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供暖面積全國第一
地熱作為綠色清潔新能源,在冬季供暖中有著鍋爐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天津蘊藏豐富地熱資源,分布面積達8700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80%,對地熱資源的利用更可追溯到民國時期。“近年來,天津地熱開發利用已形成以建筑采暖為主體,集溫泉理療、旅游度假、農業種植、水產養殖和洗滌印染等多領域的地熱利用格局。”市國土房管局地熱管理處處長侯福志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天津地熱供暖面積已經達到2500多萬平方米,占全國地熱供暖總面積的25%,地熱供暖面積全國排名第一。”
據介紹,本市已形成了地熱資源規模化、產業化和集約化的梯級開發利用,除地熱供暖外,全市溫泉洗浴約達到1300萬人次/年,使用地暖供熱的設施農業面積約79.3萬平方米,地熱開發利用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高達5.5億元。
僅通過地熱采暖一項,本市每年相當于代替34.75萬噸原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2.91萬噸,減少排放粉煤塵2779噸、二氧化硫5907噸、氮氧化物2085噸、一氧化碳17.72萬立方米,為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取“熱”不取“水”力求采灌平衡
地熱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過量開采或開發利用方式不對,也會引發各種環境問題。不讓這些來之不易的地熱水浪費,才能最大限度實現地熱資源的保護性利用。
據了解,隨著地熱開發利用規模增大,熱儲壓力會逐年下降,目前天津熱儲壓力在開采期已經降到了100米左右。專家表示,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開發模式入手,加大地熱回灌的力度,同時通過循環利用地表水增加回灌量。
據悉,本市正在積極推廣利用河道水凈化處理后進行回灌,控制和緩解地熱開采造成的地下熱儲壓力下降趨勢。此前,這一試點在東麗湖地區已成功應用,今年將重點在中心城區推廣集中地表水回灌。按照規劃,到2020年,本市地熱回灌量將達到3400萬立方米,整體回灌率達到58%。
實現動態監測超前預警
為進一步促進地熱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安全利用,今年市國土房管局出臺了《天津市地熱資源管理實施辦法》,在全國率先建立預警預報制度,對地熱開采利用實現精細化管理。
根據該辦法,本市將建設地熱資源監管信息系統,建立地熱動態監測年報制度,采礦權人定期將相關水位監測數據等錄入全市地熱監管信息平臺,相關主管部門依托監管系統進行數據上傳、分析,并進行預警預報。據負責該系統建設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正在進行系統的初步設計工作。系統中預警預報分為趨勢預報和重點預警預報兩種,比如當某區域熱儲壓力下降、地熱開采量等數值達到預設的臨界值,威脅到安全利用時,系統就會發出預警預報,屆時相關主管部門就會采取暫停相關礦業權出讓、采礦權延續等應急措施。采礦權人在接到預警預報信息后,應及時采取更新地熱井、尋找替代熱源等應對措施,確保地熱安全利用。到今年底,該系統的軟件設計編制工作將基本完成,進入試運行,然后將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推廣。” 來源:天津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