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供熱計量發展不盡人意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有起有落,供熱計量行業也一樣。2014年中國的供熱計量行業,無論是表計產品制造,還是市場需求發展,表現都不盡人意。
2014年超過八成的供熱計量企業業績下滑,最大下滑同比達五成。市場競爭加劇,價格急劇下降,總體表現出對行業停滯不前的擔憂。究其原因,第一,從全北方供熱企業整體看,供熱計量在認識上、行動上均未形成全面推行的市場態勢;第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策和法規,執行力度遠遠不夠;第三,部分供熱企業和地方政府還處在“供熱計量改革會不了了之”、“走一步看一步”等能拖就拖的階段,甚至以高層沒了聲音為由,止步不前。表面上看,2014年整個行業的發展是消極悲觀的。
2014年行業發展的結果
上述諸多因素導致的結果即2014年行業發展不理想。表計生產企業產量和銷量總體下滑超過10%,市場價格下降,客戶欠款嚴重,問題產品和退貨增加,部分企業開始尋找新的出路,包括探討國際市場或轉型開拓系統業務。同時,供熱計量市場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包括對表計產品質量要求的提高、自動抄表需求的增加,部分安裝較多熱表產品的熱企對表計產品維護維修問題開始重視,供熱系統智能化的整體解決方案提上議事日程,供熱行業新的經濟運營模式開始熱議,如小區開展能源服務模式及熱企PPP運營模式等。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北方采暖地區總供熱面積約60億平方米,累計安裝供熱計量面積約18億平方米,累計實現供熱計量收費約11-12億平方米,約占供熱總面積的18%。其中,居住建筑供熱計量收費8.5億平方米,占供熱計量收費總面積的77%。可以看出,尚未實施計量收費的面積約6-7億平方米,約占總安裝計量面積的三分之一。
行業發展的驅動力和市場機遇
現有大部分供熱企業是國有企業,供熱行業又屬于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的改造或投資均具有政府導向型經濟模式的特點。與此同時,股份制或民營資本投資的供熱企業對基礎設施的改造與運營效率更具有市場需求導向型經濟模式的特點。
在2014年及以前,國家層面上已發布多項與供熱計量改革相關的法律法規,北方各省(含市區)制定的地方政策及法規也達上百項,有些政策法規還制定了具體的實施細則。這些無疑是2015年及未來供熱計量改革行業的驅動力,同時也為行業發展創造了巨大商機。
北方地區絕大部分城市均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明確了供熱企業的主體地位,規范了供熱計量裝置的選購、安裝和運行管理行為,建立了供熱企業組織、相關部門參與的供熱計量裝置招標制度和供熱企業監督驗收制度等。
地方政府引導,促進供熱計量收費穩妥發展
京津冀、山東等省(市、區)將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納入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考核和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將財政補貼資金與供熱計量及節能工作掛鉤,實施專項考核評比制度,明確供熱計量改革管理職責。另外,在技術支撐方面,結合供熱計量改革實際,以節能、降耗、節費為出發點,北京、天津、山東相繼出臺了《北京市供熱計量應用技術導則》、《天津市集中供熱住宅計量供熱技術規程》、《山東省供熱計量與系統調控技術標準》,規范、指導供熱計量改革工作規模化推進。地方政府制定供熱計量地方法規,無疑是推動供熱計量及收費改革的驅動力,為行業穩步發展指明方向。
行業發展展望
縱觀國家治理大氣污染、節能減排和建筑節能的大環境,供熱計量及收費改革的推行勢不可擋。供熱計量改革工作已逐步從國家政府導向型轉為地方政府導向型及部分市場導向型的運營模式,在過去多年國家層面推動的基礎上,地方政府通過落實具體實施細則,組織宣傳及部署,供熱計量及收費改革的前景光明,當前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市場正循序漸進地向好的方向發展。來源:供熱計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