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隨著氣溫回升轉暖,又到了2008年度采暖期的尾聲,可是,關于分戶供熱、計量收費的呼聲卻在呼和浩特不絕于耳,熱度不減。國家“熱改”計劃主張:誰交錢,誰用熱;用多少熱,交多少錢,這也是城鎮居民一直期待的取暖收費方式。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國家2007年出臺的熱改辦法在首府受冷遇,執行的困難到底在哪里?
1月23日,本報刊發了通訊《分戶供熱咋這么難?》后,不少讀者打來電話詢問分戶供熱的相關情況,并熱切希望能夠早日實現分戶供熱。眼下,又一個采暖期行將結束,但供暖矛盾并沒有因此而淡化,問題依然突出……
居民意見大:服務不滿意暖氣變怨氣
“暖氣沒供好,收費時就來找我們!”家住玉泉區石西路南巷南小區的張女士頗有怨氣。去年她家的暖氣該暖的時候不暖,老人和小孩被凍得鉆進被窩;艷陽高照的時候,暖氣卻“火力十足”,“暖”得家人嘴唇開裂,只好把窗戶打開“乘涼”。“服務這么差,叫我們怎么心甘情愿交錢?”
“為什么不能按月收費?”在采訪中,市民馬曉光提出質疑:“比如說,11月份天還不太冷,我家就不需要暖氣,本來可以少交一個月暖氣費的,但供熱企業統一供熱,統一收費,有‘強買強賣’的嫌疑。”“暖氣啥時候也能像水、電、氣一樣分戶表計量,讓我們用戶明明白白的花錢?”
在目前供暖方式下,最讓人想不通的就是,房子一天不住,可采暖費卻一分不能少地交。呼市市民郝先生就是這樣的情況,他已經交了近3年的冤枉錢:“2006年,我在金橋公務員小區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一直住到現在。同年,單位又在稅務小區給我分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從2006年的2.45元漲到2.95元,又漲到2008年的3.85元,兩年間供暖價就漲了將近60%,現在這兩套房子每年的采暖費就得交6000多元,真不知還得交到什么時候……”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去年10月15日供暖期開始至今,當地城建熱線共接到有關供熱問題并派單的投訴2064條,解決答復1929條,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未供暖、供暖溫度不達標、停暖等方面。
企業也喊難:欠費多,成本漲價難承受
在現今供熱體制下,用戶對供熱企業的服務不滿意,而供熱企業也是一肚子“苦水”。“收費難啊,好些單位和個人惡意欠費。這活兒實在難干!”采訪中,供熱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呼和浩特市,供暖企業收費率能達到80%的不多,有些地方甚至連50%也達不到,形成“費難繳,熱難供,管子爛,管理難”的惡性循環。呼市城發供熱公司是呼市地區承擔供熱面積最大、擁有熱用戶最多的供熱企業,公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對供熱企業來說,煤、電分別占供熱總成本的60%和13%。初步估算,企業每供1平方米就虧損1.5元左右,龐大的負擔讓企業舉步維艱。
對于市民渴盼已久的“分戶計量”,因為技術、資金等問題及多方面原因,業內企業卻有點作難。他們這樣解釋:如果少數人停暖,會減少供暖費收入、增加供熱成本;如果大多數人暫停供暖,企業就無法生存。要在集中供暖的小區內實施大規模地“自主報停”,可能遇到的技術阻力的確不小。由于熱能是一種傳導性很強的特殊能量,因此要在集中供暖系統下維持某種溫度,就必須保證有一定數量的暖氣“相互加溫”。“集中供暖系統需要與供暖設備、面積相匹配,雖然單個住戶報停供暖對整體效果的影響不大,可如果一棟建筑有1/5的住戶暖氣停掉,怕是全樓就要涼了。”這樣一來,很可能你的供暖費省下來了,但供暖方為了維持其他住戶的取暖溫度,反而要提高耗能。
呼和浩特富泰熱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觀法也告訴記者:“為了提高供熱質量,我們每年拿出1000萬左右的資金進行二次管網改造,維修管道等工作。目前資金短缺是制約熱計量改革發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建議政府部門能夠給企業建立良好的融資環境和平臺,盡可能的從政策上給予支持。”
據了解,呼和浩特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已成立呼和浩特市新建建筑供熱計量改造工程監督管理領導小組。呼和浩特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工程科副科長王鵬程介紹說,供熱計量改革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安裝熱計量表,另一部分就是實施熱計量收費。目前呼市正處于熱計量改造的前期基礎工作階段。“目前已經安裝的熱計量表突破100萬平方米。其中去年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有近32萬平方米。今年有很多小區也希望能夠改造,現在報名的小區已經超過100萬平方米,目前正在上報自治區建設廳審批。”
消費者期盼:讓分戶供暖離我們越來越近
“早在3年前其他媒體采訪關于供熱問題時,我就提出過分戶供熱的建議,但是到現在也沒有實現。雖然來得晚了,但總比不來好。”自治區社科院社會研究所所長陳紅艷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我們北方地區,供暖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會直接影響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陳紅艷所長認為,一些居民由于各種原因報停采暖,的確可能給供暖企業帶來一定影響,但既然供暖公司已經成為自主盈利、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就應當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意愿,不能再以“壟斷型國企”的方式思考問題。當然,要讓分戶供暖早一天到來,長期存在于我國能源領域的壟斷體制就必須打破,否則最終受損的還是相對弱勢的業主一方的利益。”
自治區建設廳城市建設處趙軍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全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以及節能改造任務為600萬平方米。2009年,自治區將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進行改造試點,計劃完成340萬平方米,2010年計劃完成200萬平方米。 (文/蔡冬梅 曉麗)
分戶供暖難在哪兒?
分戶供暖的好處,已經說得不少了,節約啦,省錢啦,科學啦,符合供熱商品化啦……老百姓對分戶供暖也是眾望所歸。但現實卻是分戶供暖一直難以推廣,到底難在哪兒?
說穿了,其實就是一個態度和利益問題。比起用戶、政府和輿論的熱情高漲,供暖企業態度上雖然非常誠懇,行動上卻似乎要遲緩得多。應該承認,這種改革的確有很多具體困難,包括改造管道造價太高、熱源廠建設滯后、供熱二次管網老化嚴重;包括民眾分擔過重;包括基本的固定費用按多大比例核收等管理問題;包括新建小區入住率過低導致的熱量傳輸損耗問題;也包括供熱的基本費難以確定,等等……講困難,全國各地都有,但北京等地的試點經驗表明,只要操作得當,按量計費后,可節約20%至30%的能源,費用也可降至原來的70%左右—————可見,“甜頭”就像海綿,只要去擠,還是有的。
分戶計量供暖是大勢所趨,熱企必須拿出改革者的勇氣,與政府一同克服短期障礙,在戰略上尋求“一攬子”的解決方案,以更為科學和利民的實施管理辦法來一一應對。今年是熱計量改革開局之年,也是落實之年。匯合全社會對于改革的信心,相信熱企會有力地推進這項工作,讓分戶供暖離老百姓越來越近。(文/蔡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