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推行供熱“一管到戶”讓人們看到了政府為解決供熱管理體制問題所作出的改革和努力,同時人們也希望,能否引進先進技術,讓省會供熱所存在的其他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
新技術之一就是物聯網供熱。據悉,這是國內多地已經開始的一項探索,業界認為,這一技術是解決供熱諸多問題的重要途徑。
專家介紹,基于物聯網的城市集中供熱,簡單理解就是在用戶家中安裝溫度傳感儀器和熱用量自動調節閥門,24小時自動記錄和傳輸居民家中的室溫,并能通過自動調節閥門,控制熱流量,以達到自動調控室溫至指定溫度的目的。
這樣的技術顯然為廣大市民所期盼。因為現行的供熱方式所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冷熱不均,經常會出現同一個居民小區、甚至同一個居住單元里,有的居民家熱得要開窗戶,而有的則冷得要裹著被子。
對于供熱公司來講,也在遭受諸多問題的困擾。現有方式下,供熱公司的總調度室無法實時監控各分公司所采集的熱網數據,也未實現全網平衡。熱力站管理大都采用人工方式,人力成本較高;埋于地下的供熱管網,跑冒滴漏現象時有發生卻不能被及時發現……
專家視野中的物聯網供熱就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一套供熱物聯網,既包括整個熱網自身的監控及全面平衡系統,也包括無人值守熱力站監控系統、地下管網監控系統等。
對于省內各地方政府來講,供熱還是個充滿糾結的矛盾體,因為其一方面是事關群眾冷暖的民生大事,另一方面,燃煤所帶來的霧霾令人頭痛,各地紛紛采取減少煤炭燃燒的舉措。
而一些業內人士則指出,物聯網技術恰好可以減少燃煤量。因為物聯網在供熱系統中的應用,實質上是將傳統的粗放供熱方式變成了精細化方式,使供熱全過程處于可控狀態,通過熱網均衡從而可以實現減少煤炭燃燒的目的。
專家介紹,這不僅是理論上的分析,在現實中也不乏已經取得成效的先例。2010年呼和浩特市一個12萬平方米的小區建成了國內首個物聯網集中供暖工程,第一個采暖期的運行結果顯示,比照同工況傳統集中供暖系統能耗降低25.9%。如今類似技術已經在北京等多地開展。
記者關注到,在省內,石家莊華電供熱集團、張家口華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也在進行智能熱網方面的探索。
“目前來看,阻礙這項技術推進的因素有兩方面:一是供熱企業缺乏動力,二是有關技術層面的標準尚未統一。”一位受訪的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供熱企業為治理空氣污染已經投入大量資金添置設備,但追求效益是企業的本能,不能顯著看到效益增加,或者投入巨資而得不到相應效益的情況下,企業的積極性自然不高。而目前物聯網技術處于初步探索期,現實層面的挑戰也會讓企業處于觀望狀態。
不過,專家展望,隨著物聯網技術和硬件產品的進一步成熟,物聯網供熱必然會走進更多城市,走進更多家庭。 來源:河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