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溫度75攝氏度,回水溫度42攝氏度。”這是10月15日上午9時,呼和浩特市金橋熱電廠溫度表顯示的實時供熱數據。



金橋熱電廠技術人員在檢查熱力設備(央廣網記者 邵玉琴 攝)
據金橋熱電廠運行部部長張建軍介紹,為了確保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民今冬供熱,從10月8日起,華能北方金橋熱電廠熱網首站循環泵啟動。一次管網升溫升壓,二次管網54個換熱站陸續投運。提前7天啟動今冬供暖工作,讓呼和浩特市東南城區近1600萬平方米的用戶提前感受到溫暖。
連日來,北方大范圍的大風降溫天氣讓人們感受到了深秋的絲絲寒氣,而開栓供熱為千家萬戶注入了濃濃的暖流。
10月15日是北方多個城市集中供熱的第一天。記者從呼和浩特市供熱管理部門獲悉,本采暖季全市供熱面積約2.03億平方米,其中主城區1.79億平方米。從今日起,呼和浩特市等多個北方城市正式進入6個月的采暖期。
牽腸掛肚說供暖。為了備戰本季度的供暖,為每一戶家庭供上高質量的暖氣,今年入夏以來,呼和浩特市各級部門經受住了來自熱力管網改造中的各種“拷問”。而今,展示在大眾面前的是“一網連全城”的高效高質城市熱網。
特別是“呼和浩特市智慧供熱平臺”的建設運營,為首府供熱體系的迭代升級和城市智慧化管理增添了一抹亮色。
智慧供熱成“溫暖工程”的指揮棒
在呼和浩特市城市燃氣熱力集團有限公司長輸3號隔壓換熱站智慧供熱調度大廳,負責供熱信息化工作的苗永青向記者演示了“呼和浩特市智慧供熱管理服務平臺”框架搭建及模塊功能。

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呼和浩特市智慧供熱管理服務平臺”(央廣網記者 邵玉琴 攝)
一張熱網分布圖上,托電、京能等幾條長輸供熱主網猶如城市大動脈形成環狀輻射狀態。而在城區,各大熱源廠、加壓站呈點狀分布其間。
“長輸供熱管網承擔著城市的主力熱源,熱電廠、熱源廠為供熱第二梯隊,而其他部分熱源廠只是用于調峰時的備用熱源。”據苗永青介紹,該平臺是今年由呼和浩特市熱燃集團重點打造的“一城一網”“一網多源”的智慧供熱管理服務平臺。
通過大屏可以看到,截至10月13日下午5時,有93座熱源、1567座熱力站、123公里長輸管網,891公里一次管網,74.57萬戶取暖用戶數據并入該服務平臺。
從供熱管網圖上,可清晰掌握全市供熱企業運營數據,加壓站運行狀況、供熱小區用戶數量及加壓站進出水溫度。
苗永青表示,目前該平臺已經具備對全市供熱數據的收集、分析、展示、調度功能,可實現對換熱站流量、溫度數據的實時回傳。同時,通過用戶室內測溫設備的安裝,重點對系統末端、頂樓、邊戶等特殊用戶室內溫度進行有效監控。
記者得知,目前,相關部門還在加緊實施供熱平臺與各熱源廠的有效銜接。
為了盡快實現智慧供熱管理,金橋熱電廠提前布局。在金橋熱電廠熱網調度中心,可以通過“公司智慧供熱駕駛艙”一目了然了解供熱情況的數據變化。金橋熱電廠熱網部副部長鄭偉告訴記者,為了改善供熱效果,提高系統的熱能利用率,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今年該廠對54座自營換熱站自動化控制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

供熱單位的智能化供熱服務平臺展示(央廣網記者 邵玉琴 攝)
鄭偉表示,升級后的供熱監控平臺通過生產調控智能化,不僅實現整個集中供熱系統的“無人值守、少人干擾”的自動運行,還可以通過用戶室內溫度、用戶投訴情況等用戶反饋信息,自動優化供熱運行參數,以最低的能源消耗來滿足用戶用熱需求。
近年來,供熱話題長熱不衰,而人們反映最多的就是暖氣不熱。據了解,導致暖氣不熱的原因很多,包括管網老化、壓力不夠、企業節約燃煤成本等。而今后,供熱管理部門和運營單位可通過“呼和浩特市智慧供熱管理服務平臺”,及時監控進出水溫度,為各種供熱問題的提前處置提供了重要依據。
熱網改造讓“溫暖工程”提檔升級
城市供熱牽動著千家萬戶,2024年年初,呼和浩特市將供暖工程列入民生“一號工程”。
讓城市釋放“熱度”,讓百姓獲得“溫情”。

呼和浩特市熱網改造工程(央廣網發 呼和浩特市住建局供圖)
呼和浩特市公用事業服務中心主任云俊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從今年五月份開始,啟動一次熱網新建和改造,計劃實施的209公里已全部完成。計劃對1333個小區二次網和280個換熱站實施改造,目前也已全部完成。
同時,市區實現供熱管網互聯互通,完成了東環網建設,將供熱環網由C型變成O型。金山熱電廠、京能熱電廠、呼和浩特熱電廠、金橋熱電廠與環網進行了互聯互通,形成了城區供熱“一網多源”供熱格局。
此外,呼和浩特市開展供熱企業“大整合”,形成全市“統一價格、統一監管、統一服務”的供熱管理體系;探索構建精準供熱、按需供熱的新型智慧供熱采暖新模式;開展“訪民送暖”行動,建立“點對點、雙管家”供熱服務制度和應急處突預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