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和諧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措施。張建國市長在今年我市“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要為老百姓辦十二件實事”,深得與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贊譽和擁護,體現了政府對社情民意的重視、對民生問題的關心。搞好區域集中供熱,是城市能源建設的一項基礎設施,是城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利用能源的一項重要措施,更是關注民生、為群眾辦好事和實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它對于節約能源、優化城市熱源布局、改善大氣質量、推進城市建設,對于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載體功能、方便群眾生活、創造良好人居環境,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市積極推動集中供熱事業發展。尤其是近些年,隨著我市經濟的穩步增長和城區建設步伐的加快,居民小區和住宅樓開發規模不斷擴大,市政府對集中供熱工作高度重視,環境較好、房地產開發集中居住地區基本上已實現區域供熱,許多建成區的居民樓也進行了集中供熱改造安裝。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建成區集中供熱面積已超過40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52.6%。但經過調查了解,目前我市建成區集中供熱戶數不足居民總戶數的40%,除去大量棚戶區存在的因素,仍有100多個居民小區沒有集中供熱設施,其中建筑面積大、住戶較多并基本具備集中供熱條件的重點小區有:濟安街、北坦、畢家洼、工人新村、二七新村、六里山小區、花園莊小區、菜市莊小區、柳行小區、甸柳莊小區、道德街小區、岔路街小區、黃屯小區、王官莊小區、小梁莊小區、舜玉南區、開元山莊片區等。這些居民小區供熱方式極不完善,雖然供熱的能源主要是煤炭,但在不同供熱方式下形成的不同供熱成本,導致能耗高、熱效率低,不僅實際使用效果、供熱質量和居民負擔等相差很大,而且成為影響我市冬季近地面大氣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部分小區內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企業退休人員等困難家庭比例較大,大多數居民家庭收入低,無力承擔改造安裝和集中供暖費用。二是部分居民小區建成時間早、集中供熱設施改造建設成本高,且住宅建筑保溫隔熱和氣密性能相對較差,用熱效率低、熱量損失大,而由于房屋建造和技術等原因,這類小區集中供熱改造后的計費方式仍須按建筑面積收費,而不能按實際消耗的熱量計算,這種熱費與熱耗的脫節可能導致熱源成本的提高,致使供熱企業望而卻步。三是供熱市場化與落后的供熱系統之間存在著矛盾,影響了個別小區集中供熱的推進。目前,我市對改造的集中供熱住宅全部采用單管串聯式供熱,把廣大熱用戶作為一個群體捆綁在一起,少數家庭不同意改造安裝就會影響整棟樓的施工。四是分散管理制約集中供熱發展。我市現有22家供熱企業(包括市屬供熱企業6家、非市屬企業16家),另外還有近百個社會企業。少數規模較小的供熱單位建制不全,管理混亂,技術水平低,資金實力不足,短期行為嚴重,溫度不達標、維修不及時等現象時有發生,造成費用收繳困難,導致入不敷出,無力采用新技術、改造舊設備,形成惡性循環甚至停止供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一些居民小區集中供熱的推進。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加快推進我市重點居民小區集中供熱,既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更需要規劃、建設、供熱、房管等部門的通力協作以及社區工作同志的努力配合。
現提出建議如下:
一、從設立供暖改造資金入手,制定居民小區集中供暖的新政策。一是多方籌集改造資金。隨著收入和需求水平的提高以及可替代性供熱產品的出現,熱作為公共產品的屬性日益弱化,出現了由純粹公共產品向準公共產品,甚至向私人產品轉化的趨勢。但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給需要技術進步來支持,所以政府有責任加大建筑改造投資,對原有房屋逐步實施建筑節能和系統節能改造。應像推進“水、電一戶一表工程”那樣,由市政府統籌規劃,設立重點居民小區供暖改造專項資金,實行“政府補貼補一塊、百姓每戶拿一塊、區域供熱出一塊”的方式,籌集改造資金,加快推進步伐。二是重視相關居民的參與。政策制定和實施的績效主要是由公眾反應來體現的,所以,在重點居民小區集中供熱的推進過程中,要重視居民參與的重要性,讓相關居民更多地了解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情況,增強居民服務自己、服務社會的意識,發揮他們的參與和監督作用。三是建立對供熱產業發展的激勵機制。通過推行稅收優惠或由公眾為供熱企業打分進行服務評獎等,強化對企業的激勵和監督效果,激發供熱企業推進已建成重點居民小區集中供熱的積極性。四是把這項工作的推進與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解決困難群體的采暖問題有機結合起來,重點解決好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企業退休人員和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等低收入家庭的冬季采暖問題。這不僅是從以人為本、保證城鎮居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出發,而且也是確保供熱企業收入及正常運行的途徑。
二、從建設供熱基礎設施入手,積極運作城區集中供熱的大項目。隨著我市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無論在生產和生活中,熱能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加快供熱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增強城市載體功能的重要措施,也是推進重點居民小區集中供熱、進而推進城市供熱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條件。因此,要按照“規劃控制、合理布局、社會投資”的方式,積極運作集中供熱大項目(比如加快西部熱電廠及其配套管網建設),優化大型供熱站建設規劃布局,提高城區集中供熱率,促進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節能、環保為目標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同步實現。
三、從改革供熱管理體制入手,構建城區供熱集中管理的新格局。一是成立以分管市長為組長,規劃、建設、供熱、房管、環保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城市集中供熱推進領導小組,對城區集中供熱實施集中統一管理,在切實推進已建成重點居民小區集中供熱工程的同時,更加重視供熱規劃、嚴控分散建設、推進供熱體制改革。在堅持熱電廠為主、區域供熱鍋爐房為輔的供熱方式前提下,出臺工作方案,明確實施步驟和保證措施,積極推進小型供熱企業、小規模物業管理小區供熱系統的并網改造,堅決取締供熱效率低下的小型鍋爐房。二是積極推進分戶循環系統,盡可能地實行分戶控制,采用熱量表進行分戶計量,實現用多少熱、交多少錢。可將這些已建成重點居民小區住宅建筑原來的供熱用戶端管網,由垂直的上供下回單管串聯改為水平并聯系統,獨立安裝溫控閥及熱量表,方便用戶自行調節溫度及計算用戶消耗的熱量。新建住宅原則上都要推行安裝采暖計量裝置,并在設計、施工組織、竣工驗收上進行把關,從根本上解決能源浪費、搭車蹭熱等問題,使“用熱交費、節能降耗”的觀念深入人心。三是充分發揮社區和居委會的作用。考慮到這些已建成重點居民小區確實存在舊建筑結構、改造投資成本和技術方面等制約因素,對確實難以進行分戶計量改造的小區,建議采取“記大賬不記小賬”(即一棟樓進了多少熱,總數可以計算)的熱費收繳方式,由熱力公司根據一棟樓來收費,然后樓內住戶按面積合理地分攤,以減少或消除工作推進中的阻力,加快實施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