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無疑也是落實熱電聯產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習近平同志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熱電聯產管理辦法》在第十條、第十一條中均涉及技術領域,鼓勵對熱電聯產機組實施技術改造,充分回收利用電廠余熱,進一步提高供熱能力,滿足新增熱負荷需求。提出供熱改造要因廠制宜,采用打孔抽氣、低真空供熱、循環水余熱利用等成熟適用技術,鼓勵具備條件的機組改造為背壓熱電聯產機組。鼓勵因地制宜利用余熱、余壓、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燃氣等多種形式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熱方式。鼓勵風電、太陽能消納困難地區探索采用電采暖、儲熱等技術實施供熱。推廣應用工業余熱供熱、熱泵供熱等先進供熱技術。
基層企業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在熱電聯產領域也會產生大量創新技術,并促進供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優化,助力《熱電聯產管理辦法》有效落實。例如南京蘇夏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創新的長輸熱網技術,運用特殊保溫結構和保溫施工工藝,可以降低管道散熱損失;充分利用地形,合理采用大補償量補償器,減少管道管件和管道長度,從而減少管道沿程和局部損失,能量損失僅為常規設計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實現遠距離低能耗輸送,使得蒸汽輸送半徑從常規的8公里擴大到40公里以上。達到了熱能輸送距離長,每公里溫降壓降小,綜合投資比常規設計節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超低負荷運行安全等多重高效指標。
一位供暖工程技術創新的研發組織者稱,如果說本報報道過的噴射式高效供熱系統節能技術是心臟,那么南京蘇夏的長輸熱網技術就是動脈血管,為城市供熱供暖整體布局提供了先進優化的技術保障。原先輸送蒸汽距離只能達到十公里左右,而城市供暖面積的擴大,蒸汽輸送和保溫很難滿足要求,只能輸送高溫熱水實現換熱要求。假如用蒸汽和噴射式熱交換裝置相結合,則會大大降低建設投資。
新技術的運用,以實踐助力《熱電聯產管理辦法》的有效落實,使好政策好辦法轉化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建設成果。 來源:中國能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