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上面類似的段子還有很多,比如“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但小編自認最貼切的一句,就是“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卻在南方的冬天凍成了哈士奇”!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冬天的認知都是在我國疆土上最冷莫過于東北,但作為道地北方人,小編必須十分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錯!大錯特錯!冷雖然是種屬性,但具體表現卻大相徑庭嗎!北方無論北風如何呼嘯,只要進了屋,暖氣一熏人就軟倒了。而南方可是濕冷!濕冷是什么?濕冷是屋里比屋外更涼、是分明裹成了熊卻仍覺得骨頭里透著涼氣、是進被窩的時候如同掉進了冬天的冰河、是晾了三天還不干的小褲褲、是每天每餐都恨不得浸入辣椒油滿上二鍋頭!還有,是年紀輕輕就即將患上風濕病、關節炎的惶恐!
蒼天啊!大地啊!南方的哈士奇都有穿衣服了,我還得怎么樣才能安全過冬?我要暖氣!
人為劃分的供暖線線為嘛不會動?
話說,南北方供暖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呢?早在建國之時,因為基礎設施和資源雙匱乏,某些“磚家”就提出以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為參考,劃分了“秦嶺—淮河”一線為供暖線。可是隨著時代發展,因為求學、工作、婚嫁等因素,南北方人逐漸相互遷移混融,這條線卻沒有與時俱進!
前些年,某些磚家提出“南方人就是習慣濕冷,不需要供暖”的說法,差點惹得小編摔杯子。如果真的習慣就好,一入冬空調、電暖氣、電熱毯、甚至是木柴、煤炭銷量陡然增高的現象難不成是人民大眾在發揚風格主動獻身增加國家GDP?2008年南方發雪災的時候,南方居民豈不是該歡欣鼓舞?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磚家們,閉門造車的時代早就該結束了!

寫到這,小編猛的想起之前看過一篇育兒專家的文章,呼吁由老人帶孩子的家庭在冬天不要因為怕電費高就選擇給孩子多穿衣服以御寒,過多的束縛會讓孩子減少活動、發育遲緩。由此看,供暖甚至已經上升到了影響后代的高度。這難道還不是迫在眉睫么?
好像自從南方供暖的事提上日程之后,處處都是刁難般的疑問。以經濟和環保主,節能、供求等都需要考量。至此小編特別想問一句,北方的供暖體系也是建國以來就制定好的,至今天必然已出現很多問題,為什么它可以正常使用,南方供暖就處處遇阻?
其實南方現如今才開啟供暖,恰好可以汲取北方供暖的經驗與教訓,因時、因地制宜。

民生問題首要就是讓老百姓過得舒服。
南方供暖難,確實涉及到很多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的爭議。這些磚家說集中供暖不現實,如果要集中供暖,老舊的樓房沒有供暖設施,是否需要改造樓房?如此一來無疑工程量巨大。那些磚家說分散供暖成本更高,如果某小區需供率不高,難道還因為他們而單獨架設管道和取暖機器?
當然,時至2015年,南方需供暖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把“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的爭議作為主要且唯一的爭議,小編并不十分認同。

比如雖然同樣是自掏腰包,在部分南方住民看來,北方人民每年的取暖費基本是固定的,有些年份由于國家政策的調整和補貼,所交的費用還有所下降。而和北方只要交足取暖費便能24小時享受供暖有所區別,在對目前南方已供暖城市(如上海、合肥)的調查中,因為建筑改裝等難度,只有小部分城市的社區采用了集中地熱供暖,大部分城市的取暖方式是將類似暖氣片的設備安裝入戶,同時設置一個類似空調的開關,住戶可以按需使用,供暖公司則按使用時數收費。
這種方式對租房的年輕人而言,適用且相對公平。但對自住居民而言呢?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有老人有嬰幼兒的家庭,整個冬天所需的費用遠高于北方的取暖費。這種不公平該由誰解決?矛頭當然直指官方,“取暖補貼”的呼聲此起彼伏。
這種經濟賬所引起的“攀伴兒心理”難道就不是需要主要關注的了嗎?平心而論,社會即百人千樣,想要滿足每個人的需求,那幾乎是癡人說夢。但還有句話說的更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不能因為難度大就放棄,早在初中的時候,政治課本就講過“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四特航天精神,為何今天就不能維繼?
南方供暖是個大問題,急不得,要慢慢來。這話沒錯。但再慢,也得有個態度不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什么不能率先動起來,在具體的操作和實施中發現并解決問題?如果總想要率先完成一個完美的方案后再實施,時移世易,環境和社會情況在不斷的改變,以它們為前提的方案,永遠只能跟在后面修改。那要等到什么時候?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小編繼續回家捂被窩了。 來源:騰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