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濰坊3月31日訊 壽光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3月31日上午閉幕。會上投票表決確定了2019年壽光市政府12件民生實事項目,包括:實施美麗鄉村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提升三年行動、新建5所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優化社會治理服務體系、改善市民出行條件、實行蔬菜質量安全全域網格化檢測服務、提高民生政策保障水平、實施供熱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互聯互通防洪排澇體系、積極推進醫養結合、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提升政策性保險的民生保障能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具體內容如下:
一、實施美麗鄉村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提升三年行動
壽光市政府每年投入1.35億元左右,設立專項獎補資金,利用3年時間,分期分批對全市所有行政村實施環境綜合提升行動。其中,2019年在全市首批選取300個村,開展集中整治行動。

二、新建5所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
1.投資5.76億元,新建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洛城屯田小學、洛城中心幼兒園、圣城中學幼兒園3所學校(幼兒園)年內建成投用,壽光一中附屬學校、悅動城小學2所學校開工建設,新增中小學及幼兒園學位8280個,更好滿足居民對現代化優質教育的需求。
2.投入538.2萬元,將公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再提高210元。
三、優化社會治理服務體系
1.投資4600萬元,整合12319、壽光民聲、政務服務熱線等社情民意訴求渠道,成立壽光市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統一搭建市鎮村三級聯動的社會治理和綜合服務平臺,建立問題反映快速歸類、解決、回復機制,實現群眾訴求一口收集、一網受理。
2.組建由網格長、專職網格員、網格協管員、專業網格員組成的專業隊伍,按照“一人一格“或“一人多格”方式將社會治理服務下沉到網格、下沉到群眾身邊,全面收集社情民意信息,構建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服務體系。
3.投資2.98億元,加強以視頻監控為主體的平安城市建設,在重點區域、重要路段加裝1.6萬多個視頻監控,統籌各部門視頻監控資源,整合社會面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全市視頻監控共享共用。
4.投入695萬元,強化治安防控,依托城市社區,將城區劃分為36個網格,新增50部巡邏車,投入更多警力在網格內實行全天候、全覆蓋治安巡邏,將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眾身邊,切實增強群眾安全感。
四、改善市民出行條件
1.投入7300萬元,對長16.7公里的一號路(管趙路-壽堯路路段)進行改造提升,對道路原有路基、路面、橋涵進行維修重建,強化道路兩側路域治理,提高我市南部地區骨干道路通行能力。
2.投入2000萬元,對長9.6公里的濰高路東段(羊田路-濰城邊界)實施挖補罩面中修工程,徹底改善行車狀況。
3.投入1.02億元,加快推進堯河路南伸等城市道路,改造提升迎賓路、育才路等老舊道路,打通北海路、圣陽街等斷頭道路,構建“八縱六橫”城市道路框架。
4.選取建新街世紀學校、金光街建橋學校、新興街圣城中學、育才路實驗中學等交通擁堵較為嚴重的10處學校,逐一制定交通疏導措施,逐步緩解校園周邊交通壓力。

五、實行蔬菜質量安全全域網格化檢測服務
1.投入300萬元,建立28個網格,每個網格設立1支檢測支隊、配備1部專用車輛,對網格內各類蔬菜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質量安全抽檢服務,確保蔬菜種植主體和蔬菜經營主體抽檢覆蓋率均達到100%。
2.投入500萬元,設立專門服務隊伍,對全市一千多家村頭地邊蔬菜交易市場和農村集市開展蔬菜安全快速檢測服務。
3.市政府出資,在城區建設“西關、東郭、三里”等專業市場快檢室,加大對進入市場蔬菜的檢驗檢測頻度,為廣大市民提供免費檢測服務,筑牢夯實蔬菜安全基層基礎。
六、提高民生政策保障水平
1.投入2.5億元,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
2.新投入1230萬元,將65-74歲、75歲以上居民基礎養老金由每人每月118元分別提高到123元和128元。
3.投入3800萬元,全面提高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供養及護理標準,讓他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奔頭。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510元提高至58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4300元提高至5000元;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7800元提高至8100元(包含水電費每人每年160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4500元提高至4800元。
七、實施供熱改造提升工程
1.投入3000萬元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老舊小區供熱基礎設施分期分批進行改造提升,完成供熱設施“串聯改并聯”5000戶,供熱計量智能化改造5000戶,未供暖小區接入集中供熱管網改造6萬平方米。
2.制定熱電聯產規劃,統籌布局熱源熱網,在提高供熱質量的同時,控制和壓減煤炭消費總量。
八、打造互聯互通防洪排澇體系
1.投資13.64億元,實施彌河、丹河、小清河防洪治理,抓好塌河、桂河、東躍龍河等21條中小河流綜合整治。
2.投入7000萬元,對全市農田排水干、支溝和縣鄉農村道路排水溝,進行清淤疏浚和打通。
3.投入2.49億元,在南部蔬菜大棚易澇區開挖縱橫排水干溝,鋪設棚間排水管道,配套橋涵閘建筑物和移動式強排泵站,形成棚(田)通渠、渠連溝、溝進河、河入海的防洪排澇水網體系。
九、積極推進醫養結合
1.投入3600萬元,對醫療衛生設施進行醫養化改造,在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設立醫養結合專區,在15處鎮街衛生院設立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和康復醫學科,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醫養需求。
2.投入180萬元,對12處因洪災受損的村衛生室進行改造提升,確保全市衛生室全部達到省級規范化標準。
十、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
1.投入1.47億元,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將全市村莊周邊100米范圍、道路、水域、鐵路沿線、綠化帶等區域全面納入環衛一體化保潔,實行“一把掃帚掃到底”;將城區各個街道、社會單位負責的道路硬化、路燈照明、園林綠化、環境衛生等全部納入市級統一養護管理,實行一個標準管到位。
2.投入3000萬元,實施“見縫插綠”工程,加強綠化補植和現場管理,因地制宜新建綠化長廊、社區公園,全年新增綠化面積200公頃。
3.投入6000萬元,實施城市亮化提升工程,重點打造圣城街、農圣街、銀海路沿街樓宇亮化、市區路燈遮光改造等6項路燈工程,持續提升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十一、提升政策性保險的民生保障能力
1.投入892.6萬元,為全市所有常住人口和家庭免費辦理民生綜合保險。
2.投入200萬元,全面落實新出臺的蔬菜大棚保險政策,將火災列入保險理賠范圍,將大拱棚增列為保險對象,實現全年投保、全年理賠,增強群眾應對自然災害和意外風險的能力。
十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
1.每年投入1000萬元,統籌整合全市陣地資源,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集中打造10類文明實踐教育示范基地,組建10支專業志愿服務隊伍,農村辦好10件具體事。
2.投入426萬元,開展送戲下鄉、公益電影放映活動,全年完成送戲下鄉150場、電影1萬場,讓全市基層群眾共享“文化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