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楊光 通訊員 王海英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這是古人對嚴寒的直觀體驗和感受。“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則是古人冬日取暖的重要方式。如今,我們已漸漸從這種原始的取暖方式進化到“智慧供熱”時代。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減碳成為供熱改革的重要方向,以自動化取代人工,讓供熱系統“耳聰目明”。智慧供熱作為清潔供熱的重要方式,是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供熱領域的深化應用,用于解決供熱難題、促進熱能資源優化配置,是智慧供暖的未來發展方向,也是城市智慧管理和清潔取暖的必然選擇。
鄭州熱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鄭州熱力”)作為河南省最大的供熱企業,集中供熱規模居全國第二,2023年集中供熱面積近1.19億平方米,入網面積近2.13億平方米。全市供熱管網超3400公里、熱力站3300余座,主城區四環內集中供熱全覆蓋,形成“一城一網”的大聯網格局。
智慧供熱
科技創新促發展
全球減碳背景下,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智慧供熱,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一環。
2010年起,鄭州熱力累計投資超2億元對熱源、熱網、熱力站進行全面自動化設備改造,實現熱網的實時監測和調節控制。目前實現鄭州市熱源監控監測全覆蓋,熱力站監控監測覆蓋率超98%。
2017年,鄭州熱力集團啟動“智慧供熱”項目,全力推進鄭州市供熱生產調度智慧化。先后開發出鄭州市供熱管網仿真建模系統、供熱生產管理系統、可視化展示平臺等成果,并順利完成新老系統的無縫銜接。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加持賦能下,有效提升了鄭州市供熱調度一盤棋的整體效能。
那么,智慧供熱能干啥?智慧供熱的節能減排效果如何?據介紹,在鄭州熱力集團智能調控平臺的自主優化模式下,系統可自動根據室外小時氣溫變化,結合歷史數據,實時測算需求熱負荷,系統自動生成調節指令,對無人值守站進行遠程調節,只需關注調節效果即可做到精準供熱、按需送熱,盡可能節能降耗。
“當氣象條件和管網工況變化時,系統實時優化并獲取全網閥門開度值,快速建立全網水力平衡。在管網初平衡調節方面,自優調控試點管網建立平衡時間,由歷年的2天縮短至0.5天。”鄭州熱力有關負責人介紹。
據悉,該項目2019年9月順利通過住建部科技示范項目驗收,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目前,鄭州熱力實現從熱源到管網調節智慧化,系統可實時采集和上傳鄭州市三座熱電廠、七座隔壓站及九座燃氣鍋爐房供熱參數,實時監測43處主管網監測井及3300余座熱力站運行數據,實現對全市供熱系統的熱源狀態監測、供熱質量監測及供熱安全監測。
室內溫度,能夠最直觀反映供熱效果。2021年,鄭州熱力挑選試點小區,安裝340套室溫采集設備,定時采集室內溫濕度。通過遠程平臺,工作人員可隨時查看用戶室溫情況,對指導供熱調節、節能降耗和提升用戶滿意度的意義很大。數據顯示,經過一個采暖季的運行,試點小區單耗降幅達33.6%。
科技創新已成為支撐供熱主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獨特優勢。
綠色低碳
向清潔取暖邁進
清潔供暖,一頭連著百姓溫暖,一頭事關藍天白云,如何在提高供暖質量的同時,讓“綠色暖冬”成為生活常態?
近年來,鄭州熱力集團通過實施“煤改氣”“引熱入鄭”等重大民生項目,持續推進供熱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在實現清潔供熱的同時,也為集中供熱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2013年以來,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鄭州熱力實施了5個“煤改氣”項目,新建4座燃氣熱源廠,實現供熱能力2854兆瓦,可供6336萬平方米,實施四個“引熱入鄭”項目,新建長輸熱網91.9×2公里,新增供熱能力3860兆瓦,可供6650萬平方米。
其中,政七街、東明路熱源廠兩個“煤改氣”項目,是河南省首次實施的供熱鍋爐“煤改氣”項目,為全省推進清潔供熱開辟了有效路徑。在鄭東新區熱源廠“煤改氣”項目中,首次應用煙氣余熱回收技術,不僅增加供熱面積36萬m2,同時年減少天然氣耗量約280萬立方,并消除了鍋爐冒白煙等問題。
鄭州熱力通過“煤改氣”和新建燃氣熱源,有效替代了供熱區域內燃煤鍋爐等污染源,大大減少了二氧化碳、粉塵等污染物的排放,成功實現了全市集中供熱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
新密裕中電廠一期“引熱入鄭”項目成為鄭州南部城區主熱源;國電滎陽“引熱入鄭”項目有效緩解了鄭州西北部城區、高新區的供需矛盾;豫能電廠“引熱入鄭”項目替代原新力電廠向鄭州市區供熱,是鄭州市區燃煤電廠清零的重要舉措;裕中二期“引熱入鄭”項目全力支援東南部城區,實現全市熱源均衡布局。
2023年3月2日,鄭州熱力集團華潤登封電廠“引熱入鄭”長輸管網工程正式開工,是第五條“引熱入鄭”管線,也是迄今為止距離最長的“引熱入鄭”管線。該項目建成后,可增加集中供熱面積4667萬平方米,進一步緩解市區熱源缺口,強化熱源保障,滿足鄭州日益增長的供熱需求。
截至目前,鄭州市供熱能源結構中熱電聯產占比63%,燃氣熱源占比36.6%,新能源占比0.4%,在實現集中供熱無燃煤的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之外,還完成了所有燃氣鍋爐房的低氮燃燒改造,使燃氣鍋爐房氮氧化物排放濃度由原來的100毫克/立方米降至30毫克/立方米。
多能互補
推進新能源項目建設
市民用熱需求高,但集中供熱管網暫時覆蓋不到如何解決?鄭州熱力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鄭州熱力集團有限公司在集中供熱管網暫時覆蓋不到的區域,已嘗試實施分散式清潔供熱項目。
據悉,分散式清潔供熱和傳統集中供熱之間的區別在于使用的熱源和規模。分散式清潔供熱主要依靠小型熱源為一座或多座建筑物供熱,它的特點是傳輸距離短,規模較小,不需要建設大市政管網,不影響城市規劃和現有秩序,以小區為單位進行供暖。而傳統集中供熱可以向更大區域的用戶供熱,這種類型可以跨越一個城市,從一個或多個來源產生熱量,通過網絡和熱交換站傳輸熱量。
目前鄭州熱力集團已實施3個分散式清潔供熱項目。
位于天河路與綠源路交叉口向西300米的建業運河上院項目,采用空氣源熱泵與燃氣模塊鍋爐雙能互補供熱,空氣源熱泵作為主熱源持續供熱,在深寒期低溫時,開啟常壓燃氣鍋爐進行補充,是一種新型低碳供熱模式,既可保證用戶的供熱需求,也可降低項目投資。
它智能化程度高、加熱快、噪音低、占地小,結構簡單,操作便捷,目前已安全、平穩運行了三個采暖季,供熱效果良好,是滿足供熱主管網未敷設到的小區居民用熱需求的有益選擇。
此外,位于鄭州江山路與綠源路交叉口附近的玉蘭谷模塊燃氣鍋爐項目,獲得由北京建筑節能與環境協會、中國清潔能源建筑應用技術聯盟主辦的第六屆“藍天杯”清潔能源供熱優秀工程獎。
多年來,鄭州熱力集團在有效緩解鄭州市的供需矛盾、推動全市大氣污染防治、最大限度保障民生等方面不斷貢獻智慧與力量。
鄭州熱力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鄭州熱力集團將結合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導向,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錨定綠色低碳發展新目標。通過持續鞏固熱電聯產主導地位、續強燃氣區域鍋爐的調峰能力、多渠道提升低碳供熱的發展后勁等三個主要渠道,全力推進“西熱東送”華潤登封電廠、大唐鞏義電廠“引熱入鄭”長輸供熱管網等重大項目,實施集中式大溫差、多能互補熱源、熱電解耦等,全面提升整體供熱能力,為全市供熱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并著力打造黃河生態核心區低碳供熱示范區,因地制宜發展以地熱能、電采暖、水源熱泵、空氣源、儲熱、氫能、太陽能、核能等作為能源的低碳供熱系統,加快綠色低碳供熱技術攻關,推動綠色能源和低碳供熱深度融合,積極探索能源生產和用熱需求新模式,形成“綠色低碳、多能互補”的發展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