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月時間,北方城市又要進入供暖季節。有數據顯示,今年煤炭價格與2011年煤價高點相比,下跌54.63%。但不少城市居民卻難以享受煤價大跌理應采暖費下調的好處。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煤炭和石油都屬于大宗商品,采暖費應該像油價一樣,與煤價聯動起來,隨著煤價做出相應調整。有內部人士也透露,發改委相關部門也覺得煤電價格聯動機制早該落實,但受各方面限制一直未能施行。(10月18日人民網)
天冷了,關于供暖的那些事兒又“熱”了起來。2015年采暖季馬上就要到了,能否及時供暖,采暖費如何收取,再次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按照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和正常邏輯,煤炭價格不斷下跌,而且煤炭價格已經連續下跌了好幾年,那么作為下游產業的供暖行業取暖費理所當然要隨之跟進下調。但是,現實情況卻是,煤炭價格上漲,取暖費跟著上漲;而煤炭價格下跌,取暖費并不跟著下跌,依舊堅挺,甚至反而繼續上漲。
一邊是居民抱怨煤炭價格下降而供暖費遲遲不動,另一邊是供熱企業稱即使煤價下跌依舊虧損經營,并且取暖費實行的是政府定價,目前的取暖費標準是按照低價煤炭標準定價的。供需矛盾喋喋不休,這里面究竟存在著什么問題呢?
實際上,根據200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建立煤熱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規定,煤炭價格的波動和熱價掛鉤,一方浮動,另一方亦應隨之調整。在這樣的煤熱聯動制度下,取暖費大體應隨煤炭價格變化而變化。那么,為何煤炭價格下降,取暖費卻“巋然不動”?
供暖費“堅挺”,有多個原因,供暖成本不公開、不透明是其中之一。企業的供暖成本到底是多少,合理回報應該是多少,拿了政府的補貼有多少,這些消費者必須準確知道。但事實上,多數供暖企業往往把這些數據鎖進“保險柜”,所謂虧損往往是自說自話,在不公開、不透明的情況下,自然難以得到社會認同。
說到底,供熱價格鐵板一塊,煤熱聯動難以有效落實,從根本上講是市場壟斷惹的禍。許多城市冬季供熱被一兩家企業所占據,難形成競爭,加之供熱具有一定的行業特殊性,與供電有著相似之處,需要建設管網,一般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很難插得進來,這就容易形成“一家獨大”的價格壟斷。
供暖問題關系著民生“溫度”,檢驗著市場發展以及政府的管理水平。為此,一方面官方必須公開供暖成本,以緩解民眾的質疑情緒。供暖費透明化,應當由獨立的第三方審計部門對供暖成本進行詳細審計,并剔除成本中一些不必要的因素,例如部分供熱企業因管理不善造成的損耗就不應該由消費者來承擔,保證審核過程的公正,公開供暖成本,接受公眾監督。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供熱除具有公共服務屬性,還具有市場化性質,有關部門要嚴格貫徹和完善煤熱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破除供熱市場壟斷,打破供暖費只漲不跌的格局,充分保障群眾利益。 來源:商丘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