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熱計量在國內建筑業界是有著正能量卻略帶曖昧的話題。在國家推動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的大背景下,供熱計量該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何種角色,業界從不乏爭論甚至爭吵。雖然有知名學者怒其不爭地喊出“搞供熱計量不如先把(管道)跑冒滴漏解決好”等論調,但大多數業界人士仍然認同:供熱計量是功德無量的大事業,而搞好是大前提。
供熱計量的正反面
供熱計量怎么好?任何理論都不如數據更具說服力。多年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在建筑節能改造后實施供熱計量收費。所參與的南關小區和西關三區此前供暖季每平方米耗熱量分別為33.52和27.73瓦,改造后二者降至27.22和22.78瓦,降幅18.8%和17.86%。當地領導滿意這一結果,并相信通過加強引導和調試,有望取得更好效果。
中國采暖區域廣闊,供熱計量改革進度參差不齊。但東部沿海城市青島,當地供熱協會總工程師劉振提出觀點:供熱計量的進程和效果與地域氣候無干、與經濟發達與否無干,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執行主體的行為以及技術路線和政策。我國能源及環境狀況嚴峻,有限能源的無節制消耗及粗放式管理必然導致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他說:“供熱計量改革是重要舉措,特別是熱計量收費利國、利企、利民,應積極推進、穩妥實施。”
供熱計量怎么搞?哪種形式最科學合理、最得人心?從最初由國外引進原汁原味的熱量表法,到后續出現的溫度法和通斷時間面積法,業界眾說紛紜。但是,無休止的爭論并未能阻擋供熱計量裝置大面積鋪開。在很多城市,不但新建住宅要安裝供熱計量裝置早已是強制性規定,大量既有建筑熱計量改造也搭上“順風車”,效果卻不一而同。
與前述項目大受褒獎相悖,兩年前加裝熱量表的天津市北辰區秋瑞家園則略顯尷尬。這個落成于2006年的小區直到上一供暖季結束,所有熱表依舊懶洋洋地擺著。
“裝完便沒人提,也沒消息說何時啟用。”小區業主趙林(化名)對《中國建設報·建筑電氣》表示。他認為這屬于公共資源閑置。作為建筑從業者,趙林尤其觀察并與同行交流了供熱計量在各項目的表現,“我了解近幾年裝熱量表的小區不少,啟用或反響好的有限。”
去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曾組織對北方采暖地區供熱計量工作專項督察。結果顯示,已安裝供熱計量裝置卻未實現收費的面積約5.1億平方米,占全部裝置安裝面積15億平方米的34%,浪費程度可見一斑。
技術路線的問號
目前,市面上并行存在熱表法、通斷時間面積法等多種計量方法。據趙林觀察,熱表法占有絕對比例。他認為除了執行不力,“用戶抵制情緒及供暖企業‘難言之隱’都是軟肋。遺憾的是,政府搞改造的錢都花了。”針對供熱計量裝置緣何成擺設這一疑問,采訪中不少專家都諱莫如深。
這種問題或可求證于數據。劉振提供了某小區實際供熱計量的統計數據:以熱表法為例,用戶受“位置熱差”影響,頂樓耗熱量比中間戶耗熱量高3.88倍,邊戶耗熱量比中間戶耗熱量高2.57倍。受“戶間傳熱”影響,不少邊戶家中室溫只有14 16℃,舒適度嚴重下降,而耗熱量卻高出過半。
“這意味著因外墻和間墻大量傳熱,你家每年可能比鄰居多掏幾百塊錢,卻沒人家暖和,怎能服眾?”劉振說,“‘位置熱差’和‘戶間傳熱’是長久以來困擾國內外供熱計量的重大難題,也是我國實施熱改的攔路虎。”
供熱計量在中國推行已有十余年,市場做得到底好不好,除了各地外交辭令式的匯報,其中酸楚與苦樂不一業界盡知。和劉振相仿,采訪中不少專家提到“缺少科學的熱計量方法及正確的技術路線是關鍵”。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曾直言不諱,“我國熱改的技術路線存在問題,一戶一表的既定方針不能調動用戶與供熱部門的積極性。”
在技術存疑的情況下,行政性推動已帶來連鎖反應。鑒于主管部門篤定供熱計量事業及“誘人的市場空間”,地方政府傾力推動、收獲榮譽政績的背后,還有疑問、怨言甚至部分供熱企業委曲求全——為讓民眾最大限度配合計量工作,有些地方實行“多退少不補”的收費政策,即采取供熱計量之后的費用如若超過按照傳統方式收費則無需補交;如果費用少于從前,由供熱企業將差額如數退還。
如此“人性化”的政策令供熱企業蒙虧,卻縱容了荒謬的浪費——不少人一邊開大暖氣,一邊大肆開窗通風。在他們眼中,“多退少不補”儼然揮霍的王牌。此前各方期待通過供熱計量規范用戶行為、進而降低建筑能耗的美麗設想剎那間淪為笑談。
“據傳國內推行供熱計量最初是某位領導在國外受到觸動。”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堅決反對技術“拿來主義”:那有大量單體建筑,用熱量表簡單、奏效且實用,技術路線成熟清晰。但中國行不通,“國情差異大,咱有多少人住獨棟(別墅)?”
新技術初試身手
業界對供熱計量的褒貶越發膠著。此刻,青島供熱協會推出了主持研發的“室內外溫差熱計量分攤方法及控制系統(簡稱溫差法系統)”。這一系統和既往分攤模式從形制上無過多差別,亦是通過安裝在用戶和樓宇的設備,將參數采集匯總到控制中心,以供熱面積和室內外溫差作為結算依據,通過運算“公式”處理并最終計算出用戶所獲取的熱量以及應付費用。但與其他供熱計量系統相比,溫差法系統最獨特之處在其設計理念——無論用戶處在樓棟什么位置,只要供熱面積、室內溫度一致,那么理論上費用則相同。
“溫差法還創新性地引入室外溫度。所有熱計量參數均為實測,不受任何人為影響。”在此方法通過供熱專家技術評估并得到充分肯定后,青島供熱協會理事長張志武對前景充滿期待。樂觀的是,這套系統業已獲得當地的初步認可。“從主觀角度看,如果溫差法能經得起幾個供暖季考驗,那會比以往所有方式都成功。”作為示范項目,青島泰能熱力集團管理的勝利花園能源管理“中樞”——換熱站站長朱愛新憑借經驗,對剛剛結束的供暖季作出判斷。他的說法還代表了不少用戶的期許。有居民認為:“若能實現‘溫度舒適,費用降低’,靠山墻或頂樓的住戶將更易接受。”
溫差法系統除了可為新建項目提供更可靠、更易被用戶和企業所接受的供熱計量解決方案之外,其更大功用還在于盤活安裝有計量裝置卻“沉睡”以及所有已實施供熱計量收費卻不甚理想的既有項目——通過這套“公式”,對現有各種熱計量方法進行修正和完善,使其熱量分攤和熱費結算更趨公平、準確,無形中節省巨額熱表法二次改造費用,意義重大。
“單純加裝‘公式’價格很低。”劉振不避談成本,“我曾經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講過,每平方米差不多五塊錢。可他覺得即便翻倍也不多,‘按十塊錢算吧’。”他亦不諱忌對市場的期盼:若能獲各方認可,市場空間巨大。“即便是新建項目,相比常規熱量表系統也有價格優勢。”劉振說。
愿受多方支持與檢驗
溫差法系統算不得尖端科技,但它因抓住分戶熱計量的關鍵問題且具有一定創造性而獲國家專利。對劉振等人來說,這是巨大鼓舞和肯定。雖然推廣工作面臨挑戰,但劉振表示,愿接受業界內外對技術和實踐的檢驗。
相比而言,技術考量更為具象。青島理工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副院長周恩澤告訴《中國建設報·建筑電氣》,溫差法符合業界此前推廣溫度法的基本原理,并對后者作出補充和提升。尤其將室外溫度引入具有價值,使理論結果更趨公平。但他提到,影響室外溫度的因素包括位置、風速、圍護結構等,如何準確測量值得探討。周恩澤還認為,自然熱量的處理也是溫差法系統成功與否之關鍵。所謂自然熱量,即由太陽輻射、家用電器設備等產生可使室內溫度升高的免費熱量。“如果能把室溫變化模式分析透徹,有效屏蔽自由熱量且室外溫度采集科學,全面推廣從理論層面行得通。”周恩澤說。
對此,劉振表示室外溫度測量裝置完全按氣象測量技術要求、安裝在背陰處的百葉保護箱內。經過三年實際運行效果良好,在熱計量熱量分攤、供熱節能運行中發揮了作用。同時,溫差法系統通過智能判斷及處理解決了自然熱量包括開窗放熱、空調升溫等對熱量分攤的影響。“我匪夷所思的是為什么用溫差作為計費參數鮮有提及?”他認為室外溫度是影響室內溫度、溫差及耗熱量的關鍵因素,丟掉勢必造成熱量分攤的不合理、不準確。
相比于技術難題,業內專家預示新技術推廣的最大阻力還是源于人為壁壘。雖然住房城鄉建設部多年來高度重視供熱計量工作,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方取消“面積封頂”、“廢除多退少不補”等不合理收費政策,但有些地方卻孳生了尋租空間,通過行政干預、市場壟斷等方式,將諸多供熱計量方法排擠在外,甚至建立了剝奪企業熱表選型、選購權力的“獨立王國”。供熱計量淪為部分職能部門和企業攜手牟利的招牌。
“表面上,(住房城鄉建設部)檢查組到地方都會得到回應,稱完全放開并高度實現市場化,而實際不是那么回事。”前述不具名的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專家表示,好產品沒關系進不去市場,粗制濫造的設備卻有條件遍地開花,對供熱計量工作絕非好事。確保熱計量改革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證“四大要素”——國家政策是基礎、熱企效益是動力、百姓認同是關鍵、廠家技術是保障。只要上下同心協力,供熱計量改革及科學收費可早日實現。來源:中國建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