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能如期供暖這件事上,我要向受凍的群眾道歉,我們愿意接受媒體和群眾監督和批評。”原本11月1日就該熱的暖氣,直到如今都沒溫度,在太原部分地區市民挨凍三天之后,11月6日,太原市熱力公司開口道歉了。為了供暖的事情,太原市市長耿彥波1天7次致電熱力公司催促供暖。(11月7日《山西青年報》)
太原提前供暖的事情終于解決了,熱力公司在多種攻勢之下,招架不住了,張開了道歉的尊口。不過,這種媒體逼著、百姓鬧著、市長發火的問題解決真的是公益事業的溫暖嗎?很顯然,這不是我們最想看到的。
假如只是百姓的鬧著,熱力公司會否同意?假如只是媒體的逼著,熱力公司會否敗陣?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市長的“一天7個電話”。這場供暖的勝仗,不是百姓打的,不是媒體打的,而是市長打的。市長一天之內給熱力公司老總打了7次電話。如果不是市長的發火,這樣的溫暖還能到來嗎?
我們為“市長一怒為百姓”,“市長一怒為供暖”而感動。我們需要更多把百姓的小事當成大事的官員,我們需要更多官員能夠為了百姓而發怒。可是,市長介入市場真的沒有問題嗎?
供暖是市場行為,熱力公司是一家企業。市長有沒有權力去干擾市場,市長有沒有權力去干擾企業的經營?其實,市長的手原本不該干擾市場。可是,他又不得不干擾市場,他不去干擾市場,市場就會欺負百姓。這才是最尷尬的地方。
今年與往年不同,無論是哪個地方,都因為寒冷的提前到來,百姓都已經不能“坐在艷陽里幻想”了。這個時候,熱力公司是不是需要啟動提前供暖的程序?答案是一定的,供暖不能看時間,而應該是看天氣。不過,全國各地的供暖公司都沒有看天氣。都出現了不愿意提前供暖的情況。這是為何,根本原因在哪里?
問題出在了市場的壟斷經營之上。對于一個小區的居民來說,他們是不能選擇熱力公司的。在一個城市里或許有兩家以上的熱力公司,可是對于一個小區來說,他們只能和一家熱力公司合作,這就是事實上的壟斷。熱力公司不需要考慮百姓的感受,你用也得用不用沒有其他的公司能取代。這才導致了“市長一天7個電話逼供暖”的尷尬。
讓政府的歸政府,讓市場的歸市場,才是最好的辦法。
就像香港的供電一樣,政府只是編織了一個供電網絡,而市民是有選擇權的,想用誰家公司的電就用誰家公司的電,服務想不好都不行,服務不好就直接導致客戶的減少。那么,我們的供暖是不是也能考慮這樣的辦法?政府只負責編織供暖管網,而引進更多供暖公司,小區的供暖管網和熱力公司的熱力管網完全對接起來,用誰家的,就打開誰家公司的閥門。百姓想用誰家的暖氣就用誰家的暖氣,熱力公司也就沒有了霸氣。
當供暖市場打破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的時候,市長就不需要一天給老總打7個電話了。供暖的問題,終究需要市場的成熟來解決。(郭元鵬)
第一追問:如何才能讓供暖服務暖身更暖心?
供熱工作前進無止境。對付出與成績的肯定,必須與自我滿足絕緣,每一家、每一戶的室溫都達標,才是終極追求。從這個角度來說,供熱單位有必要以雞蛋里挑骨頭的心態,來進一步嚴格對自己的要求,以達到讓群眾滿意。
網評熱議:靈活供暖,方能暖屋亦暖心
冷不冷,感受最真切的是百姓,而不是沒有知覺的制度。集中供暖的“時間表”是應該變一變,這倒不是因為“制度已沿用約40年”,而是因為該制度確實存在值得商榷之處。制度如果足夠合理,即便存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也沒有變化的必要,可是假若制度不夠合理,別說是“40年”,就是三年五年,該變了也要變。
服務升溫,投訴才能降溫
無論是躺在“壟斷”溫暖環抱里的企業,還是行政機關、服務窗口,如果把微笑當成“要求”,把服務掛在“墻上”,缺乏換位思考的服務意識,想真正獲得群眾的尊敬或支持,實在太難。
唯有服務升溫,投訴才能降溫。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該時刻記住:供暖關乎千家萬戶,只有屋子暖了,老百姓的心才能暖。
因時而變 靈活供暖暖人心
進一步的發展要求就是供暖能像用水用電一樣,一戶一閥、按需使用、精確量化、階梯收費。這樣人性化的供暖方式還存在很多技術難點和現實問題,期待這樣新型合理的供暖方式能早日實現。 來源: 大河網(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