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上電采暖,長春市民王女士可以自如地控制室內溫度。孟楠攝
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依需供熱,按耗交費;適應社會電氣化發展方向,助力電網削峰填谷,促進富余電能消納,緩解“窩電”現象……毋庸置疑,電采暖的春天來了。然而,新興事物發展為主流趨勢,這條路并不好走。
霧霾來襲如兵臨城下,怎樣破局成了每個人要面對的問題。目前,我國北方供暖多以燃煤為主,被視為霧霾的成因之一。既要溫暖,又要健康呼吸,以電代煤的電采暖推廣恰逢其時。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依需供熱”取代“集中供熱”的呼聲日漸高漲。老人、小孩等體質弱的群體要延長取暖期;上班族上班時家里不用熱;學校、商場等公共場所假期和晚間不用熱……何時熱,怎么熱,調多熱,大伙兒都想自個兒說了算。電采暖可以像節水、節電那樣節暖,還能根據需求,合理控制采暖費用,這樣既保證了冬季供暖的舒適性,又節約了能源。很顯然,電采暖需求側條件已然形成。
電暖技術在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普及率較高,而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廣泛推行電采暖,關鍵還在供給側。去年12月27日,北京舉辦的中國電供暖創新發展大會,倡導以電力為能源的新型供暖方式替代以燃煤供暖的傳統模式。有專家建議,現有非居民建筑應提出發展蓄熱式電鍋爐水暖供熱,或采用電熱膜直接電能供暖。目前,一些企業開始推廣居民住宅電供暖,由電供暖企業與開發商共同安裝電供暖設備。加之電價政策支持、產業鏈不斷完善等利好日益顯現,假以時日,粗放式的集中供熱有望逐步被精準供給的電供暖所取代。
“電采暖”從需求側角度強調個體行為,“電供暖”則從供給側角度凸顯群體性質,由“采”到“供”,一字之別,折射出環保的迫切要求和倒逼威力,宣告了電暖發展的機遇和無窮潛力。就目前而言,現有普通居民小區電采暖初裝和運行費用偏高及配電網容量有限是電供暖發展的兩只攔路虎。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朝陽產業,電供暖的質量還有提高的可能,技術還有創新的空間。電供暖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建筑業的提升,節能建筑多了,供暖用電總負荷減輕,電采暖大規模推廣指日可待。 來源:吉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