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籌備以來,我市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6.1%,同期GDP增長12.2%,七年來較低的能源增長支撐了較快的經濟發展;萬元GDP能耗連續兩年超額完成節能目標,9大類涉奧能源工程全面完成。今天下午,北京市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用一組組數字展示了申奧成功七年來北京這座奧運之城在能源發展方面的成效。
北京成為全國供熱面積最大的城市
截止2008年6月底,北京地區共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344座,與2001年相比,供電能力提高了124%。全市2007年戶均停電時間比“十五”末降低了3.65小時,降低40%,已居于國內領先水平。
奧運場館供電實現多路、多方向供電,國家體育場“鳥巢”、水立方、奧運轉播中心(IBC)等采用多路供電,具備更高供電可靠性。
全市天然氣用量翻兩番,從2001年的11億立方米增長到2007年的43億立方米,10個遠郊區縣全部發展了管道燃氣。
在供熱管網方面,七年來分別建成華能熱電廠配套管網工程、奧運公園及周邊地區供熱管線工程、三環路熱力管線工程、公主墳和車公莊西延工程、鄭常莊熱電廠配套管線工程等項目。截至2007年,全市城鎮總供熱面積達到5.6億平方米左右,比2000年增加2.4億平方米,是全國供熱面積最大的城市。
9大類涉奧能源工程全面完成
從申奧成功以來,我市積極建設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經過七年的努力,9大類涉奧能源工程全面完工。
奧運村再生水熱泵冷熱源工程利用熱泵技術提取清河污水處理廠中水的低品位冷(熱)量,實現為奧運村約40萬平方米建筑提供夏季制冷及冬季供暖。
奧運村太陽能熱水利用工程是目前國內太陽能生活熱水集中式利用規模最大的項目之一。在奧運村屋頂安裝了6000平方米太陽能集熱器,配合冷凝式燃氣鍋爐,提供比賽時12000名運動員,賽后1928戶居民的生活熱水,每年可節約煤炭660噸、減排二氧化碳930噸。
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館、豐臺壘球場等7個奧運場館實現太陽能光伏發電,其中,國家體育館在場館頂部南側安裝97千瓦與建筑一體化太陽能光伏電池板以及5千瓦太陽能玻璃幕墻,光伏電池板與雄偉的建筑外觀融為一體,直觀的向公眾展示了太陽能光電利用技術。
黃寺、奧運村等項奧運輸變電工程竣工投產,實現了來自不同方向、不同供電分區的供電方式,奧運場館和配套設施的可靠性大幅提高。
新能源與新技術實現多項突破
據初步統計,2007年我市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約120萬噸標準煤,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2%,“十一五”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完成過半。同時,太陽能、生物質等新能源利用開辟了嶄新領域。
6.45萬千瓦工程的官廳風電場,實現風能利用零突破,自今年1月20日首臺機組實現并網發電,至今已向北京電網輸送3500萬度綠色電力。
全部達產后,每年可提供約1億度的綠色電力,滿足10萬戶家庭生活用電需求。全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782噸、一氧化碳11噸、氮氧化物444噸,節約煤炭5萬噸。
而全國最大規模的再生水熱泵項目——奧運村再生水熱泵冷熱源工程投入試運行,將為奧運村40萬平方米建筑提供采暖制冷。華能熱電廠實施全國首例應用環保治理煙塔合一技術,脫硫后的煙氣不需加熱由煙囪排出,直接進入自然通風冷卻塔排放,也提高了脫硫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污染物排放指標達世界先進水平
在高碑店、一熱、石景山、高井等燃煤熱電廠,全部完成了高效除塵、脫硫脫氮等環保治理工程,煙塵排放下降98%,二氧化硫排放下降95%,氮氧化物排放下降85%以上。
中心城區的“煤改氣”和平房“煤改電”工程也在穩步推進。截止到2007年,全市燃氣供熱面積達到2.5億平方米,約3.2萬戶平房完成了小煤爐電采暖改造,分別減少二氧化硫、煙塵排放量4.8萬噸和2.6萬噸。
能源統籌發展惠及郊區百姓
截至2007年,農村地區用電量實現增長124%,已建成4個新農村電氣化區縣,51個電氣化鄉鎮,822個電氣化村。
約140萬戶村民實現了“一戶一表”,并全面實現城鄉同網同價,農民用電支出減少40%以上,大大減輕了農民和農村集體的負擔,使農民由“無電用、不敢用”到“有電用、放心用”,基本解決農村生產生活用電問題。
“新農村新能源”建設效果明顯,“清潔炊事、多元供暖、綠色照明、熱水光熱”四大工程的有力推進,使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萬元GDP能耗連續兩年超額完成節能目標
2006年,全市萬元GDP能耗為0.75噸標煤,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5.25%,是全國唯一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目標任務的省市;2007年,全市萬元GDP能耗為0.714噸標煤,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6.04%,超額完成了5%的年度節能目標。總體上,全市節能工作穩步推進,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年度節能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