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行業發展出現的問題,筆者思考后認為,企業應該從幾方面做出應對之策。
1.強化品牌建設
有些企業認為工程市場無品牌,價格低就是硬道理。隨著市場成熟度越來越高,工程市場的品牌凸顯,品牌在工程市場的知名度、美譽度和信任度,逐漸為地產商、設計院所重視。如何在工程市場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這是企業接下來的重要工作。
2.重視誠信和維權意識
當前,行業內還存在著誤導消費、無序競爭、低價傾銷、假冒偽劣和虛假宣傳等有損行業聲譽的現象。此外,信譽表現在企業納稅、企業間債務、企業與員工等方面。
(1)企業不依法納稅影響信譽。有企業還存在漏稅、騙取出口退稅等違法行為。隨著法制健全,這種行為一旦被曝光,必會影響企業健康發展。
(2)企業間商業往來不誠信影響信譽。企業間債權債務關系錯綜復雜,“三角債”、“多角債”嚴重影響了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轉。企業工程市場前期墊付資金,地產商拖欠款,導致一些后續資金跟不上嚴重影響發展。有些企業為拿到訂單,鋌而走險地以墊付資金和低價惡意搶市場,結果會因工程市場不合格而拿不到錢,也丟掉了后期的市場。
(3)企業夸大宣傳,或虛假廣告,致使信譽大大降低。假冒偽劣、虛假廣告來誤導消費。三級能效產品貼一級能效標識;工程使用產品和中標產品不一致;有的企業生產不合格的產品,卻貼上合格的檢驗證,以次充好;偷工減料降低成本,欺騙顧客;另外,劣質服務或者過度服務承諾也使企業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4)知識產權意識淡薄。部分企業由于創新能力不足,一味抄襲模仿,赤裸裸地使用其他企業專利技術,冒用商標侵權等不誠信現象在行業盛行。由于目前知識產權侵權需要時間長,流程復雜等,一些企業很無奈。但從國家近期對知識產權重視程度不斷加強,侵犯知識產權的企業也必將受到懲罰。
誠信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規范,也是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重要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更為重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以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而真正持久的經濟效益來自于誠信經營。
3.強化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
企業的競爭實質上是產品的競爭,而產品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質量上。世界著名企業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們始終圍繞產品質量狠下功夫。
改善經營管理,發展新技術,從而生產出質量更高的產品。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品、服務等均比不上別家公司,那么就不會有人購買它的產品,更談不上賺取利潤,而沒有利潤的公司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關門。
近期由于原材料價格不斷飆升,清潔供熱分會副會長單位力諾瑞特和金亨新能源在積極從不同角度尋求突圍之道。力諾瑞特通過新產品重點發力工業熱利用市場。金亨新能源圍繞太陽能集熱器在不斷創新,如采暖專用太陽能集熱器、太陽能空氣集熱器等新品問世,幫助客戶提升競爭力。
4.提振信心和適應能力
市場競爭激烈,地產受到調控影響,不少企業銷售業績下滑,運行成本增加,利潤變薄等困難,使得很多企業領導人對行業發展信心不足,悲觀情緒蔓延。太陽能與建筑結合的市場也是大有可為,潛力巨大。住建部近日發布公告,批準《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為國家標準,將于2022年4月1日起實施。
《規范》要求,新建、擴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程的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系統的設計、施工、驗收及運行管理必須執行該規范。其中,《規范》明確指出,新建建筑應安裝太陽能系統,且使用壽命應高于15年。
《規范》提出,新建建筑群及建筑的總體規劃應為可再生能源利用創造條件;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設方案和初步設計文件應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報告;施工圖設計文件應明確建筑節能措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運營管理的技術要求。
此次國家將可再生能源納入到新建建筑及建筑群的總體規劃之中,對于光熱行業而言可謂是再啟“藍海”。
此外,國家在積極推動的鄉村振興,這盤大棋中,光熱、光伏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雖然這一政策為大家提供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但太陽能光熱和光熱行業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實現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比如產品標準化、構件化、安全性、通用性、耐久性等。這值得行業及企業思考和探索。
同時,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正向熱水采暖空調制冷等領域拓展,僅太陽能采暖就有萬億級的市場。曾經我們對太陽能采暖沒有更多的信心,多年前的案例多是失敗的,不少企業轉戰建筑陽臺壁掛市場,加上企業競爭產品的迅速發展的碾壓,但隨著熱潮消退,大家逐漸認識到太陽能光熱這一使用幾乎免費的能源重要性,其經濟性和節能環保,逐漸被相關政府和消費者所接受。如太陽雨集團、道榮新能源、嘉寓光能在邢臺、秦皇島、阜新、大同等地方光熱+清潔能源戶用采暖系統落地開花,廣受好評。越來越多的地方招投標選擇光熱+清潔能源戶用采暖系統。萬億市場逐漸揭開面紗一角。
我國的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目前僅在低溫市場發力,需要向中高溫拓展,中溫市場被稱為沉睡的巨人。《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路線圖2050》指出,中國太陽能應用發展在基本和積極目標下,2050 年當年二氧化碳減排量將分別達到21.5 億噸和46.5 億噸。不難預見,該市場潛力巨大和前景廣闊。
市場在變化,企業要適應變化而調整。行業中不少企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導致大量重復低水平建設、重復投入問題,專業化分工協作沒有大量出現。企業要走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形成自身的特點和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5.拓展新領域,探索新模式
太陽能熱利用應用十分廣泛,不僅僅是生活熱水,可以在很多用熱的地方應用。從全世界用能來看,熱利用市場約占49%市場。太陽能熱利用中技術成熟、廣泛應用的方式集中在中低溫領域。旺盛的市場需求促進了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太陽能集中供熱采暖和制冷目前尚處于示范階段,隨著技術突破和推廣應用,近中期內太陽能熱水三聯供系統(供熱水、供暖和供冷)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可以實現商業化開拓。另外,隨著經濟模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從中長期看,太陽能中溫熱利用在工農業領域有望發揮巨大節能減排作用。由此可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創新來拓展低溫熱水采暖以及在中高溫市場的應用。
國際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相當來說比較成熟,有專業的整機和配件生產制造、專業銷售公司、專業設計機構、專門的投資公司和專業的運維公司。我國目前基本還是太陽能生產企業從制造到運維一條龍服務。目前的主流工程市場應該有專業化分工協作。技術研發、生產制造、系統集成、工程設計、安裝施工、工程監理、運行管理、維修服務等環境要細分,企業各取其長,互補共生,為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也給甲方和用戶更明確的職能訴求與專業工種概念。隨著市場成熟度提升,專業協作就很有必要。企業要及早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進行市場自我定位,調整聚焦技術創新點和聚焦市場一環,通過專業化聚焦市場某一點謀求一席之地,實現做強做大。
市場上逐漸形成了專業化公司。如江蘇邁能專注儲熱技術、創意博專注系統智能化控制、金亨新能源專注太陽能集熱器制造、龍光天旭和光普專注真空管集熱器制造、開明專注支架生產、華寶專注水箱端蓋生產、雙豐專注硅膠圈生產等。專業專注成就了一批企業。
最近,市場上涌現如融勝同創、金茂綠建、第一摩碼、中海外、力諾瑞特環保節能等一大批專注清潔能源供熱制冷的公司,通過合同能源管理、BOT等新商業模式在市場開疆辟土。
6.重視人才和技術創新
價格戰是不可取的,是在產品無創新、無專利、同質化的情況下的必然產物,因此解決之道就是要不斷創新。太陽能熱水器近20年來基本沒變化,同質化非常嚴重,必然導致價格戰。技術創新是解決價格戰的唯一出路。技術創新作為廣義概念,包括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市場創新三個主要方面,它們相互聯系,構成有機整體。為確保競爭持久保持勝勢,進行有效的技術創新非常必要。企業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直接影響到自身發展的規模和質量。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誰在技術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在發展中搶占先機,在競爭中贏得主動。
技術創新需要相應的人才,技術創新型人才在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中起著主體作用。企業可以考慮研究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的優勢互補的發展機制。在德國,有大批的技術員活躍在企業界,他們是既有理論知識,又具備較強實際動手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他們對德國工業生產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樣,我們行業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企業應該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健全人才發展機制。
7.跨界融合,協同發展
跨界是最近兩年比較流行的詞,有不少成功的跨界合作經典案例。“跨界合作”,是跨越兩個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等范疇而產生的一個新行業、新領域、新模式、新風格等。首先,我們行業的企業應該認識跨界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主動尋求跨界溝通的機會和平臺,在溝通交流中尋求合作的模式和商機。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競爭格局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抗與博弈越來越沒有市場,合作與共贏成為市場的主旋律,不僅同一條產業鏈的上游與下游合作更加緊密,而且不同產業之間的跨界合作更成為時代的呼喚。
跨界交流不失為重要方式,積極走出去與地產商、工業用能企業、學校、醫院、設計院溝通,傳播企業優秀的產品和設計方案尤為重要。針對不同領域和不同項目提供與之相適應的解決方案。
個性化的定制式解決方案將是企業未來競爭的有力武器。
8.系統智能化
隨著移動技術和萬物互聯技術的發展,智能化成為了趨勢,其成本也在逐漸下降。筆者在走訪企業和市場的時候發現,很多戶用太陽能光熱系統都加載了遠程智能化控制系統,可以很好地做到精準控制,遠程解決系統的控制小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可根據消費者的習慣進行調控供熱采暖,很好地做到行為節能。讓系統更好地體現節能作用,同時還具有良好的經濟性。
道榮新能源等公司的光熱+戶用采用智能化控制,很好地實現了精準供暖,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為將來太陽能采暖的改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9.借力“雙碳”和建筑節能東風
當前雙碳目標為可再生能源提供了百年難遇的發展良機,各地在積極推廣被動式建筑、零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建筑節能是太陽能光熱等可再生能源供暖熱水的基礎,這為行業發展夯實了基礎。
煤改清潔能源政策推動過程中,不少地方首先要求進行建筑節能改造,減少采暖負荷,光熱、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采暖的效果就會明顯體現出來。
10.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多能融合打造新系統
根據太陽能采暖在國內外的運行情況,整體的技術思路為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積極融入區域供熱等系統中。
雖然獨立的太陽能熱水器裝置在全球市場占主導地位,但在以丹麥為首的若干國家,大型太陽能供熱系統與區域供熱系統或大型建筑物相連接的案例獲得推廣。截至2017年底,全球大約有300個裝機大于350千瓦(熱)的大型太陽能供熱系統處于運行狀態,總容量為1140兆瓦(熱)。這種大規模的太陽能供熱系統在經濟性上通常優于小型系統。
在丹麥沃延斯的區域供熱企業,供應丹麥的大部分熱能來源于一種新的生產設 施——太陽能集熱板。由于電力價格低廉,為了盈利, 生產熱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一變化是一個重新審視另類產熱方法的機會。目前在沃延斯,太陽能供熱站及坑道儲熱供應當地熱用戶年熱量需求的45%。該太陽能儲熱的總投資是1600萬歐元。該工廠的熱價為40歐元/ 兆瓦,低于丹麥天然氣產熱的平均熱價60歐元/兆瓦。
多能互補,開發新的能源和能源利用方法。比如太陽能夏季制冷技術、太陽能與地源熱泵的互補技術,生物質成型新技術、太陽能與甲醇的互補技術;保證系統供能的連續穩定性,擴大太陽能供熱、采暖技術的適用范圍。可以因地制宜地加入新風配套件,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供熱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終端消費領域。向住宅、工業部門以及其他用途的供熱約占全球總能耗的50%。供熱消費中,工業部門(如生產用熱、干燥、工業熱水等用途)占比略高于50%,建筑物房屋(空間采暖、熱水供應、烹飪等用途)占比約46%,其余是農業部門供熱消費。
國際能源署預計,2018~2023年間全球可再生能源供熱將增長20%,其中,供熱增長的三分之二來自中國、歐盟、印度和美國,生物質能供熱對供熱增長的貢獻最大。按照上述增幅計算,到2023年,全球供熱來源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將增至12%。目標和政策是可再生能源供熱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各國政府尚需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和行動來部署可再生能源供熱。
總之,可再生能源供熱市場潛力巨大,需要大家結合市場發展需求以及企業自身特點不斷創新,未來崛站市場之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