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專家表示,未來,我國將通過完善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體系、強化城市生態環境標準化建設,從能源、交通、建筑等領域為提升城市減污降碳水平提供指引,實現城市從源頭減碳。同時,將依托智慧城市領域標準研制,加強城市低碳數字化標準化管理水平,通過數字賦能城市精準減碳,助力城市實現“雙碳”目標。
■■ 起到規范引領作用
城市是人口、產業、交通、建筑的集聚區,是碳排放的主要源頭,也是落實“雙碳”戰略目標最重要的抓手。標準作為支撐經濟社會活動的技術基礎,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標準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迎說:“《方案》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它作為一種規范和引領,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自‘雙碳’目標提出后,在構建和落實國家‘1+N’政策體系過程中,各行業、各地區開展了大量探索和實踐。”陳迎進一步向《中國能源報》記者介紹,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雙碳”工作也進入新階段,有必要用標準規范城市治理行為。“告訴大家哪些行為是符合標準的,避免因為認知誤區走彎路。”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看來,《方案》可以提升產業共生能力、完善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相關標準規范、加強城市低碳數字化標準化管理水平、構建產業綠色評價體系。
■■ 綠色將成為城市的底色
《方案》明確指出,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研制綠色出行等標準。提升產業共生能力,完善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相關標準規范。
《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到,在綠色出行方面,深圳是全國率先實現公交車、出租車全面電動化的城市。據韋福雷介紹,截至2022年底,共在900多條公交線路上投入15896輛純電動公交車,年均節約34.5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5.3萬噸。
“建議積極推動碳普惠,逐步構建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機制。”韋福雷舉例稱,比如深圳積極建立綠色出行等應用場景,已經推出“低碳星球”碳普惠程序,并且不斷創新碳普惠模式,推動碳普惠品種入市交易,通過市場化交易反哺C端用戶,從而激發全民參與積極性。
江蘇、福建、湖北等省都在發力無廢城市建設。在湖北黃石市,每天早上八點前,一臺臺垃圾轉運車就會駛入瀚藍黃石固廢處理有限公司,將收集到的生活垃圾,送到焚燒爐發電。“垃圾經分揀翻料,入爐焚燒,煙氣處理達標排放。”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通過采用次高溫次高壓余熱鍋爐焚燒處理工藝,每年可處理生活垃圾45萬噸,年最大發電量為1.5億千瓦時。
“當下,無廢城市建設逐步展開,無廢學校、無廢醫院、無廢工業園區等‘無廢細胞’創建工作也不斷深入。”陳迎說,無廢城市潛力和效益較大。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固體廢物分類資源化利用產值規??梢赃_到7至8萬億元。
■■ 數字化提升管理水平
《方案》在加快推進智慧城市領域標準研制方面,提出要研制智慧城市分類分級、城市大腦等關鍵技術標準,完善智慧園區、智慧社區等典型應用領域標準,深化智慧城市標準在城市治理等方面實施應用。據陳迎介紹,江蘇省鎮江市在全國率先建成城市碳排放核算與管理云平臺,基本實現低碳城市建設與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數字化和可視化,可以更好地指導產業低碳轉型、實施區域碳考核、項目碳評估,進行企業碳監測。
另外,福建省廈門市目前已經建立碳排放智能管理云平臺,以在線精準監測、自動碳規范盤查、減碳效果診斷和實施方案提供、智能提供報告和在線審核報告供能,為企業提供減碳診斷意見,為政府低碳管理提供大數據支持。
韋福雷建議,深圳今后可以進一步發揮智慧城市建設的優勢,依托城市數字底座構建內涵更加豐富的“雙碳大腦”,實現碎片化低碳行為數據的集成應用,為推進城市低碳數字化、標準化管理提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