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南方人,杭州云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丁云一頭扎進北方供暖的科研里,帶領團隊研發了全網平衡、流量傳感器、室溫軟測量和表閥一體等關鍵技術。目前,團隊已擁有十多項國家發明專利,還制定出《平衡熱量表》行業標準。
公司內的“專利墻”。
在北方地區,一般按照房屋面積收取集中供能的費用。“會有20%-30%的浪費,是比較嚴重的。”丁云說。如果熱可以像水電氣一樣,按照計量收費,就能提高居民節能的意識和動力。
早在2000年,建設部等八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的意見》,核心就是推進供熱實行計量收費。
業界存在許多技術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較高實用性的熱計量工具。2010年,丁云聽熱電廠的工作人員說起,進口的超聲波式計量表出現“水土不服”,如果2-3年不清洗,將會有80%以上檢測不合格。
“既然有技術難點,就是我們的天下。”他燃起了研發的熱情。
‘
云谷科技的核心產品與技術示意圖。
用于工業的電磁式熱計量表能夠解決問題,但結構復雜、成本較高。“我們采用了新材料,同時把閥門集成了。”丁云及其研發團隊采用新型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和結構形式,將產品壽命延長到10年,并且實現了價格平民化。
另一個問題是,不同社區和樓道的管網流量并不均衡,管路進門后只有開關閥而沒有控制閥,都讓居民無法精準調節溫度。
為此,團隊應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算法上不斷迭代更新,搭建智慧供暖平臺。“先在全區域粗調,讓每家每戶管網流量基本一致。再讓居民自己調。”丁云介紹,“拿起手機app就能調度熱源。”
經過近十年的實踐與科研,到2019年,最新一代“平衡熱量表”技術終于成熟。在長春的試點項目中,試驗人員將小區劃分成三組,一組為對照組,二組按熱計量收費、自主調節,三組由系統來調節,結果顯示二組節能34%,三組則節能21%。
“熱計量和系統調節都有很大的節能減排潛力,居民對熱計量的認可度也很高。”丁云說。團隊正在研發更加精準的智慧供能技術,來實現不同房間的調節自主性。
2018年,云谷科技入圍國家發改委認定的18家全國重點能源資源節能示范項目,去年則拿下了《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2020年作戰計劃》的招標項目。
“曾經有專家測算,中國的建筑總能耗要比歐洲高出2倍。”丁云認為,從建筑節能入手,正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突破口。其中,公共建筑的供能方案已經較為系統和科學,更加準確來說,居民建筑將有一定的節能空間。
從一系列數據可以感受到居民建筑節能的重要性。“單一行業來看,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汽車,供暖排第二。”他介紹,集中供暖約占北方地區總能耗的四分之一,占到全國整體碳排放的12%;與南方居民分散的制冷制熱相加,將占到20%左右。
當前,中國平均每戶居民一年碳排放約為6噸。“我們的目標就是每戶每年減少一噸碳排放!” 丁云充滿信心。
【浙江新聞+】
丁云,工業自動化領域專家,現浙工大教授,1993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留校在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同年成為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公司中控技術的核心創業團隊成員,任主管技術的總工程師。
2012年10月,創辦杭州云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并主持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等重大項目,2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次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獎,著有3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