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觀點
華為結合30多年來在通訊領域的積累和10多年在能源領域的積累,協助深圳市兩個典型城區(一個中心城區,一個工業大區)完成城市級雙碳頂層設計,通過分析能耗和碳排放分布,結合人口、經濟、產業、資源發展情況,測算能源消費增長,輸出碳達峰時間表和路線圖,積極探索超大型城市節能降碳的實施路徑;同時通過自身及生態伙伴聯合打造的“光-儲-冷-充-云”一體化低碳節能方案,從試點項目入手,涵蓋大型企業辦公園區、黨政機關、學校醫院、黨校、會展中心、工業園區等典型場景,以點帶面,實現全社會節能降碳,從而推動城市在雙碳工作中全面達成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二、講話全文
本文系馬永濃先生在“中國碳中和創新論壇首屆研討會”上的發言內容:
本次演講主題是科技助力超大型城市的節能降碳,其主要內容為華為數字能源公司在深圳雙碳工作的實踐。華為數字能源公司在電力電子技術領域深耕十余年,銷售收入每年復合增長20%以上,在綠色節能領域有各種各樣的科技創新,在全球也獲得多種獎項。目前華為數字能源公司全球員工達6000余人,全球有12個研發中心。
“雙碳”是國家戰略,城市要有使命擔當。在頂層設計方面,黨中央國務院于去年9月份發布了中國的“雙碳”戰略,深圳市在貫徹“雙碳”戰略過程中有兩個重要原則,一是節約優先,實現全面節約的戰略,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耗和碳排放;二是雙輪驅動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
在建筑領域,今年三月份,住建部發布的《“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中,對于建筑節能降碳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如既有建筑實施節能改造3.5億平方米,新建建筑按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標準建設0.5億平方米,同時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8%,其中主要以光伏綠電為主。
在城市中,今年7月1日起深圳市人大批準并開始執行《深圳經濟特區綠色建筑節能條例》,本條例中強調以下幾點,一是大力發展超低能耗建筑,鼓勵開展近零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近零碳排放試驗區的示范建設,通過可再生能源等產品和技術降低建筑碳排放強度和碳排放總量,實現碳排放目標;二是大型公共建筑、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財政性資金參與投資建設的其他公共建筑應當安裝用電等能耗分項計量裝置和建筑能耗實時監測設備,對于違反條例規定沒有安裝分項計量處以罰款。同時,深圳市地方標準中對不同類型的建筑都有單位面積能耗約束值要求,本條例對于超過約束值的建筑將開展能源審計,對于連續兩年建筑用能超標50%以上,未按要求實施節能改造的將處以罰款。以及對單位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員個人的罰款,同時向社會展示處罰記錄。這是非常強有力的立法。
在工業領域,工信部指出了工業領域節能降碳方向,一是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當前主要用的是煤電,將大規模推廣光伏、多元儲能等,同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發揮度電最大價值。二是完善能源管理和服務機制,做到碳排和能耗的可視、可管、可優。深圳市和北京市分別對于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有相關補貼,深圳市單個項目最高可以補貼1000萬,北京市單個項目最高可以補貼3000萬。三是電在超大型城市能源消費端占重要部分,是中心城區建筑的主要能耗品種,是工業大區工業的能耗品種。
城市“雙碳”工作面臨著三個重大挑戰。第一,很多城市或者城區并沒有完整的“雙碳”規劃,碳排放的能耗底數不清楚,沒有碳達峰的藍圖設計,缺少“一表兩圖”(時間表、施工圖、路線圖)。第二,各機構的使命意識不足,部分機構認為“節能降碳”會對其主業造成干擾,城市管理者難以區分辨別高能耗的建筑,節能改造工作無的放矢。第三,缺乏既能讓投資者賺錢又能讓業主獲取節能收益的商業模式。
華為數字能源公司在深圳的“雙碳”實踐主要針對三大挑戰。第一,制定整個城市的碳達峰的路線圖,實現碳達峰的必要路徑是建筑領域的節能降碳,分兩個路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走向超低能耗。同時要出臺相關產業政策,激勵像華為數字能源這樣的公司,獲取相關的收益和加大研發的投入。第二,要有運營模式,比如在城投或投控公司下成立國企為主的運營公司,加上華為數字能源這類專業公司提供技術方案,運營公司要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則,既要發揮社會價值,又要體現公共價值。
建筑領域的節能降碳分兩個路徑,既有公共建建和新建公共建筑。針對新建公建,首先,在土地凈地出讓時以合同約定的模式采用超低能耗標準。政府的國土規劃和城市更新部門在用規、工規許可證頒發階段應讓建設方提供超低能耗建筑專篇,在項目施工階段,施工單位承諾提交的施工圖設計文件應符合超低能耗建筑技術要求,住房建設部門對施工圖設計文件進行抽查。在進行建筑節能專項驗收時,住建部門應按照超低能耗標準驗收。針對社會類公共建筑,研究發現深圳建筑領域的能耗有一九原則,即10%的建筑耗了90%的電。因此,對10%的高能耗建筑業主重點宣貫三個政策,一是深圳的“大棒”政策,綠色建筑節能條例規定每一種樓宇有約束值能耗標準,超標要強制進行改造或者處罰;二是深圳的“胡蘿卜”政策,政府的補貼政策,包括節能補貼、光伏發電補貼、儲能補貼等;三是深圳的“大紅花”政策,在城市中節能降碳工作做出卓越成績的企業家,將由政府頒發“大紅花”榮譽和“雙碳”大使的稱譽。
對于雙碳工作的數字化管理,建議每個城市或者每個城區都打造一個政府雙碳規劃和雙控落地的生產系統。首先,將整個城市的高能耗建筑、高能耗碳排的企業找出來。其次,分領域厘清各個領域GDP與能耗關系,找到單位面積產值不足的地方及度電產值不足的地方,根據考核標準研究經濟跟能耗的關系。最后輔助政府做決策,讓政府的“雙碳”雙控的決策有據可依,精準施策,做到城市碳排可視,企業用能可規,建筑降碳有道,政府雙控有策。
最后,根據超大型城市節能降碳工作,城市“雙碳”工作有四大效益。一是政治效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落實國家、省、市的雙碳工作部署,實現國家戰略、城市使命。二是社會效益,實現學校、醫院、工業企業、政府機關、社會公共建筑等各行各業節能降碳。三是經濟效益,形成雙碳運營公司的模式,既讓投資者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又讓業主享受節能降碳收益。最后是生態效益,建設一流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還城市碧水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