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系資源導向戰略,機會導向戰略和價值導向戰略。筆者推崇“惟思想基因企業勝”,遵循的則是“價值導向戰略”,當下企業的經營要素不在于資源稟賦優勢,也不在于技術條件(因技術周期論),而在于著力用戶價值的導向戰略和顧客主張的價值觀。
“互聯網思維”炙手可熱,美國沃頓商學院喬納·伯杰最近關于“互聯網思維”的研究得出,“互聯網思維”的本質不是“網”,而是“人”,是顧客心理的決策過程。國內也有某著名學者直指“互聯網思維”不是讓商業更商業,而是讓商業變得更加生活化、人性化、人文化。
“互聯網+”的“三重境界”
“互聯網即隱喻”,這是筆者在美國學者波茲曼主張的“媒介即隱喻”論述后的推斷。互聯網用一種隱敝但更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但必須清楚,互聯網僅僅作為一個工具和手段,它不可能改變商業的本質邏輯。
什么是“互聯網+”?它的本質是什么?“互聯網+”即是關系及智能的連接方式,關系是人與人、人與信息、人與服務、人與場景、人與未來的連接,智能即通過計算機的連接,實現分布式、零距離、關系的構建與連接,融匯了人的智能。當下“互聯網+”,要特別理解“移動互聯網”技術背后的驅動力,關注“人、事物、數據、流程”構成的“萬物互聯”,而更為重要的是“萬物互聯”倒逼下的企業戰略轉型和“商業模式”的重構。
“互聯網+”的“第一重境界”定義為“工具化”,即運用電商平臺,企業、組織+互聯網,以打破更多的信息對稱,打破時空,以順應80后為主體這一新興消費群體消費模式和行為的改變,研究“沙發跟蹤”的新形態,制造和引導新的熱點需求。
“第二重境界”——“思維化”。開掘消費者的價值創造力,關注顧客主張。“跨界融合”、“重塑結構”、“開放生態”,用此互聯網的精神顛覆和重構新商業生態。組織去中心化,信息的民主化,參與的民主化。
“第三重境界”——“人文化”,弱關系的社會里,應重構契約和信任關系。“互聯網+”的境界在于對消費者的正心誠意,真誠側怛,秉承利他思維,時刻保持對消費者的敬畏和虔誠之心。
“互聯網+”下,消費者的旅程在改變,企業戰略的轉型迫在眉睫,戰略層面、業務層面、職能模式、戰術項目等等,這些涉及企業的發展方向、愿景、盈利系統、價值鏈都需要有一個顛覆性,脫胎換骨的改變。
“商業模式”的重新建構,在“互聯網+”時代比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過去成功企業的DNA包含產品、技術、團隊、現金流等,而今天商業模式的可擴充性,清晰的盈利模式已是當其時。“商業模式”涵蓋價值主張、產品定位、模型、能力、控制,而這其中價值主張發展當其中,產品的定位是根本。
所謂價值主張在營銷中也稱之為“價值觀營銷”,在產能過剩,產品物性相近的市場環境里,你對顧客的“同理心”,所產生的“顧客讓渡價值”和構建的“強關系”是重要的“輕資產營銷”,這些“輕資產營銷”已成為今天營銷的王道。
“人文化+”和“互聯網+”:企業的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筆者提出“當下社會有兩個重要的價值思維”,即“互聯網思維”和“人文化思維”。對于企業來講“互聯網思維”毫無疑問是用“互聯網+”的形態,“+”出顧客價值,“+”出新的商業模式,“+”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因。
企業的“人文化思維”是用“思想”、“精神”、“道德”、“仁愛”等人文“學”后,對他人的關懷、有同理心,愿意利他的價值理念。而由“人文化思維”衍生出的“人文化+”,則是“+”出戰略,“+”出品牌,“+”出營銷。人是人文化的創造者,反過來被從創造出來的人文化能動地塑造著人文化與人的這種雙重關系即為“偉大的因果循環”。
日前,國務院印發“‘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涉及創業創新支撐,要素集聚,智慧能源,新興消費,智能制造等,國家將著力將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提質。毋需置疑,互聯網融合工業、社會的威力巨大,驅動升級并形成新的經濟形態。但不可不警惕這場工業經濟和消費經濟“盛宴”下可能的物質主義獨歡,拒絕讓這一浪潮蛻變為一種世俗的成功學。
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決定作用,精神活動在人們改造客觀世界中具有能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可以變物質,精神的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可以使一定的物質技術力量發揮出更大更好的作用,這是辯證法揭示的基本原理。
這次國務院關于“‘互聯網+’的行動指導意見”的11項重點中,其中一項即為“互聯網+”的協同制造。“協同制造”在筆者看來意味深長,中國制造靠“互聯網+”,但僅僅有“互聯網+”還不夠,中國企業欠缺的東西太多,很少有企業懂得制造機制里的原理、機理,所以只是“組裝”,很難把產品“集成”起來。
再有與德國、日本工人所具備的專業素養相比,中國很多工人專業性較差,缺乏連續性,很多中小企業的工人今天還在田里收麥子,明天又回到廠里干活了,比較受農耕文化的影響,缺少工業文明的培育。
誠然,中國幾千年習慣是飯桌上的“連接”,一米直徑范圍,酒與肉相連接,而對于大跨度、超時空的網絡“連接”,恐素質、意識、倫理等未必準備好了。骨子里的飯桌、酒肉思維,技術的非人性化,缺乏核心技術,山寨抄襲,這樣的“連接”并不能產生創造力。
從基礎經濟的角度看,并不是純的互聯網技術本身提高了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率。德國提出工業4.O,看“德國制造”有口皆碑,其效率和水準獨領風騷,其背后是德國人對品質的人文追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當然也有流程化、可測量、自動化、工具化的系統認知。
綜上,“協同”需要的還有技術升級,品牌升級以及更重要的價值觀升級。互聯網的非道德行為已在蔓延,市場有市場的邏輯,當下用道德來要求企業不是高蹈,市場不排斥道德,形成企業價值觀的閉環,“人文化+”正當其時。
不可否認,快速發展的網絡建設摻雜著一些道德失范,誠信危機。企業的“互聯網+”的技術體系中誠信與否,決定了內容的真與假,行為后果的善與惡,關系環境的虛與實。網絡更是對人倫關系,人際關系的一種考量,試想網絡一旦脫去了面子的溫情面紗,脫離了外在對主體身份的約束,人們的內在本真就容易還原出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和“人文化+”是當下企業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
今天的微信、微博、臉譜等“社交媒體”創造了一個“生活”,它是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載體,創建了一個生活體系,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提高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認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的本身就是“互聯網思維”的出發點,企業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所做的“生意”,則是在“生活”的邏輯下傳遞企業人文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從以上“生活”大于“生意”新經營哲學看來,“人文化+”是一個文化的系統工程,是集企業的思維、信念、價值和知識構成的一個理念和行動體系,是依托人文化要素、知識資產,使企業才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
在筆者看來,不論企業的核心能力如何,其研發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營銷能力、公關能力、文化能力、整合能力歸根到底都是“人文化”的能力。正是由于“人文化”在使用過程中具有邊際成本很低甚至為零的特點,才使得人文化這一輕資產運營可以更有效地實現以小博大、杠桿他人的資產。
企業“人文化+”是集“人文化戰略”、“人文化品牌”和“人文化營銷”構成。坦率地說,企業“人文化+”,雖屬于“非主流經濟因素”,或也不是企業存續的必要條件,它比起企業的其它差異化戰略、成本領先等戰略屬于“輕資產”這一特性。
在面對當下經濟“產能過剩”、“消費者習慣性的懷疑”和“價值觀戰略王道”的“新常態”下,它能夠快速確立企業個性,幫助企業建立核心價值體系,內化和淬煉企業精神,凝聚員工的力量,引領道德經營風尚,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迅速能與社會和消費者形成價值共振,從而在市場經濟利潤優先的前提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法國人讓·波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寫道,“任何消費文化都是被創造出來的,這種消費文化很大程度上被內置在人類天然性需求之中”。筆者認為“天然性需求”就是消費者所渴望的商家“忠于自我”的真實、人文的行為。愛默生說過,真實是我們的元素,“提供真實”是當下營銷的人文利器。
商業中客戶一般不會接觸到公司的文化、愿景、價值觀等,而經理人和終端“忠于自我”的“提供真實”所展露給消費者的美學、體驗、人文的印象,構成了消費者對品牌的總體感受。
人文化戰略、品牌、營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有專家指出,隨著信息3.0的技術,新一商業文明時代已經來臨,“人文化思維”涵蓋了企業研發、溝通、客戶管理,滲透到企業運營的整個價值鏈中,并促進了一系列有別于以往消費者心理決策的過程。“人文化+”中的“人文化戰略”,正是順應了一個新的價值鏈體系,它是由一個企業組織存在價值理由的“戰略愿景”、明確企業方向的“戰略定位”、尋求競爭優勢和資源整合的“戰略目標”以及和核心競爭力的投入產出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評估”。它在整個“人文化+”中為戰略導向。
“人文化+”中的“人文化品牌”是企業通過構建社會和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強化品牌溢價價值。當下品牌建設和與消費者的溝通,傾向于擬人化、情感化。有研究發現,帶有情感,尤其是正面情感的內容會獲得更多的分享。“人文化品牌”正是通過細致的、直抵人心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帶來一種難以復制的無形資產。“人文化品牌”其維度除了產品自身的功能外,以及很重要的凝聚企業價值的“精神維”、彰顯企業自身管理能力和對合作伙伴消費者服務的“智力維”以及有較強社會責任的“社會維”。
“人文化營銷”是“人文化+”的營銷實踐,它是營銷1.0版(以顧客為中心)、營銷2.0版(品牌化推廣)、營銷3.0版(體驗營銷)之后“營銷4.0版”又一高級營銷形態,它是用“道德與仁愛”、“哲學與精神”、“文明與美學”、“創新與公益”,并力圖用“創造顧客讓渡價值、著力顧客的同理心、構建顧客的強關系”創造新的營銷文化。營銷學有句話,最好的營銷都有其動聽的營銷故事。“人文化營銷”根據品牌個性、定位,與消費者講述人文化的故事,故事又圍繞著同一品牌主題,并利用當下互聯網所帶來的新傳播工具打動消費者。
筆者感言當下企業的“互聯網+”的愈深入,“人文化+”將更為迫切。《大學》強調,“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這里,正其心就是要端正心性,誠其意,是指產生人文的誠懇心意。《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就是講人文誠信是順乎天理、社會的正路、良途。
人的精神世界集中體現在人的理性上,一個時代確立了什么樣的理性精神,既決定了這個時代理論的基本走向,又制約著這個時代人的生存方式。“人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方法論,一切從人的體驗、情懷出發,以人的利益作為終極價值,研究人的精神本性和意識多維,將企業員工和顧客的意志、熱望與精神動力凝合起來,凝合起一種價值觀,凝合起一種思想精神和靈魂的力量。
縱觀“人文化+”,其“人文化戰略”、“人文化品牌”和“人文化營銷”,“人文化戰略”是“牛鼻子”,“人文化品牌”和“人文化營銷”是“人文化戰略”的具體實踐,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簡單相加,系統也不等于個別的簡單組合”,它們間辯證統一,知行合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未來企業的成功,不在于你的企業多么擁有較高市場認知度,你的企業產品多么尖端,你的企業營銷多么的縝密,而是取決于你所持客戶價值的人文立場。“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社會不論如何變化,人心向上、向善的人文情懷終究不會改變。 來源:慧聰供熱采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