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取暖走進百姓生活
今年,在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清潔取暖改造有了更清晰的時間表、路線圖。
自然條件優越
包頭市地處祖國正北方、內蒙古中西部資源條件優越,是全國風光能源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目前風光等新能源電力裝機613萬千瓦,“十四五”末將達到1300萬千瓦以上,綠電、余熱等資源可為清潔取暖提供綠色充足的能源保障。我市城市基礎良好,城鎮化率達85%,推進集中供熱具備良好條件。近年來,陸續實施了主城區供熱燃煤鍋爐拆除并網、熱電聯產擴容、燃煤散燒治理等項目,清潔取暖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取暖面積為1.65億平方米,實現清潔取暖面積1.5億平方米,達到90%以上。
近兩年實施燃煤散燒治理6.4萬戶,在余熱利用、可再生能源、煤改氣、煤改電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在能源、價格政策及財政補貼、政府示范及采暖產品推廣方面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推廣模式。中節能包鋼工業余熱項目、希望鋁業煙氣余熱回收項目已經順利運行,正在探索的核供熱前景廣闊。
民心工程暖心
我市作為典型的工業城市,大氣環境治理壓力較大,2020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79.5%,其中燃煤散燒造成的冬季煤煙型污染對pm2.5的貢獻率達到32%以上,清潔取暖改造迫在眉睫。
2020年,我市按計劃完成47個村5.7萬戶的燃煤散燒治理改造工作。今年,市城區、旗縣城完成90%的燃煤散燒治理任務,農村牧區完成50%的燃煤散燒治理任務。農村牧區采暖用戶居住分散,基礎設施不完善,清潔取暖應堅持“宜”字當先,各地區應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本地區的資源條件,發揮自己的優勢,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清潔取暖方式,并切實降低清潔取暖成本。
繪就三年改造藍圖
市住建局在前期對城鎮、農村摸排的基礎上,組織專業團隊,制定了總體目標和實施計劃。到2023年,城區、縣城清潔取暖率
達到100%,農村牧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5%以上;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實施國家節能強制性標準,城區、縣城具備改造價值的既有建筑100%完成節能改造,農村牧區建筑供熱負荷降低30%以上;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提升至85%,提高5個百分點。
計劃從熱源清潔化、建筑能效提升、能力建設等3個方面安排“9+1”類工程51個項目。用三年的時間改造工業余熱利用項目1個、可再生能源應用項目3個、“煤改電”項目8個、“煤改氣”項目5個、供暖熱源擴容及改造項目4個、供暖管網擴容及改造項目6個、“煤改集中供暖”項目6個、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12個、農村牧區既有農房改造項目5個、同步實施能力建設項目1個。
制定建設實施方案
堅持城區、縣城、農村牧區“三區同步”,熱源側與用戶側“雙側發力”,政府推動、企業為主,居民可承受“三方合力”,項目高質量建設與可持續運行協同,城市經濟結構優化與環境質量改善協同,打造清潔取暖示范樣板。按照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多能互補原則,分類設計技術路線。
城區及縣城以集中供熱為主,分散式電供暖、燃氣供暖為輔,同步推動管網改造、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農村牧區以煤改氣、煤改電為主,積極推廣風能、太陽能、空氣熱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對農房進行經濟適用節能改造。
多能互補效益顯著
未來三年,經過清潔取暖工程的深入推進,我市將形成工業余熱、風能、太陽能、電能、天然氣等多能互補的供熱能源體系,形成供熱生產、運行、管理全方位的大數據監管系統,將采暖費用控制在“居民可承受”范圍,建立涵蓋組織管理、質量控制、運營維護等多方保障體系,實現項目長效化運行。
一是實現低碳化,注重余熱資源及清潔能源利用,預計減排二氧化碳78萬噸。二是實現清潔化,預計可替代散煤消費量41萬噸,減排二氧化硫2.20萬噸、粉塵量0.11萬噸、氮氧化物1.11萬噸,促進冬季煤煙型污染得到明顯改善。三是實現高效化,“熱源側”通過熱源、供熱管網改造,減少一次能源消耗,“用戶側”提高建筑端能源利用效率3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