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似乎是把萬能的鑰匙,“+”到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就會打開財富寶庫的大門。供暖是北方冬天的生活必需,如同吃飯穿衣一樣重要。北方供暖的方式仍是以傳統集中供暖為主,那么,“互聯網+”能否加到傳統集中供暖身上呢?
“能,"互聯網+"到集中供暖會使得傳統供暖方式發生智能蝶變。”北京海林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清告訴記者。
北京碩人時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秘賀賓也表示,“互聯網+”能讓傳統集中供暖變得智能可控,讓冬天的居室更舒心怡人。
愛恨交加集中供暖“傳統集中供暖的方式對于北方居民來說,可以說是愛恨交加。” 李海清說。愛,是因為它是北方供暖的主流,北方冬天的人們離不開它; 恨,是因為它脾氣古怪不“聽話”,需要溫度提高時高不起來,需要溫度降低點時低不下去,甚至需要開窗戶來散熱,能源浪費嚴重。
記者就居住在北京房山某集中供暖小區,對李海清的說法深有同感。由于記者居住的樓棟距離鍋爐房較遠,每年冬天,溫度都較低,僅有17度左右,找物業,物業說是暖氣片老化了,可換了暖氣片還是那樣。而有的距離鍋爐房較近的樓棟,室溫高達近30攝氏度,穿秋衣都熱得發燥,需要開窗戶降溫。其實記者所遇到的現象,在傳統的集中供暖區幾乎普遍存在。如果要使溫度低的居民室溫提高1度至2度,鍋爐房有時要多增加一半的燃煤。許多供暖公司是不愿意增加這一半燃煤的,于是便投訴不斷。
于是,有人提出集中供暖是前蘇聯設計的,過時了,應該淘汰,用分戶供暖取代集中供暖。近年來,分戶供暖確實在我國非集中供暖的南方和北方個別地區得到了一定發展。分戶供暖的確有它的優越性,如溫度高低用戶可自己控制,上班家里沒人時可供低熱,長期出差家里就可不供熱。物業省卻了收供暖費的麻煩,也更省去了供暖不達標而被人投訴的煩惱。那是不是就可以用分戶供暖全部取代集中供暖呢?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既成的事實難以改變。北方絕大多數地區采取的都是傳統的集中供暖方式,如果用分戶供暖代替傳統供暖,則意味著傳統的供暖鍋爐管網要全部廢棄,這對市政、對家庭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和負擔,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其次,在環保節能方面,分戶供暖似乎并不占優勢。記者調查發現,集中供暖似乎比分戶供暖更節能。以北京90平方米的居室為例,一個采暖季,集中供暖戶一般需要交暖氣費2000元左右;而用壁掛爐燒天然氣分戶供暖,一個采暖季,需要支付取暖天然氣費近3000元; 如果用電取暖,費用則更高,一般要四五千元甚至更多。用戶支付的取暖費用增加,則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排出更多的廢氣,環保壓力會加大。
有人可能會說,“我用電,沒有廢氣排放。”就單個居民戶來說用電是沒有廢氣排放的,但就整個環境來說,排放量更大,污染更嚴重。我國的電能大部分是火電,需要燒煤,燒煤就得排放廢氣,就有污染環境的可能。眾所周知,一種形式的能源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源,都不可能全部轉換,要損耗大量的能源。把燃煤轉換成電能,再把電能輸送給用戶,用戶再通過電暖氣(等設備)把電能轉換成熱能取暖,相比較把燃煤通過燃燒直接轉換成熱能輸給用戶取暖,要多消耗能源。電取暖,不是沒有污染,只不過是把污染源從A地移到B地而已,其消耗的能源更多,污染更大。集中供暖還可以利用鋼廠、電廠、水泥廠、磚廠等工業余熱用于居民供暖,不需額外消耗能源。
第三,在方便、舒適、安全性方面,集中供暖似乎也更占優勢。壁掛爐鍋爐有噪音,特別是半夜忽然啟動,會把人吵醒。還有壁掛爐一般安裝在廚房,晚上室內溫度較低,燃燒天然氣需要消耗大量氧氣,而人又睡著了,門窗都關著,容易造成室內氧氣不足。北方的冬天如果家里沒人長期不用,忘記了放水,容易結冰凍壞。而集中供暖則沒有這方面的煩惱和擔憂。
因此,集中供暖雖有諸多不足,但在北方廣大地區供暖的主導地位還是不可取代。那么,有沒有辦法發揮集中供暖發揮的長處,克服其不足呢?
“有,那就是"互聯網+"集中供暖,對集中供暖實行智能控制。”賀賓說。
智能催生供暖蝶變“所謂"互聯網+"集中供暖,就是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和物聯網技術設備對集中供暖進行智能調控。”李海清說。
李海清進一步用通俗的語言介紹了集中供熱智能調控的原理。據李海清介紹,集中供熱智能調控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由智能控制(中樞)平臺、室內溫度感應監視器、智能調控閥和熱能計量表組成,即室內溫度感應監視器把室內溫度傳遞給智能控制(中樞)平臺,如室溫在設定的范圍內時保持現狀,當室溫高于設定溫度時,智能控制(中樞)平臺就向該室溫控制閥發出指令,通過減小供水量或供氣量來減少室內熱量供應,從而達到降低室內溫度的目的。相反,如果室內溫度低于設定的范圍時,室內溫度感應監視器也會把信息傳遞給智能控制(中樞)平臺,智能控制(中樞)平臺就會向該室內控制閥發出加大供水量或供氣量的指令,以增加室內供熱,從而提高室內溫度。這樣,室內溫度就會始終自動控制在理想的范圍。每個單元、每棟樓、每個換熱站也都會有智能控制閥與智能控制(中樞)平臺相連,對每個單元、每棟樓、每個換熱站也都能實現自動控制。整個系統能達到無人值守,實現智能控制。哪個地方出現了故障,系統能自動報警并會顯示出故障的位置,工作人員能準確及時找到故障位置,不需要一一排查。
廣東艾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石坤認為,互聯網+集中供暖就是運用最新的物聯網、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等技術,以及“大數據+云平臺”的運營模式,為客戶提供基于提升用戶體驗的專業熱網安全與節能服務,讓客戶實現對供熱末端的“微管理”。
賀兵告訴記者,“互聯網+”集中供暖有三大好處,首先,它能讓居民感到舒服,除了系統默認的溫度外,每家用戶還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設定室內溫度。白天上班,家里沒人時,可以把溫度調低,既可幫用戶節省取暖費用,還可以起到節能減排的目的。更不會出現一個小區內,有的居室內過熱需開窗戶散熱,造成熱能浪費,而有的居室內溫度卻過低的現象。
其次,可幫供熱公司節省成本。現在人工成本很貴,整個系統能無人值守進行調控,可大大節省人力成本。由于不會出現有的地方過熱需要開窗降溫的情況,所以能有效避免熱量浪費,從而節省燃煤,減少成本支出。
第三,能為節能減排做貢獻。智能控制(中樞)平臺能夠實現對其控制區域內所有住戶的室溫進行智能控制,除了不會出現有的地方過熱需要開窗散熱的情況外,用戶白天沒人或外出還能把室內溫度設低,會大大節省燃煤,主觀上幫用戶省了錢,客觀上還起到了節能減排的效果。
這僅僅是對集中供熱管網的控制,國家環境保護燃煤工業鍋爐節能及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張秀芳表示,還可以把“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鍋爐上。其形式是數據采集及管理系統可自動采集鍋爐房數據,并將之上傳到云端服務器專屬數據庫;大數據分析系統利用實時數據庫和關系數據庫中的數學模型對數據進行展示、加工、匯總、分析和預測;專家診斷系統根據工業鍋爐專家團隊的實踐經驗提出診斷建議;全生命周期售后服務系統可將管理、運營、生產等人員關心的數據展示出來,實現可監測、可報警、可建議優化和鍋爐系統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端展示系統則可向客戶展示鍋爐房的各種信息。環保部門還可遠程對鍋爐排放指標進行監控。 來源:和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