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設新建小區供熱管道、熱力站配電柜升級改造、更換庭院老化的熱力管線、入戶安裝室溫采集器……集中供熱還沒有開始,我市供熱部門和供熱企業工作人員就忙碌開了,積極為今年冬天的供暖季做準備。
今年,邯鄲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及供熱企業在熱問題“冬病夏治”、對癥下藥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智慧化供熱管理平臺,統一管理、調度主城區供熱管網,全面提升問題發現和處置效率,提高群眾滿意度。

無須上門就知用戶冷暖
近日,供熱企業工作人員為家住常青巷4號院的王先生家安裝了智能化室溫采集器,分戶計量溫度只為讓今冬居民家里更暖和,供暖更穩定。
“您好,我們是熱力公司的工作人員,過來安裝室溫采集器,您看安裝在哪里合適?”中電洲際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洲際”)供熱一分部工作人員李林航走進王先生家里。
李林航拿出準備好的室溫采集器,外觀上,該設備就像一個普通的電源插座。
“這個裝置不占地方,安裝在客廳燈飾開關上就行。”王先生告訴工作人員。不到5分鐘,李林航將室溫采集裝置接入王先生家客廳燈飾開關插座。
“這是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了,以前每到供暖季總有些不放心,溫度低了就聯系供熱企業查找問題。今年有了這個儀器,希望可以智能化地解決用熱問題。”王先生說。
“室溫采集器內置有溫度傳感器、變送器件,可定時將居民家的室溫傳遞至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到了供暖季,市城管執法局供熱辦及我公司能精準觀測到王先生家中溫度的變化。截至目前,我公司已安裝室溫采集裝置7218戶,達到測溫試點小區的全覆蓋,將為全市供熱調度、熱網調節提供科學依據。”中電洲際運營管理部專業經理張涵介紹。

室溫采集器。
“冬病夏治”才能“知冷知熱”
從前端熱源供應到終端用戶給熱,熱源在運輸中需要經過幾個關鍵環節,熱力站、庭院管線、樓道共用設施等節點的熱量傳遞直接決定了后期用戶家中能給到的溫度。
今年夏天,中電洲際已完成對各個熱力站設備、庭院管網、樓道共用設施的排查維修工作,對熱力站的水泵、閥門、換熱器、配電柜、循環泵等設備進行了保養維修及更換,讓城市集中供暖更精準、節能。
盛夏六月,沁園小區熱力站工作人員對該站的耗能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升級,更換了循環泵。
中電洲際供熱一分部工作人員王志強算了一筆賬:“去年供暖季,我們發現該站循環泵耗能多。根據近3年沁園小區熱力站實際供暖面積及供熱半徑,經過測算,將循環泵更換為流量71立方米每小時、揚程15米、功率5.5千瓦的更節能。供暖運行期,循環泵頻率按40赫茲計算,每度電單價0.5362元,大約節省電量16643千瓦時。冬季根據室外天氣變化還能調節循環泵頻率,既能為居民提供有效供暖又不浪費能源,智能化設備助力節能減排。”
中電洲際對全市具備濕保養條件的339座熱力站進行濕保養,根據具體運行情況進行了設備改造。針對去年供暖季部分小區存在換熱效果差的問題,完成了城市西景、軍師府邸、春暉小區、邯峰小區、羅城頭3號院等小區供暖換熱器的清洗工作。
庭院管線多為地埋管,長年運行有的地區腐蝕嚴重,供熱季容易出現跑、冒、滴、漏的情況。中電洲際以去年發生管線故障的區域、老舊小區等區域為重點,逐一開展精檢細修,發現并搶修漏點271處。
“個性化”將取代“大集體”
記者從市城管執法局供熱辦及供熱企業獲悉,今年,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將嶄露頭角,讓供熱服務變被動為主動。冷熱不均的老問題,有望被破解。
居民家中今年安裝的室溫采集器將一手數據源源不斷地匯集到后臺,這些數據不僅能在中電洲際智慧供熱平臺上顯示,也能出現在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上,從而分析測溫小區居民的用熱效果。
記者了解到,中電洲際智慧供熱平臺通過氣象平臺、運行監控、智能調控、供熱管網、熱源保障等功能板塊在供暖季發揮“供熱管家”職能,運行監控板塊能夠通過遠傳設備對859座熱力站及7個熱源單位參數進行實時監控,當某項數據出現異常時能及時發出警報。
市城管執法局供熱辦工作人員介紹:“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通過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供熱需求,實現分時分溫分區供熱,合理用熱,解決大多數供熱管網普遍存在的統一溫度供應不同時段、不同區域的熱量偏差大、能源浪費問題,將達到‘按需供熱’。”
以往,供熱初期居民家中出現熱問題,往往需要撥打供熱服務熱線。記者了解到,今冬,如果室溫低于正常溫度,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會發出警報,供熱辦可及時掌握異常供暖情況,工作人員直接與業主聯系,在排除開窗、關閉供暖閥門、樓體保溫、熱力站溫度等因素后,會安排供熱企業上門檢修。
城市智慧供熱管理平臺遠程“吹哨”,縮短問題處置時效。只有讓居民的用熱問題“未訴先辦”,才能不斷以供暖熱度提升民生“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