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熱量表
a、熱量計量表并非節能工具。它的所謂節能作用是子烏虛有的。熱量表在供熱改革中,只是起到計量用戶熱能消耗量的作用,確切地說,它只是計量工具。
使用熱計量表對熱能用戶實行分戶計量,是源于“歐洲”的技術理念,我們在本文第二條里已經闡述了我國供熱環境與“歐洲”的差別。基于這種差別,熱量表在我國的適用性應該收到質疑。
c、筆者因為設計需要知道某規格熱量表的阻力系數,查看了幾家國內熱量表廠家的樣本資料,均沒找到相關數據。打電話到這些廠家尋問,廠家說沒有做過相關測試,無法提供。搞暖通設計的人員都知道,在一個規劃中的大型社區,如果全部采用分戶熱量表,這個技術參數是不能忽略地。這說明,我國現有的熱量表生產企業懂得暖通行業相關技術人員明顯欠缺。這樣開發生產的產品,能全面考慮熱量表在運行中的工況并加以處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地,那么我們又該對熱量表產生另一個疑問。
d、ic卡熱量表。使用射頻卡和微功耗閥門使熱量表具備預付費管理功能,這是一個很好地思路。但是這個方式目前尚存在著很細致但很復雜的技術難題。例如,采用電動球閥作為開關方式的ic卡熱量表,,在整個夏季不動地情況下,管道內的懸浮物會沉淀并固化在閥球上,加上管道內含氧量過高,發球表面生成氧化層與依附在閥球上的雜質混合固化。在下一個采暖季節到來時,閥已經不能按照人們的控制目標正常開啟或關閉了。類似這樣的技術問題存在著不是一個兩個,可以說,目前還沒有技術上基本完善的ic卡熱量表。
e、前邊已經說過熱量表安裝后的產權及維護問題。既:熱量表的電池按國家標準是六年使用壽命,六年后電池的更換誰來負責并支付費用。按國家技術監督局的規定,熱量表需要在使用后每隔六年檢測一次。這個檢測費用誰出?誰去把它卸下來,檢測后再裝上?檢測不合格的,誰來出資買合格地產品替換?
本文并不反對分戶計量,也不否定熱量表。只是想客觀地說明熱量表在我國的推廣需要謹慎實施。政府的有關部門應該就熱量表安裝使用后的一系列問題,事前事后都有個明確地規定(如前邊說的換電池和今后地檢測問題)。我們的生產企業需要加大技術進步的力度,使其能夠適應我國的供熱改革需要。我們的技術研發人員需要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我們的銷售人員需要客觀實事求是地介紹自己的產品。
溫控閥:關于溫控閥,本文只舉一個工程事例。名聞全國的北京回龍觀住宅小區的一期工程。總建筑70萬平方米,住戶6700戶,采暖方式為家用壁掛式燃氣爐,安裝丹佛斯和歐文托普兩個品牌的溫控閥42700只。第一個采暖季開始后,幾乎所有住戶都把閥頭(溫度控制部分)拆下來了,就連開發商的物業管理辦公室的閥頭,也都拆下來了。顯然,如果住戶使用沒有問題,誰會拆下它那,誰愿意自己掏腰包燒那些燃氣呢?
3、雙管水平式。筆者住北京西三旗某小區。從本人入住到現在,5年時間里。廚房和客廳的散熱器就沒熱過。這種管道連接方式,完全依賴于某房間達到溫度后關閉,使循環水有足夠的壓力到達最后端,這就需要住戶不斷地在房間里調整那幾個閥門。聽著也許是笑話,但是讀者可以到新浪網的業主論壇去看看,和筆者有相同遭遇地有多少。
至此,我們在感慨之余,是否該對我國的建筑節能和供熱改革做一些除了商業利益以外的深層思考呢?
二、釋謬說熱改
1、分戶計量與建筑節能。現在一提建筑節能,就談熱改,一談熱改,就談收費。似乎一個有效地收錢手段就是建筑節能。筆者認為:收錢的方式勉強可以等于熱改,但絕不等于節能。使人感到遺憾地是,我國的建筑節能竟然是先從如何收錢開始的。
黑龍江省某城市,將住宅樓內住戶的供暖用立管拆除,樓道內安裝供回水立管,從立管水平連接入戶,在入口處加裝鎖閉閥。管道入戶后在內墻打孔,連接住戶各房間的散熱器。這種方式嚴重地影響了住戶的正常家居生活,自然受到了用戶心里上的反感和抵制。但是用戶也很無奈。他們隨后的做法是,通知用戶清理過去地拖欠,并交納全額的“改造費用”。用戶交完清欠并交納了“改造費”才給住戶按裝入戶的水平管和連接室內的各組散熱器,用戶不交納上述費用就無法采暖。該地區供熱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酒桌上得意地說:過去都是咱找他們(指用戶),現在他們來求咱們!看到這些,我們心里難以形容是什么滋味。天津、沈陽也都有過類似的做法。這就是供熱改革,這就是建筑節能改造?在我們廣大的采暖地區,有多少供熱單位把節能改造當成了收錢改造!如此改造,怎么能得到社會公眾的積極響應那!
把熱能變成商品,由用戶按需消費,這個方式無可厚非,也是未來熱能消費的方向。關鍵是我們在認識上不可以把改變收錢的方式當作建筑節能改造。更不能激化對立情緒,我們要建設節約型社會也要建設和諧社會。
2、樓棟表的創意。收錢等于節能的又一種形式: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北京地區試點實行安裝樓棟表,同一樓棟內的各戶再按流量和自己的住宅面積分攤費用。這使我們想起當年每個大雜院里一個電表,大家輪流收電費,各家數電燈泡和燈泡的瓦數的大小。這里且不說樓棟表的計量結果是否準確,以及它是否已經適應了我們管網的水質。先說這樣的計費方式大家會比著節能呢?還是比著消耗?住與不住,用與不用不是都要攤嗎?其中的任意一戶,節不節能怎么體現出來呢?還是收錢的手段,好聽地說法叫:熱改。但是和建筑節能有什么關系呢?
熱力行業的贏與虧。問遍各地的熱力公司,沒有一個說贏利的。有地甚至艱難到無錢買煤。真虧假虧無人知道,怎么虧地更沒人知道。我們舉實例來看看吧。
甘肅省某縣熱力站,兩個大型集中供熱鍋爐房,直供方式給300余萬平米建筑供熱。6年前靠縣財政的50萬投資起步。如今你走進這個不發達地縣城,最高的樓就是熱力站的收費大廳和辦公地點。縣財政每年約6000萬的收入,有將近一半是靠這個熱力站上繳的。
銀川市供熱改革較早,2002就將供熱私有化了。目前全市有22個供熱運營企業,在保障熱力供應的前提下,沒有一家喊虧損地。各個熱老板管理科學,積極改進技術,嘗試節能方法。與住戶供需矛盾也較其它城市少。
人家的家底,不好一一細數。總之,熱力行業沒有虧損的道理,供熱改革和建筑節能改造,對熱力行業的經濟效益影響不大。實施建筑節能后,熱力現有的設備可以擴大供熱面積,長遠考慮經濟效益還會增加。
最主要的問題是,熱力如何看待建筑節能改造帶來的社會效益和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的政府部門該制定什么樣的政策來支持熱力行業積極投入到建筑節能改造中來,使熱改的源頭企業產生積極性。
4、戶間傳熱——失主、警察和小偷。乍聽起來,這些名詞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在我們的供熱改革中,這些名詞組合起來另有故事。目前政府文件、行業刊物、專業網站、“專家”文章,無不談到熱能的戶間傳熱問題。這的確是熱能消耗與水、電、氣等消耗的不同之處。戶間傳熱就是:假如三樓的住戶不采暖,只要二樓和四樓的住戶采暖,通過建筑結構傳導的熱量也可以使中間住戶的室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因此,熱力公司實際還在為該住戶提供熱能”也因此,參照國外的經驗,我們的熱計量收費也要分為基本費(約站總費用的40%)和計量收費(約占60%)。基本費不管用戶是否采暖,熱力公司都要征收,看起來很有道理。
我們再仔細想想看,中間用戶在自己不采暖的情況下,使用的是上下兩層住戶的熱量,也就是說,上下兩層住戶已經為中間住戶的熱能消耗買了單。我們假設上下兩層的住戶是失主,中間層的住戶是小偷,熱力公司是警察,40%的基本費是贓物。顯然,按我們現在收取采暖費的方式:贓物歸了警察,而不是失主。這樣的收費邏輯顯然不合理。
據動輒就引用“歐洲經驗”的人介紹,歐洲的熱計量收費已經有近70年的歷史了。難道這個“贓物歸警察”的邏輯,是號稱高度文明的歐洲人在這70年的熱計量收費經驗中發明的嗎?或者是我們那些去過“歐洲”考察的人士在考察“歐洲”時忽略了什么,再或者你們知道“歐洲”的方式而不方便介紹。事實是,在“歐洲”計量收費確實是分為基本費和計量收費兩部分。比例也和去過歐洲的人士所介紹地相符。但是被那些到“歐洲”考察過的人士忽略掉或不方便介紹的是,40%的基本費里,有一部分要返還給失熱用戶的。反還的方式和計算依據是一個較復雜的計算過程,這里不詳細敘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向若培卡徹能源服務公司在北京的機構咨詢。
這里我們有必要強調建筑節能中一個很關鍵的理念,既:建筑節能,不能以喪失舒適度為代價。任何建筑,在氣候環境溫度不變的情況下,若想保持一定的溫度,必然有一個額定的熱能耗。低于這個合理能耗而保持一定的溫度,顯然是不可能地。也就是說,在上例中,三層的住戶若自己不采暖還能在室內保持一定溫度,就必須依賴于上下兩層用戶的熱能。戶間傳熱的特性是熱平衡,溫差越大,熱交換量越大。在實際操作中,若能設法在不采暖用戶交納了基本費后,通過技術方法使其戶內保持一個適當低于采暖用戶的溫度(現有技術就可以低成本實現)。即減少了戶間傳熱造成的不合理性,也為支付了40%基本費的用戶提供一個接近其所支付費用的熱能。同時,供熱單位也不會因此蒙受損失。總之,在供熱計量收費中,必須考慮失熱用戶的補償問題。切不可搞“贓物歸警察”的事情。
a、熱量計量表并非節能工具。它的所謂節能作用是子烏虛有的。熱量表在供熱改革中,只是起到計量用戶熱能消耗量的作用,確切地說,它只是計量工具。
使用熱計量表對熱能用戶實行分戶計量,是源于“歐洲”的技術理念,我們在本文第二條里已經闡述了我國供熱環境與“歐洲”的差別。基于這種差別,熱量表在我國的適用性應該收到質疑。
c、筆者因為設計需要知道某規格熱量表的阻力系數,查看了幾家國內熱量表廠家的樣本資料,均沒找到相關數據。打電話到這些廠家尋問,廠家說沒有做過相關測試,無法提供。搞暖通設計的人員都知道,在一個規劃中的大型社區,如果全部采用分戶熱量表,這個技術參數是不能忽略地。這說明,我國現有的熱量表生產企業懂得暖通行業相關技術人員明顯欠缺。這樣開發生產的產品,能全面考慮熱量表在運行中的工況并加以處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地,那么我們又該對熱量表產生另一個疑問。
d、ic卡熱量表。使用射頻卡和微功耗閥門使熱量表具備預付費管理功能,這是一個很好地思路。但是這個方式目前尚存在著很細致但很復雜的技術難題。例如,采用電動球閥作為開關方式的ic卡熱量表,,在整個夏季不動地情況下,管道內的懸浮物會沉淀并固化在閥球上,加上管道內含氧量過高,發球表面生成氧化層與依附在閥球上的雜質混合固化。在下一個采暖季節到來時,閥已經不能按照人們的控制目標正常開啟或關閉了。類似這樣的技術問題存在著不是一個兩個,可以說,目前還沒有技術上基本完善的ic卡熱量表。
e、前邊已經說過熱量表安裝后的產權及維護問題。既:熱量表的電池按國家標準是六年使用壽命,六年后電池的更換誰來負責并支付費用。按國家技術監督局的規定,熱量表需要在使用后每隔六年檢測一次。這個檢測費用誰出?誰去把它卸下來,檢測后再裝上?檢測不合格的,誰來出資買合格地產品替換?
本文并不反對分戶計量,也不否定熱量表。只是想客觀地說明熱量表在我國的推廣需要謹慎實施。政府的有關部門應該就熱量表安裝使用后的一系列問題,事前事后都有個明確地規定(如前邊說的換電池和今后地檢測問題)。我們的生產企業需要加大技術進步的力度,使其能夠適應我國的供熱改革需要。我們的技術研發人員需要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我們的銷售人員需要客觀實事求是地介紹自己的產品。
溫控閥:關于溫控閥,本文只舉一個工程事例。名聞全國的北京回龍觀住宅小區的一期工程。總建筑70萬平方米,住戶6700戶,采暖方式為家用壁掛式燃氣爐,安裝丹佛斯和歐文托普兩個品牌的溫控閥42700只。第一個采暖季開始后,幾乎所有住戶都把閥頭(溫度控制部分)拆下來了,就連開發商的物業管理辦公室的閥頭,也都拆下來了。顯然,如果住戶使用沒有問題,誰會拆下它那,誰愿意自己掏腰包燒那些燃氣呢?
3、雙管水平式。筆者住北京西三旗某小區。從本人入住到現在,5年時間里。廚房和客廳的散熱器就沒熱過。這種管道連接方式,完全依賴于某房間達到溫度后關閉,使循環水有足夠的壓力到達最后端,這就需要住戶不斷地在房間里調整那幾個閥門。聽著也許是笑話,但是讀者可以到新浪網的業主論壇去看看,和筆者有相同遭遇地有多少。
至此,我們在感慨之余,是否該對我國的建筑節能和供熱改革做一些除了商業利益以外的深層思考呢?
二、釋謬說熱改
1、分戶計量與建筑節能。現在一提建筑節能,就談熱改,一談熱改,就談收費。似乎一個有效地收錢手段就是建筑節能。筆者認為:收錢的方式勉強可以等于熱改,但絕不等于節能。使人感到遺憾地是,我國的建筑節能竟然是先從如何收錢開始的。
黑龍江省某城市,將住宅樓內住戶的供暖用立管拆除,樓道內安裝供回水立管,從立管水平連接入戶,在入口處加裝鎖閉閥。管道入戶后在內墻打孔,連接住戶各房間的散熱器。這種方式嚴重地影響了住戶的正常家居生活,自然受到了用戶心里上的反感和抵制。但是用戶也很無奈。他們隨后的做法是,通知用戶清理過去地拖欠,并交納全額的“改造費用”。用戶交完清欠并交納了“改造費”才給住戶按裝入戶的水平管和連接室內的各組散熱器,用戶不交納上述費用就無法采暖。該地區供熱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酒桌上得意地說:過去都是咱找他們(指用戶),現在他們來求咱們!看到這些,我們心里難以形容是什么滋味。天津、沈陽也都有過類似的做法。這就是供熱改革,這就是建筑節能改造?在我們廣大的采暖地區,有多少供熱單位把節能改造當成了收錢改造!如此改造,怎么能得到社會公眾的積極響應那!
把熱能變成商品,由用戶按需消費,這個方式無可厚非,也是未來熱能消費的方向。關鍵是我們在認識上不可以把改變收錢的方式當作建筑節能改造。更不能激化對立情緒,我們要建設節約型社會也要建設和諧社會。
2、樓棟表的創意。收錢等于節能的又一種形式: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北京地區試點實行安裝樓棟表,同一樓棟內的各戶再按流量和自己的住宅面積分攤費用。這使我們想起當年每個大雜院里一個電表,大家輪流收電費,各家數電燈泡和燈泡的瓦數的大小。這里且不說樓棟表的計量結果是否準確,以及它是否已經適應了我們管網的水質。先說這樣的計費方式大家會比著節能呢?還是比著消耗?住與不住,用與不用不是都要攤嗎?其中的任意一戶,節不節能怎么體現出來呢?還是收錢的手段,好聽地說法叫:熱改。但是和建筑節能有什么關系呢?
熱力行業的贏與虧。問遍各地的熱力公司,沒有一個說贏利的。有地甚至艱難到無錢買煤。真虧假虧無人知道,怎么虧地更沒人知道。我們舉實例來看看吧。
甘肅省某縣熱力站,兩個大型集中供熱鍋爐房,直供方式給300余萬平米建筑供熱。6年前靠縣財政的50萬投資起步。如今你走進這個不發達地縣城,最高的樓就是熱力站的收費大廳和辦公地點。縣財政每年約6000萬的收入,有將近一半是靠這個熱力站上繳的。
銀川市供熱改革較早,2002就將供熱私有化了。目前全市有22個供熱運營企業,在保障熱力供應的前提下,沒有一家喊虧損地。各個熱老板管理科學,積極改進技術,嘗試節能方法。與住戶供需矛盾也較其它城市少。
人家的家底,不好一一細數。總之,熱力行業沒有虧損的道理,供熱改革和建筑節能改造,對熱力行業的經濟效益影響不大。實施建筑節能后,熱力現有的設備可以擴大供熱面積,長遠考慮經濟效益還會增加。
最主要的問題是,熱力如何看待建筑節能改造帶來的社會效益和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的政府部門該制定什么樣的政策來支持熱力行業積極投入到建筑節能改造中來,使熱改的源頭企業產生積極性。
4、戶間傳熱——失主、警察和小偷。乍聽起來,這些名詞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在我們的供熱改革中,這些名詞組合起來另有故事。目前政府文件、行業刊物、專業網站、“專家”文章,無不談到熱能的戶間傳熱問題。這的確是熱能消耗與水、電、氣等消耗的不同之處。戶間傳熱就是:假如三樓的住戶不采暖,只要二樓和四樓的住戶采暖,通過建筑結構傳導的熱量也可以使中間住戶的室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因此,熱力公司實際還在為該住戶提供熱能”也因此,參照國外的經驗,我們的熱計量收費也要分為基本費(約站總費用的40%)和計量收費(約占60%)。基本費不管用戶是否采暖,熱力公司都要征收,看起來很有道理。
我們再仔細想想看,中間用戶在自己不采暖的情況下,使用的是上下兩層住戶的熱量,也就是說,上下兩層住戶已經為中間住戶的熱能消耗買了單。我們假設上下兩層的住戶是失主,中間層的住戶是小偷,熱力公司是警察,40%的基本費是贓物。顯然,按我們現在收取采暖費的方式:贓物歸了警察,而不是失主。這樣的收費邏輯顯然不合理。
據動輒就引用“歐洲經驗”的人介紹,歐洲的熱計量收費已經有近70年的歷史了。難道這個“贓物歸警察”的邏輯,是號稱高度文明的歐洲人在這70年的熱計量收費經驗中發明的嗎?或者是我們那些去過“歐洲”考察的人士在考察“歐洲”時忽略了什么,再或者你們知道“歐洲”的方式而不方便介紹。事實是,在“歐洲”計量收費確實是分為基本費和計量收費兩部分。比例也和去過歐洲的人士所介紹地相符。但是被那些到“歐洲”考察過的人士忽略掉或不方便介紹的是,40%的基本費里,有一部分要返還給失熱用戶的。反還的方式和計算依據是一個較復雜的計算過程,這里不詳細敘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向若培卡徹能源服務公司在北京的機構咨詢。
這里我們有必要強調建筑節能中一個很關鍵的理念,既:建筑節能,不能以喪失舒適度為代價。任何建筑,在氣候環境溫度不變的情況下,若想保持一定的溫度,必然有一個額定的熱能耗。低于這個合理能耗而保持一定的溫度,顯然是不可能地。也就是說,在上例中,三層的住戶若自己不采暖還能在室內保持一定溫度,就必須依賴于上下兩層用戶的熱能。戶間傳熱的特性是熱平衡,溫差越大,熱交換量越大。在實際操作中,若能設法在不采暖用戶交納了基本費后,通過技術方法使其戶內保持一個適當低于采暖用戶的溫度(現有技術就可以低成本實現)。即減少了戶間傳熱造成的不合理性,也為支付了40%基本費的用戶提供一個接近其所支付費用的熱能。同時,供熱單位也不會因此蒙受損失。總之,在供熱計量收費中,必須考慮失熱用戶的補償問題。切不可搞“贓物歸警察”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