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苦練有心人
努力求學永不停歇
在郭店經委宿舍換熱站,王海利正在通過ERP智慧平臺查看每家每戶的回水溫度、水壓、流量等。“一旦流量過快或過慢就說明用戶家里暖氣里的水流不正常,我就得去用戶家中實地看看。”王海利要時刻關注ERP智慧平臺上的數據,隨時掌握流量平衡,根據流量調整閥門,保證用戶家中溫度正常。
業務精熟,非一日之功。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他從“作戰尖兵”變身成為“供熱能手”。2014年1月,王海利從部隊轉業成為唐冶供熱公司的外網施工員;2015年8月,通過層層選拔成為81名供熱管家中的其中一員。雖已脫下軍裝,王海利不怕累不怕苦,敢拼敢干的品行已然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奉獻是永不褪色的軍裝”。
面對新的工作環境,唯有自己變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更好地服務于民。“換熱站設備怎么操作,戶內暖氣不熱怎么處理,用戶有訴求如何溝通,對我來說每一個都是新問題。”對此,王海利一有時間便向老員工請教,晚上熬夜查看相關資料。
為盡快熟悉片區供熱管網,王海利還手繪了片區供熱管網圖,每處管網、閥門都實地查看,“各個小區有多少個閥門,都是什么型號,我必須得熟悉。”王海利稱,供暖片區大大小小閥門數萬個,自己幾乎全都檢查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入職1年多,王海利就從一名“門外漢”變身“供熱能手”,還被抽調做起了“內訓師”,培訓了一批批新入職員工,如今已有很多經過他培訓的新員工都走向了供暖管家的崗位。
筆記本、手機成套裝
電話鈴聲就是“集結號”聲
“只要王海利出馬,基本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不善言談卻踏實肯干是王海利給同事留下的印象,哪家暖氣不熱只要王海利出馬,基本都能解決問題,他也成為用戶和同事心目中的供熱“百科全書”。
而這主要歸功于王海利對業務的仔細鉆研。自擔任供暖管家以來,他都會隨身帶著兩支筆、兩塊充電寶和一個黑色筆記本。只要用戶一來電話,他第一時間就會拿出他的筆記本,記下用戶的地址和問題。“黑色的筆跡是用戶家的地址和問題,問題解決后就用紅色筆劃掉。非常嚴重的問題就直接用紅筆標出來。”
除了筆記本,兩塊充電寶和兩部手機也是“標配”。“一到供熱季,每天都接兩百多個電話;尤其是在供暖初期從早上七點一直到半夜,根本不斷,得時刻保持用戶能聯系上咱。我對手機鈴聲都有了條件反射。一聽到手機鈴聲,腦袋立馬就緊繃起來,睡著了也能立馬起床。”
一心只為百姓冷暖
干活不怕多只求冬日溫暖
據了解,2021年是濟南熱力集團接管自管站三年計劃的第二年,也是自管站接管后升級改造的“攻堅年”。2020-2021年采暖季停運后,濟南熱力集團根據“先難后易、先網后站、滿十優先”的原則,立即投入到194座接管后自管站(網)的升級改造當中。王海利所負責的供熱轄區,共接管自管站18個,共計10000余戶居民,2021年列入升級改造計劃的有5個小區。
自管站是困擾居民多年的“老大難”問題,2020年公司接管后居民對供熱質量和服務保障可謂是好聲一片,但再好的熱源和服務也抵抗不住設施設備老舊帶來的“跑冒滴漏”等問題。王海利說:“對管網和設施的升級改造,不僅能夠更好的保證用戶連續穩定用暖體驗,也會減少我們供暖期間的工作量,這件事不光是居民高興,我們也是打心底里高興。”
王海利舉例介紹,郭東小區換熱站存在換熱器面積不足、循環泵流量偏低等問題,加之使用了多年的管道“跑冒滴漏”嚴重,單純“縫縫補補”肯定還是治標不治本,所以最終確定了全面更換的升級改造方案。“除了這個小區,我們轄區還有4個自管站也按照計劃完成了升級改造。”
在2021-2022年剛剛熱調試時,濟南迎來一場70年歷史同期最強降雪。王海利同班組人員把重點描準了這幾個自管站小區,生怕出現大面積不熱。“但實際上,這幾個小區經過升級改造后,用熱訴求量較往年下降太多了。走在小區的路上不少居民對供暖質量的提升頻頻點贊,那種感覺不負此前付出,特別值得。”
在自管站改造過程中,王海利事無巨細,每天都要去施工現場進行監督,確保做到安全文明施工。雖然他負責的自管站改造小區只有五個,但是小區之間的距離遠,全部轉完一圈需要接近一天的時間,晚上還要整理資料。“當天的事不過夜,明天事提前干,后天事提前想,我就想抓緊時間把這塊‘心頭病’給解決了,自己也踏實,只要百姓家中都暖和比什么都重要。”王海利說。
供暖能手“拔刀相助”
正義之手從未猶豫
據了解,2016年11月,王海利與幾名同事開著檢修車經過機場路鐵路橋附近時,突然看到一輛運輸冷凍肉食品的貨車側翻在結冰的路上,司機還在車里沒出來。見狀,王海利立馬停車跑向出事貨車,把司機從駕駛室拽出來,又和同事一起幫司機把車扶正,這才又回到工作崗位上。
“這是人命關天的事,相信讓誰遇到也會出手相救,絕對不能猶豫,到如今我還能清晰地記著那一幕,也挺后怕……是黨員就要扛起責任,是黨員就要挺身而出,這是最基本的初心。”王海利堅定地說。
王海利對用戶盡心,對陌生人也愿意“拔刀相助”。不過,由于供暖期間工作繁忙,他對自己的妻子和上小學的女兒卻沒法照顧周全。“幾乎每天放學回家,閨女都會問爸爸啥時候回家,有時我不回來她就不睡覺。”王海利說,最晚時他凌晨一兩點才到家,看到熟睡的妻女,也會感到一絲愧疚。
“誰都想晚上能回家吃上一口熱飯,好好陪陪老婆孩子,但我們卻很難做到。”從夏季技改檢修,到供暖前期調試,再到正式供熱,王海利幾乎沒有休過周末,尤其是從調試開始到正式供暖后,他更是每天忙到半夜。
“之前,媳婦還老打電話問我回不回家,現在直接不打了。”一到供熱季,王海利每天都從早忙到半夜,有時便索性在換熱站里湊合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接著入戶服務;最忙時,甚至一周都沒回一趟家。
雖有心酸,但王海利認為“值得”。用自己的奉獻換得萬家溫暖,他感到生命更有意義。“人不能總為自己活著,每次看到用戶滿意的微笑,我就感到自己工作的價值,也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