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采暖地區集中供熱面積為20多億平方米,采暖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25%左右。對既有建筑進行供熱計量改造和節能改造,對供熱改革和建筑節能的推進有重要意義。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按照目前進度,到2009年底,全國共將完成改造面積9323.5萬平方米,只占“十一五”總任務量的62%。時間過去80%,任務量卻只完成了62%。
------孤掌難鳴—相關部門缺乏溝通協調,影響改造進度
2008年8月,陳新云所在小區的63棟住宅樓接受了節能改造,空心磚的墻體上增加了保溫層、防水層,木質門窗統一更換為保溫防盜門、單框雙玻璃塑鋼窗,房屋的保溫性大大增強。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巡視員武涌說,該項目改造的成功經驗之一,便是由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廳牽頭,包頭市財政、物價、通訊、電力等部門形成合力,互相配合。
“政府主導意識不強,勢必造成各相關部門協調不力。”武涌說,北方采暖區多數省份還未將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工作納入節能減排工作重點,相關部門仍然各管各的,缺乏統一的機制,以至于主導此項工作的建設主管部門時常感到“孤掌難鳴”,大量時間和精力消耗在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扯皮”上,導致改造工作推進困難。必須盡快建立起統一的協調機制。
------缺錢不是全部理由—地方財政配套不足,融資模式不成熟
“我們非常歡迎節能改造,花錢不多,冬天卻暖和多了!” 陳新云說,她家70多平方米的房子,整個改下來,只花了約1500元。
據改造辦相關人士介紹,該小區的改造資金分別來自中央財政、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包鋼和住戶自己。每平方米260元的改造成本中,國家和自治區財政各出66元,包鋼出資118元,而住戶僅需承擔20元。
我國《民用建筑節能條例》規定,居住建筑的改造費用,由政府、建筑所有權人共同負擔。為拓寬資金渠道,近年來各地積極調動產權單位、供熱公司、物業公司、能源服務公司、居民業主等出資參與改造。如承德市由能源服務公司投資對公建進行供熱計量改造及托管,產出的節能效益由能源服務公司和用戶分享。蘭州市榆中縣供熱企業出資進行供熱計量改造,節省的熱費由供熱企業和用戶五五分成。
-----供熱企業缺乏積極性—擔憂成本增加、缺乏盈利模式
供熱企業應該是供熱改革的主力軍,但目前企業普遍缺乏積極性。令供熱企業“裹足不前”的是改造增加的施工成本管理成本。供熱企業普遍反映,近年來煤炭價格迅猛上漲,供熱企業利潤已經很少,有的甚至虧損。企業很難再拿出專門資金用于節能改造。另一方面,改造投資雖然理論上可以實現回報,但周期太長,不可控的因素多,導致企業積極性不高。
同時,如果按熱計量收費,必須加裝分戶計量裝置。現行的熱價標準中,并沒有考慮這些末端設備管理成本。供熱價格不改革,企業很難接受熱計量模式。”一位供熱企業負責人說。
為強化供熱企業主體責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經決定,由供熱企業承擔供熱計量和溫度調控裝置的選型、購置、維護管理以及計量收費等工作。同時,將加強對供熱企業的能耗監管,建立供熱能耗統計、監測、定額、考核等管理制度。
------供熱計量改造實際完成不足1%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3950萬平方米,而供熱計量改造只完成2100萬平方米。
按照要求,“十一五”時期大中小城市分別要完成供熱計量改造35%、25%、15%。目前大部分省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改造分配指標沒有分解,實施計劃沒有落實,實際完成不足1%。
同時,目前北方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只有北京、天津、山西、甘肅、吉林5個地區出臺了供熱計量價格和收費政策。
對此,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明確要求,2009年采暖期前,北方采暖區地級以上城市原則上都要出臺供熱計量價格和收費管理辦法。供熱計量的鼓勵政策也在醞釀中,如對不實行供熱計量收費的節能建筑,用戶有權少交一定比例熱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