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地域性的詰難。呼吁“提前供暖”的,首先就遭到了不少自稱為南方人的吐槽。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供暖分界線位于北緯33度附近的秦嶺和淮河一帶。面對不少北方網民呼吁“提前供暖”,有網民認為北方人太“嬌氣”,“剛最低過零下就嚷嚷得不行,就要給地球點上火爐子”。

?。▓D片來源:網絡)
環保問題也是網民討論該問題的一個關注點。近年來,霧霾圍城已是不爭的公共話題,甚至比供暖具有更廣泛的公共性。網民“砸牌坊”甚至提出口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為環境盡一份力!晚供暖五天,早停暖五天,既能鍛煉身心,又能保護環境!”
還有網民從供暖效率方面來考慮問題,再加上每個人對冷暖敏感度的差異,在供暖時間上也比較難達成一致。有專家指出,在氣溫過渡期,一旦溫度較低決定全面開啟鍋爐,但氣溫很有可能又回升,不過此時供暖已無法停止,客觀上形成浪費。此外,網民對冷暖感知的差別也很大。有的網民覺得夠冷了,有網民則覺得,“剛入冬的這點冷就受不了,怎么過這四五個月的冬天(供暖期)?”
也有網民借機吐槽一些官員的不作為。“領導住的大院都提前供暖啦,老百姓人家才不管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沿長江一帶為何不供暖?請這幫官老爺冬天來看看”。
關于供暖時間的爭議,正如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副理事長鄭立均所說的,“由于涉及面非常大,大范圍實行提前供暖,需要對百姓訴求、政府管理、企業運營和環境保護進行統籌考量”。然而,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更為核心的問題,就是成本的分攤問題。對此,有網民說的更直接一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同意提前供暖另交費,這事很快就會得到解決”。
從輿論場的反應來看,對提前供暖,無論是持支持態度還是持反對態度,一個基本的前提是,仍然是把供暖問題視為一項基本的民生工程,即作為公共福利來看待的。當然,把供暖問題當做公共福利,并不無可。問題是,談到公共福利供給,人人所樂見;但公共福利的成本,似乎并不為輿論津津樂道。
從新華社兩篇報道的基調看,探討的話題涉及面雖廣,但最切實可行的則落在“北方供暖時間不宜固化”這一點,至于公共福利成本如何分攤,并沒有由此得到更為深入的討論。
當前的基本供暖結構形成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已經很難適應今天的需要。盡管當初的集中供暖已經從福利性質過渡到自費使用,但由于仍然采取了“集中”的辦法,不免還帶有某種福利的胎記,很難滿足“更加靈活和市場化”的服務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著眼于“集中”的路子去回應網民訴求,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按照熱計量收費,“多用多交”。這樣做的前提是,較為精準的計量方式和計量技術。這也有助于激發政府和市場兩個積極性。如果按照熱計量收費尚不成熟,面對多元化的輿論訴求,問題的出路就要從“集中”之外找了。比如網民指出的,“沒供暖你自己不會開空調?”面對寒冷過渡期該不該提前供暖的爭議,這種個人“自救”的辦法,也是一個切實解決問題的辦法。
多元化的輿論訴求,給政務輿情回應帶來了挑戰。這就要求有關部門更加注重調查研究,認真傾聽輿論呼聲,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以更為充分的解釋說明來紓解民意。隨著網絡輿論新常態的到來,整個網絡輿論場呈現出從“權利訴求”向“權利實現”轉變的特點。有關部門在進行政務輿情回應時,也應該順應這一態勢,直面網民提出的問題,在“權利實現”層面下功夫?;氐?ldquo;提前供暖”這個話題,就是既要看到“提前供暖”的呼聲,也要考慮到“提前供暖”的可能,力圖通過線下工作的扎實提升來提高整個公權力機關的公信力,以及有關部門的政務輿情回應水平。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