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準備更換新的地下管道
8月中旬,隨著長安南路清涼寺路—能康醫院段中壓天然氣管道工程的瀝青路面合攏,地下一條嶄新的管道已悄然貫通。與此同時,陜西渭河電廠的余熱,也將在今冬通過新改擴建的16公里“隱形動脈”輸往城北。2025年,一場城市“血管革命”,正在重塑西安的地下管網系統,讓看不見的工程變成看得見的“安心”。
隱形基建
主動防御“治未病”
城市的地下系統被稱為“城市血管”,為城市運行提供基礎保障。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持續擴張,龐大的燃氣、供熱、供水等管網也在地下“生長”,部分燃氣和供水管網“服役”多年后,也需要跟上城市更新的腳步。
早在今年4月舉行的“‘深化六個改革’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就公開表示:“今年西安將持續推進燃氣供熱管道互聯互通、老舊管網更新改造、智慧化平臺建設等145個項目建設,全年更新改造老化燃氣管道542公里……”
長安南路是西安市中軸線主干道,這里的老舊管道更新是2025年工作任務之一,涉及雁塔區、航天基地、長安區三個區域。
西安市長安天然氣有限公司制定的“老舊管網更新改造提升實施方案”顯示,在2025-2027年內該公司將陸續完成總計13.205千米的問題主體管道更新改造工作。
西安市長安天然氣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長安南路交通壓力大、地下管線錯綜復雜,沿街用戶單位、商戶及住宅較多,面臨干擾大。施工中,長安天然氣有限公司采取夜間分段施工、同步修復路面的模式,克服白天不能出土、夏季持續高溫等不利因素,彈性調節作業時間。截至目前,長安南路(清涼寺路-能康醫院)更新改造已于8月12日竣工,長安南路(西部大道-鳳棲東路)更新改造剩余50米需人工開挖,正在加緊施工當中,預計9月中旬竣工。據了解,該項目全部完工后將會徹底改變城南片區的地下管網狀態。
城北區域,在全長1130米的鳳城八路次高壓改造項目中,秦華集團以非開挖作業實現“微創”鋪管。全新的管道在定向鉆的帶領下,穿過小巧的作業窗口與地下原有管道相接通,整個過程就像給地下管網做“無痕手術”。
“過去搶修大多是‘被動搶險’,現在改造是主動防御‘治未病’。”西安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6月底,全市完成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533公里,完成率98.33%,供熱管道15.71公里,完成率58.2%,超額完成上半年工作任務。

長安天然氣有限公司地下管網施工現場
余熱革命
循環經濟里的“民生賬”
渭河電廠內,一組組換熱器將在今冬正式將工業“廢熱”轉化為“民生溫度”。
據了解,陜西渭河電廠挖潛供熱項目是西安市熱力集團深入貫徹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總投資6.13億元,旨在充分挖掘電廠余熱資源,優化城市供熱結構,提升居民供熱質量,切實解決群眾冬季取暖問題,同時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企業負責人介紹,陜西渭河電廠挖潛供熱項目配套供熱管網工程,包含文景路、元鳳二路、元朔大道、御井路等總長16公里地下供熱管網的改、擴建工作。通過新建總規模1300MW的城北、朱宏路兩座隔壓站及配套管網,將發電余熱回收再利用,相當于每年從“廢氣”中回收約12.24萬噸標準煤的熱量。這不僅是能源賬,更是民生賬。
同時,為了確保在供暖季小區供暖達標,市熱力集團還提高了新建小區換熱站建設標準。白樺林悅小區的地下室內,新建的換熱站內干凈整潔,儀器設備已經安裝完成,經過驗收后,今年冬天就將正式啟用。
水網重構
水務一張網的“高效處方”
與供氣管道和供熱管道一樣重要的還有水網管道。近年來,西安持續進行水務一體化整合優化步伐,全力推進城市供水、排水、污水處理一體化重構優化,構建全市供排水一張網、一盤棋、一體化的“大水務”格局。
在慈恩西路輸配水管道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工地緊張施工,目前正在進行工作坑開挖、旋噴樁支護作業、管道頂管作業等工作。據了解,項目主干管全長2099米。北起小寨東路,與小寨東路現狀給水管道接通,南至雁南三路,與雁南三路現狀給水管道接通。項目建成后,將極大緩解我市南郊區域居民用水需求。
據了解,今年市水務局共組織實施供排水項目18個,新建和改造輸配水管道45公里、排水管道39公里。旨在構建安全穩定、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水務“一張網”。
在沁水路和安泰路十字,這里進行的是咸寧東路恒大綠洲積水點整治工程,項目負責人介紹,為緩解咸寧東路恒大綠洲段雨污水管道排水壓力,他們在這里新建地下雨污水管道,提升區域雨水管道收水能力。除了咸寧東路恒大綠洲積水點外,西安水務(集團)還將對東二環金花隧道積水點、豐慶公園北門積水點、友誼西路積水點、向陽北路下穿鐵路橋積水點等4處積水點進行整治,提升區域排水防澇能力。
為保障為民實事項目建設的順利進展,市水務局專門成立了工作專班,統籌推進地下管網及設施安全能力提升項目建設,協調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截至目前,完成輸配水管道40.5公里、排水管道21.8公里,完成年度任務的90%和56%,全面實現“雙過半”任務目標。
韌性密碼
自我修復的“多重進化”
今年5月末,北院門風情街餐飲店通燃氣了。這條老街是西安文旅版圖上的“金字招牌”,但多年來因狹窄街巷、錯綜復雜的地下管線,嚴苛的文物保護要求,讓管道天然氣入戶成為難題。過去,這里的商戶大多只能使用液化石油氣、甲醇等替代能源,不僅成本較高,還存在安全隱患。
記者了解到,為讓這里通上安全的天然氣,管網建設和改造中避開地下管線和文物敏感區域,創新采用了“盤管引入”技術——沿著建筑外墻或屋頂鋪設管道,為老街量身定制方案。同時充分尊重商戶意愿,提前預留商業天然氣管道接入口,既降低后續接入成本,又為商戶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一位餐飲店老板算過一筆賬:“以前用甲醇,每月成本近5萬元,現在接上天然氣,預計能省40%的費用,關鍵還用得安心。”
同樣是文旅熱點區域,西安市護城河及環城公園改造火車站段,也在進行管網提升改造。
工程主要在原有開挖范圍內進行,改造長度800多米。工程負責人介紹,改造完成后,河道內將采取水生植物種植措施,進行水體凈化修復,以保持水體的長期清澈。截至目前,項目暗涵河道清淤工程、底板、側墻及頂板混凝土澆筑工程、大小循環管道鋪設及鎮墩澆筑工程全部完成,暗涵河道拆除工程完成70%,分水閥井、補水井及檢查井工程完成95%,上層河道擋水耳墻完成85%,上層河道頂拱植筋和鋼筋制安完成80%,廣場鋪裝破除完成25%……改造結束后不僅能進一步完善護城河水系連通體系,保障城區的防洪安全,還能顯著提升西安的城市門戶形象,豐富城市景觀。
從生活到景觀,從供熱供氣到供水排水,這些深埋地下的“城市血管”,正默默編織著千萬市民的安全網——當“城市病”在地下被治愈,市民的幸福感將會在地上生長。這場“血管革命”背后,是隱形基建正在地下為西安城市發展進一步“強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