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生態環境部一直高度重視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對數據弄虛作假的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在日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鑒于碳排放數據在碳交易機制運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進一步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眼下正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自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交易以來,碳排放數據質量一直備受關注。據夏應顯在發布會上介紹,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先后組織兩次碳市場排放報告質量監督幫扶,以問題線索為導向,指導企業規范排放核算報告,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對查實數據失真的控排企業,生態環境部依法嚴肅處罰并核減其碳排放配額;曝光了一批違法違規的第三方核查機構,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
然而,在實踐中,仍有一些地方出現檢驗檢測機構、咨詢機構、重點排放單位、核查機構等主體碳排放數據失實現象。比如,去年3月,生態環境部曾曝光:某檢測機構篡改偽造檢測報告,結論失真失實;某核查機構核查履職不到位,核查工作走過場;還有某核查機構核查程序不合規,核查結論明顯失實等。
作為碳市場的根基,碳排放數據不準確將直接影響科學決策,也影響碳市場的公平性,不利于“雙碳”目標達成。
湖北經濟學院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黃錦鵬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如果是正常的減排,技術投入成本較高。與此同時,有第三方咨詢機構打著‘碳資產管理’的旗號幫企業對數據‘做手腳’。”
另外,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即便有些企業被處罰,但是處罰力度太弱,有時也就區區幾萬元。“總之,企業覺得能算清這筆賬,有時候膽子就會更大。”
那么,未來應該從哪些方面增強碳排放數據可信度?黃錦鵬建議:“首先,在頂層設計方面,建議盡快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加大對數據弄虛作假的處罰力度,對參與弄虛作假的企業、機構重罰。同時,對第三方咨詢機構、核查機構、檢測檢驗機構等單位和從業人員制定基本的行業準入門檻和從業資格,同時建立黑、白名單制度,納入信息披露。”
另有多位專家表示,除經濟上處罰外,還應加強對碳排放核查的法律監管和執法力度。
在技術層面,中國建筑節能協會低碳健康地產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黃俊鵬認為:“要重視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大數據可通過檢查特定場景的碳排放規律判斷碳排放數據可靠性,而區塊鏈技術則可有效防止數據被篡改。”
“在核算方法上也需要變革,建議在電力、鋼鐵、水泥等固定排放源較為集中的行業嘗試采用直測法。”黃錦鵬說,“跟現在大氣污染物監測一樣,在企業主要的煙氣出口處加裝碳排放監測設備,可以實現二氧化碳數據實時在線監測,不僅高效還可以節約大量管理成本。”
根據夏應顯在新聞發布會上的介紹,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持之以恒抓好數據質量日常監管,充分運用好“國家-省-市”三級聯審工作機制,對各地數據質量管理工作情況進行抽查和通報,建立健全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日常監管和技術審核制度,明確技術審核標準和程序,壓實重點排放單位主體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