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大機組、長距離輸送、低碳高效”,來自全國各地的能源專家、科研機構、著名高校、企業代表等近400名嘉賓齊襄盛會,共謀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之路,共商能源行業綠色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之策。

2月28日,“大機組長距離供熱太原論壇”在太原湖濱會堂舉行
論壇啟幕:同襄盛舉,暢話高效綠色低碳供熱未來
大機組長距離供熱,一頭連著藍天白云,一頭連著百姓冷暖,是推動能源高效利用、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核心路徑。
“當前我國能源結構正加速向清潔低碳轉型,供熱行業作為能源消費的重要領域,肩負著保障民生與生態協同發展的雙重使命。”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新平致歡迎詞時表示,以本次論壇為起點,錨定“能源安全、綠色轉型、民生保障”三位一體目標,以長距離供熱技術為杠桿,撬動能源體系全要素升級,為供熱技術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供熱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系統性工程。”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強調,未來我們要以能源行業綠色轉型為目標,凝聚全行業智慧,堅定扛起綠色低碳發展的政治責任,積極探索供熱領域的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中國智慧”。
“未來,行業需聚焦熱電協同、余熱深度利用、多源聯網保障等方向,利用好國家大規模設備設施更新的政策,推動供熱系統從‘粗放管理、規模擴張’向‘質量優先、精細協調’的跨越。”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副秘書長牛小化在開幕致辭中倡議各方,圍繞“大機組靈活性改造”,深挖煤電與新能源耦合潛力,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聚焦“長輸管網智慧調控”,破解“送得到”與“送得省”的矛盾,提升供熱效率;探討“跨區域熱力交易”,讓余熱資源流動起來,實現能源高效利用與價值最大化。
主旨演講:聚焦前沿,共謀供熱技術低碳創新之路
長距離供熱作為一種高效、集約化的能源利用方式,在實現低碳供熱目標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著能耗高、熱損失大、系統復雜等問題。應當如何破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小議內陸城鄉低碳高效供熱問題》的精彩報告,一開場就贏得滿堂彩。他一針見血指出,內陸城鄉地區的低碳高效供熱需要多方協作,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公眾應共同努力,大力推動清潔能源、核能和熱泵等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同時他呼吁加強技術創新,降低供熱成本,提升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時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為低碳供熱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清華大學付林教授作的《雙碳目標下長距離供熱的新問題和新技術》報告,讓與會者翹起大拇指。他重新審視了火電廠的供熱能力,強調在低碳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現有資源成為關鍵。并和與參會者討論了長距離熱網的輸送能力,提出了優化調峰模式以應對供需波動。此外,他還特別提到大溫差問題對供熱系統的影響,并探討了長輸管網的承壓能力,為未來長距離供熱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導航引領:政策為綱,共商能源行業綠色轉型之策
中國供熱能源的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僅是能組成部分,更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改善民生福祉的關鍵之舉。未來,中國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的市場前景、政策支持及行業發展趨勢等怎樣?
政策千萬條,落實第一條。常紀文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對中國未來供熱能源的發展趨勢以及環保政策法規的制定等方面頗有研究。在他看來,政策出臺后,考驗的是執行力、落實力。未來高效低碳供熱只有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的協同作用,構建起清潔、高效、智能的現代供熱體系,才能為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隨著國家對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的重視,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將迎來快速發展期,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在供熱系統中的應用成為熱議焦點。”中國電力科技網CEO魏毓璞表示,作為能源領域交流傳播平臺,將繼續加強與政府、各大集團、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助力大機組長距離供熱典型示范項目的推廣,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綠色轉型貢獻力量。
怎么用智能化提高火電機組效率,為保障綠色能源供應做貢獻?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經濟運行局正局級調研員蕭文華頗有心得。在報告中,他重點闡述了5G智能熱力網建設的意義與實踐路徑,指出智能化提高熱能利用效率是熱力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表示5G技術的應用為熱力網的智能化調控提供了強大支持,能夠實現熱力資源的高效分配和利用,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他呼吁各方加大投入,加快推進5G智能熱力網建設,為綠色能源供應提供堅實保障。
經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與會17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未來供熱行業的發展必須堅持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政策支持為堅實保障,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全面推動清潔能源供熱技術的規模化、產業化應用,加快構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現代供熱體系,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技術分享:創新驅動,實踐先行提供“太原方案”
近年來,我國供熱行業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仍面臨清潔熱源不足、電廠余熱利用率低、熱電不協同、長輸系統能效待提升等挑戰。
太原,這座中國北方重要能源基地,不僅在傳統能源領域積淀深厚,更在新能源探索與供熱方式革新中展現前瞻性和創新精神,特別是太原-古交長輸供熱項目橫跨太原城區和古交市,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地形最復雜的大溫差長輸集中供熱項目,實現供熱面積7600萬平方米,占太原市區總供熱面積的1/3以上,創下6個“之最”,實現6個“首創”:首創大溫差長輸供熱技術體系,首次構建六級泵循環加壓輸送系統,首次提出錨桿、內襯相結合的傳力結構,首次研發出大位移直管壓力平衡膨脹節,首次研制出隧道供熱管道專用雙頭軌道車,首次提出陣列式無應力配管技術,使熱網輸送能力比傳統熱網提高50%,為全國各地長輸供熱項目實施開創了先河,提供了“太原樣本”。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工程作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重要民生工程、暖心工程和示范樣板工程,工程投運后,實現了對太原第一熱電廠4臺300MW機組和1640萬平方米分散燃煤鍋爐的全面替代。每年可節約標煤93.1萬噸,節電5700萬度,節水294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4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8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2.4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2.1萬噸,社會、經濟、環保效益顯著。
供熱行業的每一次升溫,都是對民生冷暖的回應;每一米管網的延伸,都是對綠色未來的丈量。主辦方負責人表示,本次論壇既是一場思想盛宴,更是一次行動宣言。它的成功舉辦,為促進大機組供熱改造和長輸供熱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為供熱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注入了新動能、開辟了新路徑。讓我們以今日之共識,共創行業之實績——讓中國供熱不僅有“大國重器”的硬實力,更要有“溫暖零距離”的軟溫度,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