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燃煤熱水鍋爐供熱方式中,電耗成本占總成本10%左右的份額。為降低供熱生產成本,各供熱企業都在千方百計的尋找節約煤、水、電等各項費用支出的各種手段。下面結合我公司幾年來生產運行實際情況,談幾點節省電費支出的體會:
一、循環泵的運行方式問題
循環泵在供熱系統中負責把鍋爐燒出的熱水送到各熱用戶,它是燃煤熱水鍋爐供熱方式中一個功率最大用電設備,加之循環泵工作時間長,因此該設備全年累計消耗電量占供熱生產全年累計消耗電量的絕大部分。我們在日常生產運行中,對循環泵的運行方式采取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做法:
1、供熱初尾寒期沒必要連續運行
初尾寒期,由于室外氣溫較高,鍋爐工作一段時間,循環泵把熱水送給熱用戶,熱用戶室內積蓄的熱量在一定時間內足以保持室溫在規定的標準以上。如鍋爐停止運行,當熱水參數降低到一定數值,無論循環泵轉多快,也不會給熱用戶送去熱量,尤其是在初尾寒間歇供熱期,當熱水參數降低到一定數值后,循環泵停止運行,以節約用電。
2、合理設定系統循環流量,盡最大努力克服“大流量、小溫差”的運行方式
一個供熱系統的循環流量是由循環水泵特性曲線和供熱系統阻力特性曲線的交點決定的。由于設計余量的考慮,通常多為循環水泵偏大,系統阻力偏小,導致實際運行流量大于設計循環流量。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供熱系統運行前合理設定循環流量(利用變頻器調整泵轉數及對外網閥門進行調節)。如循環流量選擇過大,不但造成供水溫度低,溫差小,達不到網調節目的(供熱系統要求的輸送能力超過了循環泵所能提供的揚程),而且也造成了循環泵的大量電能消耗。因為循環流量與水泵軸功率成三次方關系,流量的增加引起了大量的電能消耗。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每個供暖所供熱系統投入運行前,都要合理設定循環流量,仔細進行外網調節,使各熱用戶循環流量接近設計值(用戶循環流量值查相關手冊)。現實供熱生產中還有很多熱源采用 “大流量、小溫差”運行方式來克服由于水力分配不均而引起的熱力失調,其弊端之一就是引起大量的電能浪費。供熱系統只有根除了水力失調,才有可能實現更有利的節電措施。
二、努力提高供回水溫差達到節電目的
根據熱量計算公式:Q=G×C×(Tg-Th)可知,當供熱系統向熱用戶提供相同的熱量Q時,供回水溫差△T=Tg-Th與循環水量G成反比例關系,即系統的供回水溫差大,則循環水量就小,水泵的電耗就會大大降低。從下面的一個例子,就可看出溫差與電耗之間的關系。
例如一個供熱系統設計熱負荷為7MW,外網供回水溫差△T=30℃,經計算其循環水量為200m3/h、外網管徑為DN200,查表可知沿程阻力系數為170Pa/m。經水力計算,管網沿程總阻力損失為50m水柱,如果按此流量和揚程選水泵,即水泵功率為45KW。
如果把供回水溫差由△T=30℃提高到△T=60℃,其循環水量可下降到100m3/h,按外網管徑DN200查表可知,沿程阻力系數為42Pa/m。同溫差30℃時的阻力系數相比是:42:170=1:4。按此推算,此時管網沿程總阻力損失應為H=50m/4=12.5m。按流量100m3/h和揚程12.5米選泵,其水泵功率只有5.5Kw。
由此發現一個規律:當供回水溫差提高到原來的兩倍時,循環水量也降至原來的二分之一,而管網的沿程阻力降至原來的四分之一,而水泵的功率要降至原來的八分之一,即:△T2=2△T1則G2=1/2G1 、H2=1/4H1 、N2=1/8N1。由此可看出,提高供熱系統的供回水溫差,可大大降低運行電耗。
基于上述考慮,我公司各供暖所在生產運行中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提高供、回水溫差,在節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更換配置不合理的循環泵,使之與負荷需要相適應
在泵的選型與安裝上,由于負荷情況的變化,原設計合理的隨著負荷的變化而顯得不合理,因此我們有針對性的更換了與負荷不相適應的循環泵。2004年我們更換了昂昂溪熱源的循環泵,經一個采暖期的實踐運行證明,無論在供熱質量還是在節電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循環泵的選擇上,既要滿足熱源的需要,還要滿足外網的需要,盡量不采取多泵并聯的形式,因多泵并聯降低了泵的效率。循環水泵揚程的選擇也要與管網阻力特性相適應,如揚程過高既造成了電能浪費,有時還使泵在超流量工況下工作,使電機過載,不得不在關小水泵出口閥門的狀況下工作,進一步造成了電能的浪費。
四、供熱系統熱源內的節電措施
熱源內的節電措施,除采取前面提到的更換不合適的循環水泵、注意泵的運行方式以及提高熱源供回水溫差的節電措施外,圍繞著鍋爐我們也采取了相應的節電節能措施。如:提高鍋爐的燃燒效率的各種措施,防止鍋爐水垢、煙垢的各種措施,鍋爐鼓引風系統加裝變頻調速器等節電措施,并重點解決了如何實現鍋爐在額定循環水量下工作,既節約電能而又不影響系統總循環水量和供水溫度的問題。
考慮到每臺熱水鍋爐在設計中都給定了額定循環水量和最高供回水溫度,鍋爐本體對循環水的總阻力損失就是在這個循環水量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一般都不超過0.1MPa,即10米水柱,而整個供熱系統的總循環水量是根據系統的供回水溫差和供熱負荷確定的,它往往大于幾臺鍋爐額定循環水量之和。如在運行中,不采取任何措施,使鍋爐的實際運行循環水量與外網總循環水量相等。這樣就造成了每臺鍋爐的循環水量大于額定循環水量,使爐內水的阻力損失大大超過鍋爐說明書中的阻力損失。從前面第二條闡述中得出的規律可知,鍋爐的實際循環水量達到了額定循環水量2倍時,鍋爐本體的水循環阻力就是額定阻力損失的4倍,而此時用于克服鍋爐水循環阻力的電耗就會是額定電耗的8倍,這是嚴重的電能浪費。
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充分利用好由循環水泵到鍋爐的供回水干管之間的旁通管,調整旁通管閥門開度,利用流量計測試,使鍋爐給水量滿足額定給水量的要求。
如當鍋爐的循環水量為G=400m3/h,外網的循環水量G=2400m3/h,調節旁通管調節閥的開度,使流經旁通管的循環水量達到2000m3/h,則避免了無謂的電能浪費。
五、盡最大可能減少設備開機率,減少設備的空載時間
在供熱生產中,有的熱源每臺鍋爐均工作在50%負荷下,由于每臺鍋爐都配置了相應的電氣設備,這些設備的轉動,無形中形成了電耗。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初尾寒期,能用一臺絕不用兩臺(不提倡超負荷運行),使設備避免工作在低效率區,進而避免電能浪費。有的熱源電氣設備空載運行時間太長也是造成電能浪費的原因之一,如上煤機的工作,空載運行的現象應加以避免。六、無功補償裝置正常投入使用,提高配電系統的功率因數
在我們的供熱熱源內,絕大多數用電設備為感性負荷(三相異步電動機),如不進行無動補償,將使功率困素(cosф)值下降。按供電部門相應規定315KVA以下變電所,cosф應大于0.85。315KVA及以上變電所 cosф應大于0.9,如cosф值達不到規定值將加收功率電費,如達到或超過規定標準則給予獎勵。居于這個規定,我們用電單位應保證無功補償裝置正常投入、正常使用,起到補償作用,以節省電費支出。有的熱源要么沒有及時維修,要么不知道它在配電系統中起什么作用,無功補償裝置沒能正常使用,其實己經造成了一筆不小的不必要的電費開支。如何提高配電系統的功率因數,首先要提高自然功率因數,合理選配用電設備的容量、做好配套工作,以防止“大馬拉小車”的現象,減小或限制用電設備的輕載空載運行時間,以減低無功損耗,改善用電設備的遠運行狀況,提高電能利用率。因此,我們在日常供熱生產中,采取各項管理措施來減少各類用電設備所消耗的無功功率,同時采用并聯電容器進行無功補償,這是一種比較經濟、實用的無功補償方式。實踐證明,實行配電系統無功補償,對于節省電費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七、充分利用峰谷平電價差節省電費支出
供電部門規定:用電高峰期(早7.30-11.30)、(晚17時-21時)電價為平值電價的1.5倍,用電低谷期(晚22時-凌晨5時)電價是平值電價的0.5倍。
結合上述規定,我們在生產運行時充分利用谷時電量,以節約電費支出。如我們的上煤時間安排、供熱的高峰時間安排,均安排在用電低谷期。
以上是我公司在生產實際運行過程中,從電氣設備運行方式、設備選擇、供電政策等方面就節約電費支出提出的幾點體會。近幾年來,我們始終如一的貫徹落實節能措施,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在電耗單項上,我公司龍江供暖所取得了每平米電耗2.2KWH的好成績,其它各供暖所電單耗也在逐年減少,隨著我們對技術、設備及政策把握深度的增強,電指標將會逐步達到理想值。
一、循環泵的運行方式問題
循環泵在供熱系統中負責把鍋爐燒出的熱水送到各熱用戶,它是燃煤熱水鍋爐供熱方式中一個功率最大用電設備,加之循環泵工作時間長,因此該設備全年累計消耗電量占供熱生產全年累計消耗電量的絕大部分。我們在日常生產運行中,對循環泵的運行方式采取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做法:
1、供熱初尾寒期沒必要連續運行
初尾寒期,由于室外氣溫較高,鍋爐工作一段時間,循環泵把熱水送給熱用戶,熱用戶室內積蓄的熱量在一定時間內足以保持室溫在規定的標準以上。如鍋爐停止運行,當熱水參數降低到一定數值,無論循環泵轉多快,也不會給熱用戶送去熱量,尤其是在初尾寒間歇供熱期,當熱水參數降低到一定數值后,循環泵停止運行,以節約用電。
2、合理設定系統循環流量,盡最大努力克服“大流量、小溫差”的運行方式
一個供熱系統的循環流量是由循環水泵特性曲線和供熱系統阻力特性曲線的交點決定的。由于設計余量的考慮,通常多為循環水泵偏大,系統阻力偏小,導致實際運行流量大于設計循環流量。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供熱系統運行前合理設定循環流量(利用變頻器調整泵轉數及對外網閥門進行調節)。如循環流量選擇過大,不但造成供水溫度低,溫差小,達不到網調節目的(供熱系統要求的輸送能力超過了循環泵所能提供的揚程),而且也造成了循環泵的大量電能消耗。因為循環流量與水泵軸功率成三次方關系,流量的增加引起了大量的電能消耗。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每個供暖所供熱系統投入運行前,都要合理設定循環流量,仔細進行外網調節,使各熱用戶循環流量接近設計值(用戶循環流量值查相關手冊)。現實供熱生產中還有很多熱源采用 “大流量、小溫差”運行方式來克服由于水力分配不均而引起的熱力失調,其弊端之一就是引起大量的電能浪費。供熱系統只有根除了水力失調,才有可能實現更有利的節電措施。
二、努力提高供回水溫差達到節電目的
根據熱量計算公式:Q=G×C×(Tg-Th)可知,當供熱系統向熱用戶提供相同的熱量Q時,供回水溫差△T=Tg-Th與循環水量G成反比例關系,即系統的供回水溫差大,則循環水量就小,水泵的電耗就會大大降低。從下面的一個例子,就可看出溫差與電耗之間的關系。
例如一個供熱系統設計熱負荷為7MW,外網供回水溫差△T=30℃,經計算其循環水量為200m3/h、外網管徑為DN200,查表可知沿程阻力系數為170Pa/m。經水力計算,管網沿程總阻力損失為50m水柱,如果按此流量和揚程選水泵,即水泵功率為45KW。
如果把供回水溫差由△T=30℃提高到△T=60℃,其循環水量可下降到100m3/h,按外網管徑DN200查表可知,沿程阻力系數為42Pa/m。同溫差30℃時的阻力系數相比是:42:170=1:4。按此推算,此時管網沿程總阻力損失應為H=50m/4=12.5m。按流量100m3/h和揚程12.5米選泵,其水泵功率只有5.5Kw。
由此發現一個規律:當供回水溫差提高到原來的兩倍時,循環水量也降至原來的二分之一,而管網的沿程阻力降至原來的四分之一,而水泵的功率要降至原來的八分之一,即:△T2=2△T1則G2=1/2G1 、H2=1/4H1 、N2=1/8N1。由此可看出,提高供熱系統的供回水溫差,可大大降低運行電耗。
基于上述考慮,我公司各供暖所在生產運行中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提高供、回水溫差,在節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更換配置不合理的循環泵,使之與負荷需要相適應
在泵的選型與安裝上,由于負荷情況的變化,原設計合理的隨著負荷的變化而顯得不合理,因此我們有針對性的更換了與負荷不相適應的循環泵。2004年我們更換了昂昂溪熱源的循環泵,經一個采暖期的實踐運行證明,無論在供熱質量還是在節電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循環泵的選擇上,既要滿足熱源的需要,還要滿足外網的需要,盡量不采取多泵并聯的形式,因多泵并聯降低了泵的效率。循環水泵揚程的選擇也要與管網阻力特性相適應,如揚程過高既造成了電能浪費,有時還使泵在超流量工況下工作,使電機過載,不得不在關小水泵出口閥門的狀況下工作,進一步造成了電能的浪費。
四、供熱系統熱源內的節電措施
熱源內的節電措施,除采取前面提到的更換不合適的循環水泵、注意泵的運行方式以及提高熱源供回水溫差的節電措施外,圍繞著鍋爐我們也采取了相應的節電節能措施。如:提高鍋爐的燃燒效率的各種措施,防止鍋爐水垢、煙垢的各種措施,鍋爐鼓引風系統加裝變頻調速器等節電措施,并重點解決了如何實現鍋爐在額定循環水量下工作,既節約電能而又不影響系統總循環水量和供水溫度的問題。
考慮到每臺熱水鍋爐在設計中都給定了額定循環水量和最高供回水溫度,鍋爐本體對循環水的總阻力損失就是在這個循環水量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一般都不超過0.1MPa,即10米水柱,而整個供熱系統的總循環水量是根據系統的供回水溫差和供熱負荷確定的,它往往大于幾臺鍋爐額定循環水量之和。如在運行中,不采取任何措施,使鍋爐的實際運行循環水量與外網總循環水量相等。這樣就造成了每臺鍋爐的循環水量大于額定循環水量,使爐內水的阻力損失大大超過鍋爐說明書中的阻力損失。從前面第二條闡述中得出的規律可知,鍋爐的實際循環水量達到了額定循環水量2倍時,鍋爐本體的水循環阻力就是額定阻力損失的4倍,而此時用于克服鍋爐水循環阻力的電耗就會是額定電耗的8倍,這是嚴重的電能浪費。
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充分利用好由循環水泵到鍋爐的供回水干管之間的旁通管,調整旁通管閥門開度,利用流量計測試,使鍋爐給水量滿足額定給水量的要求。
如當鍋爐的循環水量為G=400m3/h,外網的循環水量G=2400m3/h,調節旁通管調節閥的開度,使流經旁通管的循環水量達到2000m3/h,則避免了無謂的電能浪費。
五、盡最大可能減少設備開機率,減少設備的空載時間
在供熱生產中,有的熱源每臺鍋爐均工作在50%負荷下,由于每臺鍋爐都配置了相應的電氣設備,這些設備的轉動,無形中形成了電耗。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初尾寒期,能用一臺絕不用兩臺(不提倡超負荷運行),使設備避免工作在低效率區,進而避免電能浪費。有的熱源電氣設備空載運行時間太長也是造成電能浪費的原因之一,如上煤機的工作,空載運行的現象應加以避免。六、無功補償裝置正常投入使用,提高配電系統的功率因數
在我們的供熱熱源內,絕大多數用電設備為感性負荷(三相異步電動機),如不進行無動補償,將使功率困素(cosф)值下降。按供電部門相應規定315KVA以下變電所,cosф應大于0.85。315KVA及以上變電所 cosф應大于0.9,如cosф值達不到規定值將加收功率電費,如達到或超過規定標準則給予獎勵。居于這個規定,我們用電單位應保證無功補償裝置正常投入、正常使用,起到補償作用,以節省電費支出。有的熱源要么沒有及時維修,要么不知道它在配電系統中起什么作用,無功補償裝置沒能正常使用,其實己經造成了一筆不小的不必要的電費開支。如何提高配電系統的功率因數,首先要提高自然功率因數,合理選配用電設備的容量、做好配套工作,以防止“大馬拉小車”的現象,減小或限制用電設備的輕載空載運行時間,以減低無功損耗,改善用電設備的遠運行狀況,提高電能利用率。因此,我們在日常供熱生產中,采取各項管理措施來減少各類用電設備所消耗的無功功率,同時采用并聯電容器進行無功補償,這是一種比較經濟、實用的無功補償方式。實踐證明,實行配電系統無功補償,對于節省電費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七、充分利用峰谷平電價差節省電費支出
供電部門規定:用電高峰期(早7.30-11.30)、(晚17時-21時)電價為平值電價的1.5倍,用電低谷期(晚22時-凌晨5時)電價是平值電價的0.5倍。
結合上述規定,我們在生產運行時充分利用谷時電量,以節約電費支出。如我們的上煤時間安排、供熱的高峰時間安排,均安排在用電低谷期。
以上是我公司在生產實際運行過程中,從電氣設備運行方式、設備選擇、供電政策等方面就節約電費支出提出的幾點體會。近幾年來,我們始終如一的貫徹落實節能措施,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在電耗單項上,我公司龍江供暖所取得了每平米電耗2.2KWH的好成績,其它各供暖所電單耗也在逐年減少,隨著我們對技術、設備及政策把握深度的增強,電指標將會逐步達到理想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