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本世紀初開始進行的供熱體制改革,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績和經驗,但距離人們期望的目標還很遠,仍有較大的進一步改革空間。對此,業界一直在思考、探尋,試圖找到問題所在,并加以有效破解。人們注意到,問題的所在,客觀上有管理技術方面等原因,而主觀上的原因更不能忽視,即對“熱改”的意義和效益認識不清,于是觀望、徘徊,缺乏緊迫感。日前,在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召開的供熱改革與建筑節能經驗交流與研討會上,業內人士指出,走出認識誤區,行動起來,是深化供熱體制改革的關鍵之一。
認識問題:供熱改革的“瓶頸”
供熱改革已經到了深化階段,解決哪些問題才能使改革上個臺階,業界見仁見智,有很多觀點,概括起來,人們較集中地認為熱計量方法、收費方法、熱表問題以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中的供熱計量是目前熱改遇到的難點。除這些相對集中的看法外,還有人認為,從業者的素質、管理體制等亦對熱改有負面影響,需要改進。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2011年“北方采暖地區供熱計量改革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近幾年房地產發展的速度很快,但熱計量改革的步伐跟不上。一是2008年至2010年北方采暖地區新竣工的建筑面積約11億平方米左右,實際安裝計量表的面積僅4。6億平方米,占42%。二是裝“假”表,這些“假”表質量差、精確度差、易損壞。三是裝表不收費。這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我國累計安裝供熱計量表的面積有近7億平方米,而未計量收費的面積為3。8億平方米。四是假計量收費。
對于供熱改革中的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韓愛興在“供熱改革與建筑節能經驗交流與研討會”上著重強調了思想認識的重要性。他說,等待思想是部分地方政府、部分供熱企業共同存在的。這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對熱計量改革的認識不到位,忽視推行熱計量改革已經寫進了我國的節約能源法和國務院節能減排方案中,同時對一些熱計量改革示范城市和示范項目的相關經驗及其所展示的“燈塔”作用視而不見、淡然處之,在行動上對推行熱計量改革不積極,消極等待。由于熱計量改革滯后,使得本屬于集中供熱的市場正在被分戶燃氣供熱、分戶電采暖、地熱等方式所取代。
認識上不去,行動必然受影響。而認識不到位,與對推進供熱計量改革的意義及其所帶來的效益缺乏真正了解有密切關聯。
意義:供熱改革利在多方
供熱改革,既是實現節能減排的“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也是對國家、企業、居民都能帶來明顯益處的工作。對此,韓愛興進行了細致的闡釋。
從國家的角度看: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約為72億噸標準煤/年,為2010年的2。2倍,能源需求總量缺口大;高耗能帶來高排放,目前我國CO2的排放量為60億噸,居世界第二,到2020年,按煤炭消耗量57億噸標準煤/年計算,CO2的排放量約為150億噸,居世界第一。節能減排的壓力大,黨中央已經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節能減排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地位。
他說,建筑節能是我國節能潛力最大的領域,而北方建筑節能是大頭。因此供熱計量改革是供熱系統節能的“牛鼻子”。熱計量能夠改變采暖區節能建筑不節能的現狀。我國北方地區如果有80億平方米的采暖面積都實行熱計量收費并達到節能標準,可節能50%,相比熱計量收費前的年總耗標準煤2億噸,預計每年可節省1億噸標準煤,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億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600萬噸,減少煙塵170萬噸。在推動太陽能熱利用的這十年間,理論計算替代傳統能源達到了2995萬噸標準煤,而且太陽能熱利用的這一數據,還未包括生產玻璃、熱配件的耗能,這樣一折算,就能看出供熱計量在節能減排領域里潛力巨大。
從惠民角度看,供熱改革,促進了節能減排,進而實現空氣和水環境的改善,有利于身心健康。另外,供暖費一般要占到個人收入的15%~30%。如果買了保溫好、調溫方便的節能住宅,實行熱計量收費后,在合理消費熱商品的情況下,一般可以節約采暖費15%~25%。
從供熱企業的角度看:一是實現了技術進步,實現了供熱系統的自動調節和平衡的變流量運行,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二是減少了能耗、降低了供熱企業的運行成本。尤其是改造后的既有非節能建筑,熱計量收費后,能大大降低供熱企業的成本壓力;三是能節省供熱容量,給供熱企業帶來“容量收益”;四是能實現精細化管理,提高企業運營管理水平,從而提高集中供熱的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
走出認識誤區,加快推進改革
由于認識不到位,人們對供熱改革的理解很容易產生誤區。特別是一些相關企業,由于對供熱改革的效益問題存在疑問,導致熱情不高。供熱改革沒有企業的積極參與,要深入推廣是很難的。為此,世界銀行中國供熱改革與建筑節能項目辦執行主任辛坦對熱改與供熱企業的效益關系進行了專題研究。
他指出,供熱改革對于供熱企業來說,不會影響企業效益,反而會增加收益。其理由如下:一是當前熱價兼顧了企業原有利益。包括制定熱價時單位供熱成本的測算方法沒有變化,城市統一熱價的辦法還在使用,制定計量熱價時,在城市建筑物的平均供熱能耗指標的計算方面仍然照顧到了供熱企業的利益。熱價的煤熱聯動上,聯漲不聯降的做法仍然保留。二是熱計量使企業效益更好。因為新建建筑熱計量收費,供熱企業的效益是增加的,非節能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后實行熱計量收費,供熱企業的效益也是增加的。
他認為,供熱企業目前在熱改上的誤區主要有二:一是熱費封頂使供熱企業“收益下降”,二是節能建筑實行熱計量收費“吃虧”論。他認為,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都采取了熱費封頂的政策,這是由于工作不到位,導致熱費“過頂”的用戶比例達40%~60%。從長遠來說,如果處理好存在的問題,如熱耗修正系數、管網不平衡、熱計量方式等,熱費過頂的用戶就會下降到4%,取消封頂政策也就水到渠成。此外,節能建筑的收益原本屬于節能建筑的投資者――建筑的全體業主,供熱企業不應對此有“非分之想”,對供熱企業來說,這種“收入”是不合理的,因此把節能建筑的節能收益通過計量收費后以節約熱費的形式返還給業主,供熱企業不能認為是“吃虧”了。
顯然,熱改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是明顯的,要在實現更大的效益同時考慮長遠性和合理性。
供熱改革是一項意義重大而艱巨的工程,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認真研究,另一方面要積極行動,切實推進。俗語言“早起三光,晚起三荒”,觀望和拖沓,對各方皆無益處,因為這項事關節能減排的改革必須且已經在進行,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贏得先機。
認識問題:供熱改革的“瓶頸”
供熱改革已經到了深化階段,解決哪些問題才能使改革上個臺階,業界見仁見智,有很多觀點,概括起來,人們較集中地認為熱計量方法、收費方法、熱表問題以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中的供熱計量是目前熱改遇到的難點。除這些相對集中的看法外,還有人認為,從業者的素質、管理體制等亦對熱改有負面影響,需要改進。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2011年“北方采暖地區供熱計量改革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近幾年房地產發展的速度很快,但熱計量改革的步伐跟不上。一是2008年至2010年北方采暖地區新竣工的建筑面積約11億平方米左右,實際安裝計量表的面積僅4。6億平方米,占42%。二是裝“假”表,這些“假”表質量差、精確度差、易損壞。三是裝表不收費。這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我國累計安裝供熱計量表的面積有近7億平方米,而未計量收費的面積為3。8億平方米。四是假計量收費。
對于供熱改革中的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韓愛興在“供熱改革與建筑節能經驗交流與研討會”上著重強調了思想認識的重要性。他說,等待思想是部分地方政府、部分供熱企業共同存在的。這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對熱計量改革的認識不到位,忽視推行熱計量改革已經寫進了我國的節約能源法和國務院節能減排方案中,同時對一些熱計量改革示范城市和示范項目的相關經驗及其所展示的“燈塔”作用視而不見、淡然處之,在行動上對推行熱計量改革不積極,消極等待。由于熱計量改革滯后,使得本屬于集中供熱的市場正在被分戶燃氣供熱、分戶電采暖、地熱等方式所取代。
認識上不去,行動必然受影響。而認識不到位,與對推進供熱計量改革的意義及其所帶來的效益缺乏真正了解有密切關聯。
意義:供熱改革利在多方
供熱改革,既是實現節能減排的“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也是對國家、企業、居民都能帶來明顯益處的工作。對此,韓愛興進行了細致的闡釋。
從國家的角度看: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約為72億噸標準煤/年,為2010年的2。2倍,能源需求總量缺口大;高耗能帶來高排放,目前我國CO2的排放量為60億噸,居世界第二,到2020年,按煤炭消耗量57億噸標準煤/年計算,CO2的排放量約為150億噸,居世界第一。節能減排的壓力大,黨中央已經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節能減排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地位。
他說,建筑節能是我國節能潛力最大的領域,而北方建筑節能是大頭。因此供熱計量改革是供熱系統節能的“牛鼻子”。熱計量能夠改變采暖區節能建筑不節能的現狀。我國北方地區如果有80億平方米的采暖面積都實行熱計量收費并達到節能標準,可節能50%,相比熱計量收費前的年總耗標準煤2億噸,預計每年可節省1億噸標準煤,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億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600萬噸,減少煙塵170萬噸。在推動太陽能熱利用的這十年間,理論計算替代傳統能源達到了2995萬噸標準煤,而且太陽能熱利用的這一數據,還未包括生產玻璃、熱配件的耗能,這樣一折算,就能看出供熱計量在節能減排領域里潛力巨大。
從惠民角度看,供熱改革,促進了節能減排,進而實現空氣和水環境的改善,有利于身心健康。另外,供暖費一般要占到個人收入的15%~30%。如果買了保溫好、調溫方便的節能住宅,實行熱計量收費后,在合理消費熱商品的情況下,一般可以節約采暖費15%~25%。
從供熱企業的角度看:一是實現了技術進步,實現了供熱系統的自動調節和平衡的變流量運行,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二是減少了能耗、降低了供熱企業的運行成本。尤其是改造后的既有非節能建筑,熱計量收費后,能大大降低供熱企業的成本壓力;三是能節省供熱容量,給供熱企業帶來“容量收益”;四是能實現精細化管理,提高企業運營管理水平,從而提高集中供熱的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
走出認識誤區,加快推進改革
由于認識不到位,人們對供熱改革的理解很容易產生誤區。特別是一些相關企業,由于對供熱改革的效益問題存在疑問,導致熱情不高。供熱改革沒有企業的積極參與,要深入推廣是很難的。為此,世界銀行中國供熱改革與建筑節能項目辦執行主任辛坦對熱改與供熱企業的效益關系進行了專題研究。
他指出,供熱改革對于供熱企業來說,不會影響企業效益,反而會增加收益。其理由如下:一是當前熱價兼顧了企業原有利益。包括制定熱價時單位供熱成本的測算方法沒有變化,城市統一熱價的辦法還在使用,制定計量熱價時,在城市建筑物的平均供熱能耗指標的計算方面仍然照顧到了供熱企業的利益。熱價的煤熱聯動上,聯漲不聯降的做法仍然保留。二是熱計量使企業效益更好。因為新建建筑熱計量收費,供熱企業的效益是增加的,非節能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后實行熱計量收費,供熱企業的效益也是增加的。
他認為,供熱企業目前在熱改上的誤區主要有二:一是熱費封頂使供熱企業“收益下降”,二是節能建筑實行熱計量收費“吃虧”論。他認為,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都采取了熱費封頂的政策,這是由于工作不到位,導致熱費“過頂”的用戶比例達40%~60%。從長遠來說,如果處理好存在的問題,如熱耗修正系數、管網不平衡、熱計量方式等,熱費過頂的用戶就會下降到4%,取消封頂政策也就水到渠成。此外,節能建筑的收益原本屬于節能建筑的投資者――建筑的全體業主,供熱企業不應對此有“非分之想”,對供熱企業來說,這種“收入”是不合理的,因此把節能建筑的節能收益通過計量收費后以節約熱費的形式返還給業主,供熱企業不能認為是“吃虧”了。
顯然,熱改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是明顯的,要在實現更大的效益同時考慮長遠性和合理性。
供熱改革是一項意義重大而艱巨的工程,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認真研究,另一方面要積極行動,切實推進。俗語言“早起三光,晚起三荒”,觀望和拖沓,對各方皆無益處,因為這項事關節能減排的改革必須且已經在進行,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贏得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