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集中供熱發展趨勢,從科學合理進行供熱規劃引出對供熱經濟半徑的理解,提出了以蒸汽介質較遠距離供熱的問題并從其技術可行性、經濟性及對城市景觀和環保等的影響幾方面進行了闡述,認為在我國能源結構中還大量使用燃煤為一次能源的現階段,開展較遠距離供熱是一條充分發揮城市集中供熱整體效益,降低其對環境污染程度的較好途徑,尤其適宜在工業區生產用熱上推廣應用。
近來,以電能轉換熱能進行供熱的電供熱市場升溫,電供熱被認為是一種易以調節、環保、安全并且計量簡便的供熱方式,在供暖領域應用有著其他供暖方式難以比擬的優點,而有些單位不單在供暖上使用之,甚至在生產工藝用熱上也使用了電熱鍋爐。誠然,電供熱有諸多好處,但不管如何,從能量加工轉換角度看,將由化學能千辛萬苦轉換得來的高能級的電能大規模地直接貶為可由化學能直接轉化而得的低能級的熱能消費,其能源利用效率實際上是低的,因此,國家仍然沒有讓它在供熱領域唱“主角”,而是將之定位為城市集中供熱的補充,主要的鼓勵應用方向是在城市集中供熱未能覆蓋的地區,替代各家各戶的燃煤采暖。由此看來,國家所肯定的,仍然是城市集中供熱,這也是我們的國情所必需。集中供熱兼具節能、環保及其他多種綜合效益,不可輕易動搖,我們要繼續努力開展的工作,僅僅在于如何使之發揮更大的用途,爭取更好的效益而已。現階段全國各地成片開發工業區事業蓬勃發展,生產用熱蒸蒸日上,對于供熱尤其以蒸汽為介質的集中供熱需求旺盛,因此本文將主要討論蒸汽供熱的相關問題。
1 城市集中供熱的優勢
1.1 集中供熱與分散供熱的區別
分散供熱主要指的是各單位利用自備的燃煤小工業鍋爐自給自足的一種供熱方式。據統計,我國工業鍋爐約有50萬臺、120萬蒸噸/時,平均單臺容量僅為2.4蒸噸/時,平均運行熱效率僅50%。這些小鍋爐在當地集中供熱不發達的時期,確有其方便處,也是必需的,但其效率低、污染嚴重、供熱質量差等缺點也極為突出。
相比分散供熱,集中供熱有明顯的優勢。集中供熱以一個或幾個熱源點為依托構筑熱力管網,通過熱力管網向用戶輸送熱能。集中供熱的鍋爐容量較大、熱效率較高、經濟性較好,相應的供熱成本較低、供熱質量較好,而且集中供熱鍋爐的污染物排放處理設施一般也較為完備,對環保有利,所以國家倡導集中供熱。
1.2 集中供熱的幾種形式
集中供熱有多種形式,如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等。熱電聯產分為常規的供熱式汽輪機熱電聯產和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聯產等。在熱電聯產基礎上,還發展了熱、電、冷聯產技術和熱、電、煤氣聯供技術等。目前的集中供熱,仍以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為主。就該二種供熱形式,熱電聯產方式的集中供熱在資源配置與環境保護上都明顯占優。
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往往是在當地尚未具備熱電聯產生產條件下,為解決分散供熱問題先行發展起來的,只供熱、不發電,或者熱、電生產不由同一臺套設備,例如汽輪機中聯合產出,采用的鍋爐以鏈條爐、沸騰爐居多,其與進行熱電聯產的電站鍋爐相比,容量、效率等都相對要差,而且往往是將鍋爐主汽直接減溫減壓后供出,能級利用不合理。另外,由于區域鍋爐房的投資往往也較不充裕,在環保方面經常會存在較多問題。一般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發展到一定程度,熱、電負荷較成規模了,資金也充裕了之后,都會努力向熱電聯產集中供熱轉化,以取得更多、更好的供熱成果。
熱電聯產是指利用熱電聯產機組既生產電力又生產熱力,其年均熱效率和熱電比達到界定指標的一種生產方式。熱電聯產經大量的實踐活動證實,具有節約能源、改善環境、提高供熱質量、緩解電力需求、節省城建用地、減輕工人勞動強度和提高文明生產水平等節能、環保和社會綜合效益,長期以來一直為國家所鼓勵與支持。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六百多個城市中已有近三百個建設了集中供熱設施,其中屬于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占了60%以上,其鍋爐運行熱效率一般超過80%,節能、環保及社會綜合效益顯著,因此發展熱電聯產,是提高供熱效率、降本增效的根本出路,是對“節約能源、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持。
1.3 國家鼓勵熱電聯產集中供熱
把對一種技術、一種生產方式的鼓勵以法律形式明確下來的做法,是不多見的,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的第三十九條中即明確指出:“國家鼓勵發展下列通用節能技術:(一)推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提高熱電機組的利用率,發展熱能梯級利用技術,熱、電、冷三聯產技術和熱、電、煤氣三聯供技術,提高熱能綜合利用率……”,可見,國家對熱電聯產及由之進一步發展的相關通用節能技術的重視。不但如此,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原電力工業部和建設部還于1998年2月17日聯合印發了《關于發展熱電聯產的若干規定》(計交能〔1998〕220號),作為《節能法》的配套規章,指導發展熱電聯產。2000年8月22日,為了適應新的熱電聯產發展形勢,更好地落實《節能法》,指導熱電聯產工作,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環保總局和建設部在廣泛調查、審慎研討基礎上,聯合對計交能〔1998〕220號文件進行了修改和補充,使其更為全面,更具有行政規章的嚴肅性和執行力度,并以《關于發展熱電聯產的規定》(急計基礎〔2000〕1268號)發布執行。計基礎〔2000〕1268號文是現階段在鼓勵發展熱電聯產方面最為全面、最為具體的行政規章,對推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熱電聯產健康發展,正在發揮著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2 我國熱電聯產的發展趨勢
2.1 常規熱電聯產仍是發展主流
從二十世紀的規模經濟(工業經濟)轉入二十一世紀的信息經濟(知識經濟),電子高科技蓬勃發展,新興產業與日俱增,但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不會減少的,就供熱領域的能源利用而言,民用熱與商用熱方面,生活品質要提高,供暖需求只能是單調上升;工業用熱方面,石油化工、化纖、建材、造紙及紡織印染等行業的規模效益仍將延續,用熱需求也是增長態勢,因此在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未做根本性調整前,常規熱電聯產的發展趨勢仍將是向上的,且仍是發展主流,而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中短期內是不可能改變的。當前,為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在煤燃燒技術方面,潔凈煤技術正被大力發展與推廣,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燒技術已成為潔凈煤燃燒技術中最為成熟的一種,因此預測我國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主要形式,最為可能的應是以循環流化床鍋爐作為燃燒設備配套供熱汽輪機的常規熱電聯產集中供熱。
作者:郭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