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擺在我們面前的是要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進一步把經濟工作搞上去,使國家更加強盛,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近年來,我市城鎮集中供熱事業高速發展,我區供熱覆蓋率年年遞增,給人民群眾創造了溫暖、優美、幸福的環境。但是,由于大范圍供熱興起的時間較短,客觀上也存在內部控制制度滯后,統一管理無力,一些要求難于落實的問題。
如何搞好供熱系統區域化管理,適應供熱事業快速發展的形勢,這是我們供熱系統管理者需不斷研究解決的問題。多年實踐使我們感到,從供熱系統收費管理工作入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使之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是帶動區域內供熱系統提高整體管理水平的重要課題之一。于是我們在學習新會計制度基礎上,作了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區域內七個供熱企業帶有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歸納如下:
一是收費專用收據管理使用不規范。
主要表現是:
(1)領購收據手續不完善。
(2)重復開票,有的企業對出現差錯的收據沒有辦理完整的核銷手續,而是再重開一份了之。
(3)對享受政策減免的情況,有的在收據上反映,有的卻不反映,有的把用戶欠費寫在收據上,還有的收據書寫內容不規范。
(4)隨意開“紅字”收據,有的企業開“紅字”收據比較多,既沒有審批手續,也沒有情況說明,造成現金賬上資金去向不清。
二是對提前交費優惠和政策允許減免供熱費的事項審批手續不健全、不完整。優惠和減免的原因是什么,是否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從收費基礎環節反映到財務部門時不清楚,時間一長、遇有收費員調整變動,誰也就說不清了。
三是收費的管理環節不協調。
主要表現是:
(1)收費臺賬設立年限不統一,有的按年設立,有的是三年設立一次。
(2)收費原始記錄不細,公司所屬各企業收費員的記錄,有的用表、有的用本,有的不記用戶的供熱面積、應交或欠繳金額等情況。收費記錄與會計記賬不銜接、不對應。(3)收費交款中間環節多,有的企業收費員收取的熱費不直接交財務,而是交給內勤或組長,再由內勤或組長轉交財務,增加了中間環節,由此造成上繳不及時、截留等問題,不能保證供熱收取資金的安全完整。
這些問題匯集起來最終表現就是,基礎管理薄弱,管理層次不清,責權不清,最終形成收費總體的家底不清。在供熱系統內建立一套規范、完整、簡便、流暢的管理運行機制事在必行。于是我們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在專題調研基礎上,編寫了《熱費專用收據管理辦法》和《供熱收費管辦法》。經過兩年的運行,對兩個《辦法》幾次修改完善,達到預期效果,得到各方面的好評,簡要介紹如下:
一、建立健全了收據領購核銷制度。實行持收據存根和領購簿到區供熱公司統一領購收據的辦法。在所屬企業收據使用登記簿上明確反映收據領用、收回、核銷情況,強化了區供熱公司對收據領用、核銷的監督檢查。
二、加強了對收據使用中的管理力度。規范了收據填寫的內容,明確了更改開錯收據手續。采取定期報送收據領、用、存報表方式,把對收據監督檢查納入經常性管理之中。
三、夯實了基礎資料管理。在現行的“一年一建或三年一建”收費臺帳基礎上增加了10年一個周期的收費情況臺帳。統一了用戶底檔的記載內容,作到不論何人收費,何時檢查,只要查閱用戶收費臺帳,便可清楚知道其交費的歷史和現狀。奠定了收費統計數據的基礎,避免了收費統計數據多報、少報、瞞報等數據失真的情況。方便了內部的監督檢查和稽核。
四、完善了收費流轉程序。取消了重復工作環節,收費員收取款項、作好登記后直接到財務辦理交款手續,取消了先交內勤再經內勤或收費組長交財務的環節,減少了差錯,增強了上繳供熱費的及時性,保證了供熱資金的安全完整。
五、規范了優惠、減免等情況審批權限。確定了領導和財務的責任和權利,制定了對不符合規定要求的不予報帳的嚴格規定,強化了收費關鍵環節的監督與制約機制。
六、防止舞弊行為。完善了崗位職責,修定了不相容工作不得領取收據的規定。制定了收費人員兩年換崗的規定,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堵塞漏洞。
《熱費專用收據管理辦法》和《供熱收費管理辦法》,通過兩年來運行,我們的體會是:
一、強化了供熱系統內部控制,使收費管理納入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兩個《辦法》的制定,依據是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等制度。
二、兩個《辦法》是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因其是通過調查研究,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的,所以使全體經濟(收費員、內勤、會計、統計)管理人員感到很實際,各環節工作有了標準和依據,有章可循了。為加強供熱系統財務核算,形成了識,打下良好基礎。
三、兩個《辦法》具有科學性。其明確了收費員、會計、出納、相關領導的責任和權限,體現了不相容職位相互分離、制約和監督。強化了基礎管理,體現在收費工作的各個環節,從收據的購買、領用、核銷、的原始記錄到收費工作的展開,從開票、收款、報帳、記帳、對帳、到形成財務報告,工作層次清晰,臺帳、報表的內容、格式統一規范,便于操作,便于監督檢查。兩個《辦法》的制定為河北供熱系統計算機收費的統一管理奠定基礎。
近年來,我市城鎮集中供熱事業高速發展,我區供熱覆蓋率年年遞增,給人民群眾創造了溫暖、優美、幸福的環境。但是,由于大范圍供熱興起的時間較短,客觀上也存在內部控制制度滯后,統一管理無力,一些要求難于落實的問題。
如何搞好供熱系統區域化管理,適應供熱事業快速發展的形勢,這是我們供熱系統管理者需不斷研究解決的問題。多年實踐使我們感到,從供熱系統收費管理工作入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使之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是帶動區域內供熱系統提高整體管理水平的重要課題之一。于是我們在學習新會計制度基礎上,作了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區域內七個供熱企業帶有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歸納如下:
一是收費專用收據管理使用不規范。
主要表現是:
(1)領購收據手續不完善。
(2)重復開票,有的企業對出現差錯的收據沒有辦理完整的核銷手續,而是再重開一份了之。
(3)對享受政策減免的情況,有的在收據上反映,有的卻不反映,有的把用戶欠費寫在收據上,還有的收據書寫內容不規范。
(4)隨意開“紅字”收據,有的企業開“紅字”收據比較多,既沒有審批手續,也沒有情況說明,造成現金賬上資金去向不清。
二是對提前交費優惠和政策允許減免供熱費的事項審批手續不健全、不完整。優惠和減免的原因是什么,是否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從收費基礎環節反映到財務部門時不清楚,時間一長、遇有收費員調整變動,誰也就說不清了。
三是收費的管理環節不協調。
主要表現是:
(1)收費臺賬設立年限不統一,有的按年設立,有的是三年設立一次。
(2)收費原始記錄不細,公司所屬各企業收費員的記錄,有的用表、有的用本,有的不記用戶的供熱面積、應交或欠繳金額等情況。收費記錄與會計記賬不銜接、不對應。(3)收費交款中間環節多,有的企業收費員收取的熱費不直接交財務,而是交給內勤或組長,再由內勤或組長轉交財務,增加了中間環節,由此造成上繳不及時、截留等問題,不能保證供熱收取資金的安全完整。
這些問題匯集起來最終表現就是,基礎管理薄弱,管理層次不清,責權不清,最終形成收費總體的家底不清。在供熱系統內建立一套規范、完整、簡便、流暢的管理運行機制事在必行。于是我們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在專題調研基礎上,編寫了《熱費專用收據管理辦法》和《供熱收費管辦法》。經過兩年的運行,對兩個《辦法》幾次修改完善,達到預期效果,得到各方面的好評,簡要介紹如下:
一、建立健全了收據領購核銷制度。實行持收據存根和領購簿到區供熱公司統一領購收據的辦法。在所屬企業收據使用登記簿上明確反映收據領用、收回、核銷情況,強化了區供熱公司對收據領用、核銷的監督檢查。
二、加強了對收據使用中的管理力度。規范了收據填寫的內容,明確了更改開錯收據手續。采取定期報送收據領、用、存報表方式,把對收據監督檢查納入經常性管理之中。
三、夯實了基礎資料管理。在現行的“一年一建或三年一建”收費臺帳基礎上增加了10年一個周期的收費情況臺帳。統一了用戶底檔的記載內容,作到不論何人收費,何時檢查,只要查閱用戶收費臺帳,便可清楚知道其交費的歷史和現狀。奠定了收費統計數據的基礎,避免了收費統計數據多報、少報、瞞報等數據失真的情況。方便了內部的監督檢查和稽核。
四、完善了收費流轉程序。取消了重復工作環節,收費員收取款項、作好登記后直接到財務辦理交款手續,取消了先交內勤再經內勤或收費組長交財務的環節,減少了差錯,增強了上繳供熱費的及時性,保證了供熱資金的安全完整。
五、規范了優惠、減免等情況審批權限。確定了領導和財務的責任和權利,制定了對不符合規定要求的不予報帳的嚴格規定,強化了收費關鍵環節的監督與制約機制。
六、防止舞弊行為。完善了崗位職責,修定了不相容工作不得領取收據的規定。制定了收費人員兩年換崗的規定,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堵塞漏洞。
《熱費專用收據管理辦法》和《供熱收費管理辦法》,通過兩年來運行,我們的體會是:
一、強化了供熱系統內部控制,使收費管理納入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兩個《辦法》的制定,依據是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等制度。
二、兩個《辦法》是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因其是通過調查研究,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的,所以使全體經濟(收費員、內勤、會計、統計)管理人員感到很實際,各環節工作有了標準和依據,有章可循了。為加強供熱系統財務核算,形成了識,打下良好基礎。
三、兩個《辦法》具有科學性。其明確了收費員、會計、出納、相關領導的責任和權限,體現了不相容職位相互分離、制約和監督。強化了基礎管理,體現在收費工作的各個環節,從收據的購買、領用、核銷、的原始記錄到收費工作的展開,從開票、收款、報帳、記帳、對帳、到形成財務報告,工作層次清晰,臺帳、報表的內容、格式統一規范,便于操作,便于監督檢查。兩個《辦法》的制定為河北供熱系統計算機收費的統一管理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