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漢·希爾頓項目通過抽取湘江水,給大樓制冷供暖。圖為該項目熱泵機房(市住建局 供圖)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使用空調供暖的市民越來越多。然而,通過地表水和土壤,也能實現集中制冷供暖,你聽說過嗎?近日,省發改委印發了《湖南省“十三五”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其中,在“十三五”期間,株洲將利用水源和土壤,新增制冷供暖面積200萬平方米——將重點部署于湘江沿岸和湘江西南區域,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株洲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為依托。
【原理】地表水和土壤溫度相對穩定 夏天帶走熱量,冬天提供熱量
地熱能是蘊藏在地球內部的天然能源,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再生能源。地熱能又分為淺層地溫能和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能,由于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能資源潛力小、且開發利用難度較大,目前,我省開發的地熱能主要為淺層地熱能。
淺層低溫能資源又分為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資源、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資源、地表水水源熱泵系統資源和污水水源熱泵系統資源四大類。通俗地講,即可以通過利用地下水、土壤、地表水和污水,來實現制冷供暖。
通過水源和土壤,是如何實現制冷供暖的呢?實際上,這是利用水源和土壤溫度相對穩定的原理進行制冷取暖。如湘江水,夏天其水溫比室外溫度要低,冬天其水溫又要比室外溫度高,通過水源熱泵技術,可以將湘江水作為冷、熱源,利用建設在湘江邊的基站中轉,再通過管道送至千家萬戶,夏天時將房間里的熱量轉移到水中帶走,冬天時從水中提取能量為房間供熱。
而土壤也一樣,通過往土壤中鋪設地埋管,也可以將土壤作為冷、熱源,利用地源熱泵技術,同樣可以實現夏天制冷、冬天供暖的效果。
【現狀】我市2009年就開始推廣這項技術
其實,通過土壤和水源制冷供暖,離我們并不遙遠。市住建局建筑節能與科技科科長張超介紹,2009年,株洲獲批為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之后,我市便利用水源和土壤制冷供暖。
其中,天元區麗景濱江小區、市住建局辦公大樓,及中心廣場的大漢·希爾頓項目,都是通過湘江水來制冷供暖。
而云龍示范區的云龍發展中心項目和608所的辦公大樓,則是開發的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通過在土壤中埋管道,來實現制冷取暖。
【對比】相對使用空調,節省30%的費用
通過地表水和土壤來制冷和制熱,不需消耗用戶家的電力。一般來說,可比使用空調節省30%的費用。
家住株洲河西麗景濱江小區的龍先生,已退休在家,家里裝的就是“水空調”。他介紹說,使用時與一般的中央空調差不多,室內多處裝有送風口,只需通過墻上的溫控器,就可簡便操作。
“我家面積有200多平方米,夏天經常24小時開啟,一個月費用1000元左右。”龍先生說,若是使用普通空調,24小時連軸轉,費用肯定不止1000元了。
據了解,天元嵩山路地表水水源熱泵項目能源基站建成后,整個夏季總運行成本為8元/平方米,冬季運行成本略高。而現有的大多數中央空調項目,夏季運行成本均在25元/平方米以上。
【解讀】“南方版集中供暖”是誤讀
省發改委在《湖南省“十三五”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中,公布了省內各個地市州的地熱能利用規劃,部分媒體和微信公眾號根據該規劃內容,解讀成湖南也要實現集中供暖或“南方版集中供暖”來了。記者從我市多部門獲悉,這其實是個錯誤的理解。
業內人士解釋,地熱能利用一般多集中在新建的政府大樓、商務大樓以及居民小區內,一般不會在老舊小區內進行推廣改造。
“在新建的政府大樓或商務大樓推廣利用地熱能進行集中制冷供暖相對較為容易,但要想在居民小區內推行,需要開發商和業主的支持。”該業內人士介紹,很多新建小區都不會提前預裝制冷取暖設備,而是由小區居民自由安裝相應設備。想要實現居民小區統一制冷供暖,難度較高。
另外,“十三五”期間,株洲新增淺層地溫能供暖制冷面積200萬平方米,這個數量也并不大。僅以中心廣場的大漢·希爾頓項目為例,大樓的建筑面積就達20多萬平方米。 來源:株洲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