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采暖談“膜”色變之殤
北京,順義區雙裕花園。這座早先被北京市建委確定使用電采暖試點的小區,亦是北京市節能辦批準的節能試驗小區,卻因業主為冬季采暖支付高昂成本而一度成為電熱膜行業發展初期的傷疤。
“使用電采暖冬天電費比較高,所以很多業主自己改成電暖器或者干脆用空調。”3月6日,雙裕花園均豪物業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盡管8年前,采用電熱膜的業主集體投訴風波早已平息,但新型采暖方式電費奇高且效果一般的扭曲印象讓很多開發企業至今仍談“膜”色變。
節電采暖效果不足誰之過?
住在北京大運村的學生也并沒有成為電熱膜采暖的受益者,“整個大運村沒有幾個人用電熱膜取暖,如果用一個月,少說也要兩三百度電。宿舍雖然有空調,但只有冷氣,所以基本上整個冬天都是凍過來的。”有同學如是反映。
失敗并沒有成為成功之母。專家分析指出,恰是工程應用的負面效果使整個行業還沒發展,便長久處在冰凍期,或者說“現在也是”。
據了解,雙裕花園小區所選用的電熱膜產品供應方是一家國外企業,當時產品經過了國家技術監督局檢測且正式批準上市使用。針對產品本身的質疑并沒有得到專業機構的認定,但運營費用過高卻讓發展商希望通過采用這項新技術為項目增加亮點的愿望成為泡影。諸如技術不成熟、電熱膜安裝于頂棚的采暖效果不良等種種評價紛至沓來。
“這是一種認識誤區,并不意味著產品有致命問題。”前述業內人士對上述評價頗感無奈。尹會淶亦有同感,作為黑龍江中惠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則以近10年的產品研發和推廣經驗指出了一項重要原因:當時的建筑設計指標不能滿足電熱膜安裝的必然條件。“設計安裝方在安裝時沒有向開發方明確安裝電熱膜的基本條件,即必須要求建筑設計節能指標達到65%以上,運行費用才會降低。”尹會淶說。
應用指導方面,電熱膜同樣存在缺陷。“有些業主經常調低溫控器,使家中設備啟動次數增加,而該產品啟動用電遠遠大于通常的運行成本;此外雙裕花園位于郊區,入住率不高,許多人將其作為第二居所,入住后不通電,或只保持6℃~8℃的基礎溫度,造成每天生活在小區的居民用電量加大。而溫控器的安裝位置有的選擇在暖墻上,有的安在冷墻上,啟動溫度不一致,使實際供熱量與安裝單位的冷負荷測定系數間產生差異。”尹會淶認為,盡管電熱膜產品自身的確有待完善,但把上述種種原因產生的節電采暖效果不足統統歸結為電熱膜之咎,顯然有失公允。
回暖還是沉寂?
電熱膜企業希望得到市場認可的心情比以往更為迫切。一方面來自于對產品的信心,另一方面則是建筑節能標準提高帶來的巨大機會。
“電熱膜本身的熱損耗基本為零,電—熱轉換效率接近100%,它消耗的電能幾乎全部都可以轉化為熱能,放射出的紅外線直接輻射給人體。”尹會淶悉數新型采暖方式的種種好處,而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地面供暖委員會秘書長劉浩亦對電熱膜采暖自主調節溫度、控制方便并節約能源的優勢表示肯定。
與此同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近日再次強調,《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將全面貫徹實施,力爭到2009年年底,全國新建建筑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比例達到90%以上,并推動有條件的城市執行新建建筑65%的節能標準。
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政府和各地方建委仍在花大力氣進行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的改造和維護,僅以黑龍江省為例:2008年一年的投入高達60多億元,“如果能重新審視和調整固有的供暖模式,更多地把關注目光轉向新技術和新能源,也許可以重新算這筆賬。”尹會淶表示。
開發商重視節能成為當務之急,加強外維護結構也成為必要措施。電熱膜行業是否因此迎來小陽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開發商袒露出他的憂慮:“電熱膜是否適用于地面采暖,生產企業是否能夠解決施工工藝問題,比如局部過熱和漏電保護以及杜絕安全隱患?”如果說建筑維護結構不過關又沒有制度約束,又有誰來規避電熱膜市場無序競爭和標準缺失給產品推廣造成的傷害?
新事物從誕生到被接受的過程總是漫長的,或許對于致力于這一行業發展的企業來說,如何共同維護行業秩序并盡早推出相應標準,用最直接的成功案例引導市場則是未來大步前進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