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共同啟動的中國終端能源效率項目(EUEEP)旨在幫助中國在主要耗能部門(工業和建筑)克服能源效率提高的障礙,促進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的提高,支持中國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基于市場的提高能效的機制,培育綜合有效的節能政策法規體系,加強中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推動節能的能力,進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全球環境。
該項目分工業包、建筑包和跨行業包,為期12年,分4期執行,第1期為3年。項目1期獲得全球環境基金贈款1700萬美元和中國政府及企業的配套資金6300萬美元支持,通過各種途徑將實現累計節能1900萬噸標煤,累計減少4200萬噸以上的CO2。項目自2006年6月6日正式啟動以來,各項工作進展有序,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該項目在建筑包部分開展了以下五個領域的活動:
開展民用建筑能耗統計試點掌握建筑能耗總體狀況
為全面掌握我國建筑能耗的實際狀況,加強能源領域的宏觀管理和科學決策,推動建筑節能工作,項目第一期在北京、上海、重慶、深圳四個試點城市開展了能耗統計試點工作。研究建立了數據統計模型,制訂了較為完善的《試點城市民用建筑能耗統計報表制度》,設計完成了能耗統計軟件并投入使用。目前試點城市已全面完成了2007年度能耗統計數據的報送和審核,2008年度建筑能源消耗數據也已基本報送完成,審核工作正在開展。2009年1月召開了能耗統計研討會,完善了統計數據分析方法。通過統計和數據分析,掌握了試點城市的建筑能耗總體狀況,摸清了試點城市建筑能耗的構成及其比例,初步確定了各類建筑能耗基準線值,測算了節能潛力。
完善了建筑能效標準體系及法規體系
《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部分)》和《采暖居住建筑節能檢驗標準》的修訂。北方采暖地區自2006年開始實施居住建筑節能50%%的標準即《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部分)》至今的10多年里,建筑節能的形勢及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部分省市如遼寧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已經開始執行更高節能率即居住建筑節能65%的新標準。為適應采暖地區建筑節能設計的需要,項目總結了嚴寒地區和寒冷地區實施原有標準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了中國采暖地區居住建筑能耗情況調查,同時吸收和借鑒了國外同氣候條件下節能設計標準的優點,對現行的《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部分)》進行了修訂,并將其更名為《嚴寒、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新標準將從體現供熱體制改革的角度,提供技術支撐如雙管路供熱和計量,分戶計量。項目還對《采暖居住建筑節能檢驗標準JGJ132-2001》進行了修訂,形成了《嚴寒、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報批稿)》和《采暖居住建筑節能檢驗標準(修訂稿)》。《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標準》的編制。目前我國既有公共建筑面積約48億平方米,為城鎮建筑面積的27%,占城鄉房屋建筑面積的11%,但據測算分析,公共建筑能耗約占建筑總能耗的20%。相對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筑具有能耗高的特點,其單位耗電量可達居住建筑的7.5-15倍,可見,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潛力巨大。為此項目在開展公共建筑能耗調查的基礎上組織專家編制完成了《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標準》。該標準是建設領域進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工作的重要技術標準,也是國內第一部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規程,對規范該行業市場,推動建筑節能改造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促進建筑節能標準貫徹實施的行政法規體系研究。在中外建筑節能行政法規收集整理、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建筑節能管理規定完善建議》、《中國建筑節能技術法規(草案)建議》和《試點城市建筑節能發展建議》。
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研究。項目收集、整理、歸納了西方18個國家或地區的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現狀及趨勢,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的具體情況,提出了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框架與要點和針對激勵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北方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與建筑結合等的政策建議。對于我國建筑節能激勵政策的形成與逐步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促進建筑節能標準的實施激勵綠色與低能耗建筑的發展
項目在試點城市通過地方政策法規與標準的制定和完善,結合住宅評級與標識制度建設、激勵政策試點研究、審查備案制度試點等掃除提高建筑能效的障礙;開展低能耗、綠色建筑示范工程和基于示范建筑綜合測試分析的技術集成研究;對試點城市建筑節能標準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先后編制了《深圳市建筑節能規劃》、《重慶市建筑節能條例》、《深圳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實施細則》、《深圳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實施細則》、《深圳市建筑節能竣工驗收技術導則》、《上海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實施辦法(試行)》、《上海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實施細則(試行)》、《上海市綠色建筑評價專家組管理準則(試行)》等政策法規與標準。
共建成太陽能示范農宅245845㎡、低能耗辦公建筑2000㎡、節能住宅改造20000㎡等示范工程。依托示范項目編制了《深圳市低能耗與綠色建筑節能、節水、節材與室內空氣質量控制集成報告》、《重慶市建筑節能激勵機制與管理調控模式建議書》等技術成果。
試點城市還深入分析研究成果,結合國家及地方建筑節能法規與標準,針對不同建筑節能從業人員編制培訓教材、制定詳細的培訓傳播方案并分別開展培訓,項目實施以來累計共培訓試點城市人員10000余人次。通過一系列培訓活動宣傳貫徹了政策法規,講解了技術標準、分享了工程經驗,查找了突出問題,增強了建筑節能工作的后勁。
通過對北京市通州區皇木廠村進行試點改造和測試,總結了一定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經驗,結合國外既有建筑節能技術考察,完成了《北京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評估導則》;考察借鑒“莫斯科能源護照”制度,探索研究了適合中國的審查備案體系等。
提高建筑節能意識的宣傳和培訓
在試點城市外的其它城市如廣州、廈門、武漢、哈爾濱等開展了建筑節能標準的培訓活動,累計培訓人員5000余人次;為提高社會公眾的節能意識,制作建筑節能專題片3個,分別在中央電視臺和地方衛視播出;同時通過發放《建筑包成果匯編》及媒體宣傳等方式不斷報道項目取得最新成果。
開展節能建材及其應用技術的調研和推廣
在全國開展了節能建材的調研,收集了我國現有節能建材的應用現狀;通過對國內外節能建材標準規范的比較研究,完成了《不同氣候地區建筑節能與節能建材的發展》、《新型節能墻體材料產業的發展現狀》、《新型節能門窗的發展及其應用》、《屋面保溫節能材料的應用與發展》等研究報告。
2009年是項目一期收尾的一年,在監督和管理好已開展的項目活動的同時,將著力總結和擴散項目成果,最大程度上發揮項目成果的作用。同時,繼續配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的中心工作,適時開展以下項目活動:繼續開展建筑能耗統計工作,根據已掌握的試點城市建筑能耗狀況及節能潛力,有針對性地研究降低建筑能耗措施,同時,進一步完善城市建設與建筑業節能減排統計指標體系;召開促進建筑節能標準貫徹實施的行政法規體系研討會,廣泛討論項目提出的政策建議的可行性,使之能夠滿足當前建筑節能管理工作的需求;編寫適合不同氣候條件的節能建材及應用技術目錄,并召開節能建材及應用技術推廣會;繼續深入開展中外建設領域節能減排重點技術比較研究;研究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融資機制;研究夏熱地區建筑節能技術策略;探討研究用于災區重建鄉村節能住宅;建立建設部建筑節能技術展示與培訓基地;總結建筑包取得的各項成果,分類印刷并制作媒體資料,多途徑擴散項目產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