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形成“市域統籌,一張熱網,多個熱源,供需協調,市場化運行”體系的目標,綜合考慮熱源能力、管網配置和用戶分布等因素,濟南熱力有限公司在學習考察、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大膽提出黃臺電廠2號首站與東新熱電廠雙熱源聯網供熱,這在濟南的集中供熱史上尚屬首創。目前,所轄1700萬平方米供熱區域已實現穩定達標供熱,為我市繼續開展多熱源聯網供熱模式奠定基礎。
在濟南熱力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正在調度熱源廠等生產運行情況。
加裝雙重保險 不同熱源互為備用
多熱源聯網供熱是大勢所趨,可使供熱運行的安全保障性大幅提高,實現熱源的應急互補、互為備用,保障供熱穩定。同時,還有利于節能增效,實現鍋爐、熱網的高效經濟運行,便于熱企統一調度,使全體用戶享受到統一、規范的供熱服務。濟南熱力董事長潘世英表示,在“一張熱網”基礎上,未來供熱也可參照電力行業廠網分離、競價上網的模式,實現多熱源競價上網,降低供熱成本,更好地讓利于民。
目前,濟南熱力所轄黃臺電廠2號首站與東新熱電廠已率先實現雙熱源聯網供熱,這在我市尚屬首次。濟南熱力生產部經理高冉告訴記者,若是某一熱源出現事故,可直接將聯網的另一熱源調配過去,兩個熱源互為備用,保障整個片區的供熱基本平衡,提高供熱系統的可調性,實現城市供熱的可靠性,進而保障城市供熱的運行安全。
今年作為多熱源聯網的首次嘗試,為實現成功運行,濟南熱力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提早籌劃,多次調研及方案論證,制定了有關方案。為保證聯網順利實施,該公司早早啟動實驗調試,10月15日即開始進行聯網冷運調節,東新熱電廠和黃臺電廠2號站先后于10月29日、11月4日進行了升溫,利用短短兩天時間內,使整個聯網系統達到熱平衡狀態,并具備達標供熱條件。目前聯網系統已穩定運行,供熱溫度達到額定工況,所有熱用戶已達標供熱,標志著我市首例多熱源聯網成功投運。
輸配均衡熱源 最優方案節能運行
通過合理分配負荷提高熱源運行效率,多熱源聯網供熱可以解決因單一熱源供熱半徑過大引起的末端供熱效果不佳的問題。
眾所周知,供熱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輸送距離遠近也會對供熱帶來一定影響。朝山街附近用戶便是典型的末端用戶,其熱源來自于15公里外的黃臺電廠2號首站。由于距離遠,往往首端送出熱源后,需要經過近10天的循環才能讓末端用戶熱起來。
高冉告訴記者,今年,黃臺電廠2號首站和東新熱電廠已實現聯網供熱,得益于此,距離相對較近一些的東新熱電廠熱源便可以更快地傳送到朝山街附近用戶家中。“如今,從熱源輸出到末端的朝山街附近用戶熱起來,只需要不到5天時間。”
另外,多熱源聯網在節能降耗與防治大氣污染方面也有明顯貢獻。記者了解到,黃臺2號首站與東新熱電廠聯網供熱后,滿足了1700余萬平方米供熱面積的用戶需求,可使二環東路中繼泵站停運,僅此一項即可節電約150萬千瓦時,很好地實現了節能降耗和降低排放的目的。此外,借助濟南熱力建成的能耗管理平臺,還可幫助找出最為優化的聯網供熱運行方案,進一步加大節能降耗力度。
探索智慧發展 一張熱網穩定供熱
“推行多熱源聯網供熱,需要一些新供熱技術的支持。”高冉說,多熱源聯網供熱,需要對轄區換熱站同時進行參數調整,且達到統一指標,實現整個片區的均衡供熱,這在以前是很難做到的。“而能耗平臺的建設與完善,為多熱源聯網調節提供了集中遠程監控、自動控制等必不可少的先進手段,是保證其順利實施的基礎。”
如今,智慧供熱已成為濟南熱力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目前,該公司東部城區有黃臺電廠、章丘電廠、濟鋼余熱、新能源等多個熱源,想要推進全面多熱源聯網供熱,仍需充分考慮周邊熱網布局,對“一張熱網”統籌規劃、統一部署,為東部地區用戶提供安全、穩定、經濟、優質的供熱服務。
今年,隨著濟南熱力“汽改水”收尾工程竣工,初步具備了該公司濟南熱力所轄東部主要城區熱源聯網的管網條件。為配合聯網運行,該公司還大力推行了多種供熱新技術應用,增大管網輸配能力。下一步,濟南熱力將實現章丘余熱供熱和唐冶熱源廠的聯網供熱,視情況進行漿水泉熱源廠和蓮花山熱源廠的聯網改造,讓轄區多個熱源連動起來。其中,唐冶熱源廠供熱片區今冬已改由章丘余熱送暖,熱源廠作為備用熱源再適時啟動運行。本采暖季章丘余熱合計供熱面積約600萬平方米,待整個項目完成建設投運后,可節約用煤約430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1800噸、二氧化硫1032噸、氮氧化物301噸。
隨著熱源整合及聯網范圍不斷擴大,濟南熱力計劃建設大型補水中心,使應急補水與正常運行補水分離,提高應急能力,并且能夠充分保證水質以延長管網及設備使用年限。同時,探索供熱運行技術、優化熱源負荷分配,以實現智慧供熱,確保供熱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供熱服務質量。 來源:網易新聞
![]() |
加裝雙重保險 不同熱源互為備用
多熱源聯網供熱是大勢所趨,可使供熱運行的安全保障性大幅提高,實現熱源的應急互補、互為備用,保障供熱穩定。同時,還有利于節能增效,實現鍋爐、熱網的高效經濟運行,便于熱企統一調度,使全體用戶享受到統一、規范的供熱服務。濟南熱力董事長潘世英表示,在“一張熱網”基礎上,未來供熱也可參照電力行業廠網分離、競價上網的模式,實現多熱源競價上網,降低供熱成本,更好地讓利于民。
目前,濟南熱力所轄黃臺電廠2號首站與東新熱電廠已率先實現雙熱源聯網供熱,這在我市尚屬首次。濟南熱力生產部經理高冉告訴記者,若是某一熱源出現事故,可直接將聯網的另一熱源調配過去,兩個熱源互為備用,保障整個片區的供熱基本平衡,提高供熱系統的可調性,實現城市供熱的可靠性,進而保障城市供熱的運行安全。
今年作為多熱源聯網的首次嘗試,為實現成功運行,濟南熱力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提早籌劃,多次調研及方案論證,制定了有關方案。為保證聯網順利實施,該公司早早啟動實驗調試,10月15日即開始進行聯網冷運調節,東新熱電廠和黃臺電廠2號站先后于10月29日、11月4日進行了升溫,利用短短兩天時間內,使整個聯網系統達到熱平衡狀態,并具備達標供熱條件。目前聯網系統已穩定運行,供熱溫度達到額定工況,所有熱用戶已達標供熱,標志著我市首例多熱源聯網成功投運。
輸配均衡熱源 最優方案節能運行
通過合理分配負荷提高熱源運行效率,多熱源聯網供熱可以解決因單一熱源供熱半徑過大引起的末端供熱效果不佳的問題。
眾所周知,供熱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輸送距離遠近也會對供熱帶來一定影響。朝山街附近用戶便是典型的末端用戶,其熱源來自于15公里外的黃臺電廠2號首站。由于距離遠,往往首端送出熱源后,需要經過近10天的循環才能讓末端用戶熱起來。
高冉告訴記者,今年,黃臺電廠2號首站和東新熱電廠已實現聯網供熱,得益于此,距離相對較近一些的東新熱電廠熱源便可以更快地傳送到朝山街附近用戶家中。“如今,從熱源輸出到末端的朝山街附近用戶熱起來,只需要不到5天時間。”
另外,多熱源聯網在節能降耗與防治大氣污染方面也有明顯貢獻。記者了解到,黃臺2號首站與東新熱電廠聯網供熱后,滿足了1700余萬平方米供熱面積的用戶需求,可使二環東路中繼泵站停運,僅此一項即可節電約150萬千瓦時,很好地實現了節能降耗和降低排放的目的。此外,借助濟南熱力建成的能耗管理平臺,還可幫助找出最為優化的聯網供熱運行方案,進一步加大節能降耗力度。
探索智慧發展 一張熱網穩定供熱
“推行多熱源聯網供熱,需要一些新供熱技術的支持。”高冉說,多熱源聯網供熱,需要對轄區換熱站同時進行參數調整,且達到統一指標,實現整個片區的均衡供熱,這在以前是很難做到的。“而能耗平臺的建設與完善,為多熱源聯網調節提供了集中遠程監控、自動控制等必不可少的先進手段,是保證其順利實施的基礎。”
如今,智慧供熱已成為濟南熱力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目前,該公司東部城區有黃臺電廠、章丘電廠、濟鋼余熱、新能源等多個熱源,想要推進全面多熱源聯網供熱,仍需充分考慮周邊熱網布局,對“一張熱網”統籌規劃、統一部署,為東部地區用戶提供安全、穩定、經濟、優質的供熱服務。
今年,隨著濟南熱力“汽改水”收尾工程竣工,初步具備了該公司濟南熱力所轄東部主要城區熱源聯網的管網條件。為配合聯網運行,該公司還大力推行了多種供熱新技術應用,增大管網輸配能力。下一步,濟南熱力將實現章丘余熱供熱和唐冶熱源廠的聯網供熱,視情況進行漿水泉熱源廠和蓮花山熱源廠的聯網改造,讓轄區多個熱源連動起來。其中,唐冶熱源廠供熱片區今冬已改由章丘余熱送暖,熱源廠作為備用熱源再適時啟動運行。本采暖季章丘余熱合計供熱面積約600萬平方米,待整個項目完成建設投運后,可節約用煤約430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1800噸、二氧化硫1032噸、氮氧化物301噸。
隨著熱源整合及聯網范圍不斷擴大,濟南熱力計劃建設大型補水中心,使應急補水與正常運行補水分離,提高應急能力,并且能夠充分保證水質以延長管網及設備使用年限。同時,探索供熱運行技術、優化熱源負荷分配,以實現智慧供熱,確保供熱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供熱服務質量。 來源:網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