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24日至25日,2025高校“AI+能源”學術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召開。聚焦“AI+能源”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工程應用三大核心領域的前沿議題,邀請能源與人工智能領域的院士專家、行業領袖、青年學者和企業代表,圍繞AI賦能能源創新展開深入交流。
開幕式上,智慧能源創新學院創始院長黃震發表致辭。黃震介紹了學院自2020年底成立以來,在智慧能源領域的學科交叉與產教融合特色發展。他指出,作為全國首個聚焦智慧能源領域的學院,智慧能源創新學院的使命,就是要突破傳統學科邊界,通過學科交叉,產教融合,構建能源學科與其他不同學科交融碰撞的創新生態。當前,AI對能源領域的賦能已遠遠超越工具屬性,正在重塑教育、重塑能源研究和能源工程,正深刻改變知識供給模式和科研創新范式,進而重塑思維方式與觀念,教育已經進入改變底層邏輯、重塑教育生態,資源共創分享、素質能力重構的智能時代。研討會聚焦能源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工程應用創新,探討“AI+能源”的挑戰和機遇,將為能源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為能源綠色轉型和數字化智能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奚立峰在致辭中強調,面對全球能源格局變革和“雙碳”目標推進,上海交通大學通過智慧能源創新學院構建了教學、科研、產業一體化育人模式。研討會將重點聚焦AI+能源的學術前沿、人才培養和產業協同創新,搭建開放共享的學術平臺,期待與各界攜手探索能源科技發展新路徑。
北京大學教授、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梅宏作題為《數字化與AI時代的科技創新》的主旨報告。他剖析科研范式變遷,從經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到數據密集型科學,指出“數據是科學研究核心驅動力”。
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六所高校共同發布了“AI+能源”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競賽倡議書,呼吁全國高校共同參與,以賽事為載體,挖掘與培育一大批具有創新思維、善于運用AI技術的學生,為國家的能源綠色轉型與數字化、智能化提供智力支撐,共同推動能源類學科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會上,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和望利的報告《人工智能賦能流程制造和能源調控》,分析我國“雙碳”背景下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挑戰。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金耀輝以《“機理+數據”與大模型的交融:驅動AI賦能分子合成的新引擎及對智慧能源的啟示》為題進行了報告。浙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教授吳飛介紹浙江大學在AI教育領域的實踐,包括構建人工智能理論知識體系、開發學科大模型、開設“AI+X”微專業等。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教授王鴻東作《“AI+HI”賦能的教育教學改革——上海交通大學的探索與實踐》報告,指出AI時代需強化專業領域的獨特創造性,通過知識與技術的雙向驅動,構建“AI+HI(人類智能)”協同育人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產教融合平臺副主任李慧分享西安交通大學的改革經驗,該校實施AI資源建設、課程創新等“AI+七大改革工程”,首創教學質量實時監測數智平臺,形成“評價、引導、反饋、提高”質量閉環。
研討會設置“AI for Energy Education”分會場,圍繞人工智能與能源教育的融合展開探討。天津大學劉艷麗教授以《服務高質量個性化學習的“虛擬教授”》為題,分享了智能化教學的前沿探索——全過程全環節AI助教,搭建了道器合一的立體化內容體系,創建群體智能的創新型學習社區。上海交通大學劉曉晶教授從學科建設角度出發,帶來《AI+能源專業建設思考與實踐》的報告,他在介紹學院教育改革時強調,智慧能源創新學院正著力構建“師-生-機-環”四元互動的教育教學生態。
在“人工智能與教育變革”圓桌討論中,專家們探討了AI時代的教育變革,指出AI正在重塑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角色需要從知識傳授者轉向思維引導者。
在“AI for Energy Research & Engineering”分會場,專家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能源工程領域的前沿應用。會議聚焦AI在電池材料設計、燃料電池優化、氫能系統開發等關鍵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機器學習、深度強化學習等技術在能源系統建模、智能控制和性能預測方面的創新應用。特別關注了數字孿生技術在能源系統開源社區建設中的實踐案例,以及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汽車能量管理、電力系統優化等場景中的落地解決方案,為能源工程領域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研究生“AI+能源”分會場,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學子圍繞人工智能在能源領域的前沿研究展開深入交流。
研討會期間,上海交通大學與國家電投集團共同建設的智慧能源校園面向參會嘉賓開放參觀,通過實地展示AI技術在能源管理、低碳校園建設中的應用,展現了學界與業界的合作典范。智慧能源創新學院以獨立園區作為依托,建成“3+3+X”為核心的低碳園區,涵蓋了光伏發電系統、熱源熱泵、智慧能源數字化平臺、虛擬電廠仿真模擬平臺、直流微網系統、能源廣場等內容,為能源學科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提供了平臺支撐,同時也在儲能技術驗證、高校智慧校園建設中發揮了示范溢出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