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城鎮地區供熱面積達到8.95億平方米,基本實現清潔供熱
“十三五”期間,北京城鎮地區供熱面積達到8.95億平方米,基本實現清潔供熱。形成以熱電聯產、燃氣供熱為主導,多種能源、多種供熱方式相結合的供熱體系,實現三河電廠、涿州電廠等域外熱源進京供熱,城市熱網進一步完善。供熱節能減排扎實推進,單位建筑面積供熱能耗比2015年下降6%,完成742個老舊小區、3500公里供熱管線改造。建立供熱服務管理系統和供熱服務投訴與處置系統,供熱投訴量逐年下降。
“規劃”同時也指出,對標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從服務首都發展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需要來看,城市管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發電、供熱高度依賴天然氣,天然氣應急儲備能力不足,熱電運行矛盾突出,聯調聯供難度加大。城市運行安全隱患較多,地下管線頻遭破壞,老舊小區管線亟需改造。
“十四五”期間:完成1.2億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熱改造
“規劃”明確,在“十四五”期間將提高供熱服務品質。對投訴集中的小區開展專項治理,提高辦理效率和質量,解決“供暖不熱”問題。逐步推廣智能化供熱,實現居民用戶室溫自主掌控。研究建立更科學、更人性化的彈性供暖機制,滿足市民對居住舒適度的需求。
啟動智能化供熱專項行動,推進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熱建設。研究制定新建建筑智能化供熱設計標準,加強新建建筑智能化供熱系統的設計、施工、驗收環節監管。2022年底前,完成 2000 萬平方米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熱改造試點。2023年—2025年,完成1億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熱改造。
![]()
同時,“規劃”提出將重構綠色低碳供熱保障體系,主要在以下四方面集中發力:
1.增強城市供熱保障能力
優化熱電聯產源網結構。加快推進配套調峰熱源建設,完成左家莊二期和魯谷北重等調峰熱源工程。推進魯谷北重、北小營、首鋼等熱源配套管網建設,建設東壩金盞地區余熱管網,推動南中軸地區供熱資源整合。打通斷頭,優化水力工況,提升供熱管網安全運行水平。
斷點
充分利用余熱資源。推進東北、東南熱電中心余熱利用改造試點。逐步降低城市熱網回水溫度,提高電廠余熱利用效率。推進燃氣鍋爐房煙氣、數據中心等余熱回收利用,有條件的地區采用污水源熱泵供熱替代。深化跨區域清潔供熱合作,研究津冀電廠余熱為本市供熱的可行性。全市新增余熱供熱面積800萬平方米。
2.推進可再生能源供熱發展
優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熱,新建建筑不再新建獨立燃氣供熱系統,鼓勵可再生能源系統與傳統供熱方式多能耦合。推動城市副中心、懷柔科學城等重點地區可再生能源供熱系統建設。建設張家口—北京綠電蓄熱試點工程。配合農村建筑節能改造,在具備條件的設施農業、養殖基地、特色村鎮、旅游風景區和民宅(宿)創新技術應用形式,打造一批多能互補、綠色供熱的示范項目。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0%以上。
3.推動供熱節能增效
推進建筑節能升級,降低供熱系統能耗。新建建筑全面落實節能設計標準,增加智能供熱強制性條款。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應用綠色建材,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化改造項目實施。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開展能耗建筑研究。推進供熱計量改造,加快實施供熱系統熱源及管網改造。完善熱計量收費制度,集中供熱的公共建筑實行熱計量收費,探索更利于建筑節能的供熱收費模式。到2025年,單位建筑面積供熱能耗比2020年下降10%左右。
零
4.提升智能化供熱水平
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仿真系統、物聯網、GIS定位等技術進行供熱系統智能化改造,搭建企業級智能化供熱管理平臺,推進全市供熱行業“一張網”系統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