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60年前的天津,無論是深宅大院還是小門小戶,只要離開了爐子,生活就沒法正常進行。60年后的天津,隨著時代的發展,做飯用上了煤氣,取暖有了暖氣,爐子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回顧過去,我們不難發現,在新中國成立的這60年里,供熱方式的步步升級,給我們留下了太多難忘的記憶。
現代化的供熱站
一個職業的回憶
送煤工 每天背5噸煤走街串巷
天津網訊 今年56歲的馬利選,家住河北區鹽坨橋附近,一年前剛剛從干了近40年的煤建崗位上退休。煤建行業已經被很多人逐漸淡忘,但對于馬利選而言,這卻是一個與他終生息息相關的行業,給他留下了太多難忘的記憶。
每天至少送10車煤
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馬利選就已經調到了管理崗位,但1969年,剛剛16歲的馬利選,畢業后被直接分到了河北區民族路煤店。他的工作就是:送煤球。
“年輕時,我每天至少要送10車煤,加起來總重能超過5噸。背著這么多煤,多高的樓我都爬過,多窄的巷子我都穿過。要不怎么說我們這活又臟又累,沒人愿意干呢!”回憶過去,馬先生感慨頗多:“不過還好,我們沒趕上搖人工煤球,據老師傅說,那活更苦。”
原來,在“機器煤球”出現前,居民家里燒的煤球都是“人工煤球”,即將煤加入黏土,像和面那樣和好,然后切成小塊,再用篩子像搖元宵那樣搖成圓形。這種煤球雖然在燒時與機器煤球沒太大區別,但在制作過程中卻要花費大把人力,屬于純“手工制作”。由于當時人們除了冬季取暖要用煤,其他季節生火做飯也離不開煤,因此產煤工作是一年四季都要進行的,如果到了冬天再生產煤,根本無法滿足需求。這就有了當時一句流行語:“冬煤夏儲,擴大社會儲存”。
興盛時煤球供不應求
如今的煤建行業已經萎縮,這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但在當初,這個行業也曾興盛過很多年。在上世
紀五六十年代,為了滿足人們的用煤需求,國家提出的要求則是“500米一個煤店”,小煤廠要負責周邊1700人至1800人的用煤,大煤廠則要負責周圍五六千人的用煤。“當時僅河北區一個區,就有煤廠5座、煤店60多個,每個煤店的冬季月銷售量都能達到1000噸。”馬先生認為,這一數字足以證明煤建行業當年的輝煌:“當時的煤球已經是機器煤球了,生產過程中只需將煤放入模子一壓即可,生產速度比以前做人工煤球快了幾倍,但如果夏天不連續生產,還是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
蜂窩煤逐漸取代煤球
馬先生說,當時他們煤店的同事,是根據居民區按片劃分工作的,每人管片內居民大約500戶。“為了不漏掉一戶居民,我每月必須按既定線路,挨家挨戶走一遍。時間長了,各家的人員結構、情況都熟了,比管片警察都熟悉。”說到自己以往的熟人熟事,馬先生臉上露出了笑容。
時間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雖然大多數家庭還是靠爐子做飯、取暖,但爐子里的煤卻有了變化。據馬先生回憶,早年間煤球與蜂窩煤是9:1的比例,到了此時,憑借干凈、省事、省劈柴等優點,蜂窩煤在這個時代的使用量已占據了居民用煤總量的2/3,進入了煤業市場新的發展階段。
一段生活的故事
有了暖氣 小屋格外溫馨
河西區賓水里小區的居委會主任曹瑞先,對
于暖氣的出現有著深刻的印象。對于她來說,暖氣,不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影響一個家庭的生活氛圍。
『蜂窩煤時代』
冬天取暖差點煤氣中毒
1986年,18歲的曹瑞先和父親、弟弟從秦皇島移居到天津,此時的天津幾乎告別了煤球爐子的時代,蜂窩煤成了每家每戶的必備物品。在曹瑞先的記憶里,這段買蜂窩煤、燒蜂窩煤的生活令她至今難忘。“以前的冬天,買煤是家家戶戶的頭等大事。請假的請假、借車的借車,全家人還要特意留出一天時間,‘全體出動’去煤廠買煤。”在曹瑞先的印象中,每年冬天剛到,爸爸就要帶著她和弟弟騎著從單位借來的三輪車到煤廠買煤。
曹女士說,買煤是件麻煩事,存煤更容不得半點疏忽,街坊鄰居為了“占地存煤”沒少發生過口角。冬天剛到,狹窄的樓道就已被蜂窩煤占得嚴嚴實實,有些人家迫不得已,只能把煤存放在本就不寬敞的屋里,桌子底下、墻角邊上都成了“存煤處”。“以前家里總是臟乎乎的,煤灰到處都是。”回想過去,曹女士無奈地說。
不僅如此,煤氣中毒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有一次,為了讓屋里暖和些,爸爸將煙囪的出氣口用報紙堵上一半。臨睡前,我們都感到腦袋暈暈的,這時才突然意識到煤氣中毒了。爸爸馬上取下報紙,將門窗打開,再給我和弟弟一人喝了一碗腌酸菜的湯,才沒出大事。”
『暖氣時代』
同事都羨慕我的暖氣房
“那時候,每當雨雪天氣,人們的第一反應就
是存在家里的煤會不會濕,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格外注意。”曹女士回憶,那時的人們走在路上,眼睛總離不開地面,習慣性地把樹枝、小木棍撿起來,存著當劈柴用。而點劈柴時,報紙是最好的引子,所以每家每戶把廢報紙當寶。工薪階層們下班總是急急火火地往家奔,生好爐子才能做飯。
曹女士與蜂窩煤“相伴”的日子直到婚后才告一段落。當年她的婚房雖然只是一間面積不大的小屋,但是因為有了暖氣,變得格外溫馨。用她的話說就是:“住起來感覺‘倍兒美’。”她說,那時她的暖氣房得到了同事們的一致羨慕,孝順的她時常把母親接來小住,讓母親也享受一下“暖融融”的家庭氛圍。
隨著時間的推移,住暖氣房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可一直都有幸走在津城集中供熱“前沿”的賓水里小區,時下正值分戶計量改造,這回曹女士又能和她的鄰居們較早享受供熱新型計費方式了。
一個時代的飛躍
越來越多的人 享受集中供熱
為了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市委、市政府連續
多年將沒有暖氣的老住宅實施補建供熱列入改善民計民生的二十項民心工程。截止到2008年,全市累計為2405萬平方米老住宅補建了供熱設施,基本完成了老住宅補建供熱任務,使近50萬戶居民享受到了集中供熱。
小鍋爐并網推進藍天工程
近年來,本市全面完成了小鍋爐并網任務,推進藍天工程、生態城市建設。目前,全市集中供熱的各項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這得益于我市多年來狠抓供熱燃煤小鍋爐拆除并網。為了重點解決小鍋爐供熱質量差、能耗大、污染嚴重的問題,本市供熱規劃將供熱小鍋爐的拆除并網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特別是2008年8月市政府第13次常務會議確定了兩年內完成外環線以內10噸以下供熱燃煤小鍋爐拆除并網任務。目前,全市已完成10座,50座小鍋爐并網工程已經開工,按照計劃安排今年可基本完成小鍋爐并網任務。
熱計量試驗全國首獲成功
我市大力開展供熱計量、新能源利用和供熱科技研究等工作,推進節能減排向縱深發展。多年來,我市供熱系統積極推廣使用新工藝、新設備,目前,絕大多數熱源、外管網、熱交換站都投入了自動控制裝置,供熱科技含量明顯提高。
去年,全市熱計量試點面積擴大到1000萬平方米,其中800萬平方米實行熱計量收費,我市在熱計量試驗中取得的成功,在全國絕無僅有。與此同時,我市還研發了“中水用于供熱”“固硫除塵節煤成套技術和設備”“污水源供熱”等一批科研成果,利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供熱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集中供熱發展史
天津市住宅集中供熱于80年代開始起步,到1987年底,全市住宅供熱面積累計達到301.98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為7.41%。
進入90年代以后,住宅集中供熱平均以每年新增300萬平方米的速度有計劃地發展,到1999年底,全市住宅累計面積為3026萬平方米,集中供熱率達到43.2%。
從2000年開始,市委、市政府連續多年把為沒有暖氣的老住宅補建供熱設施列入20件為民辦實事的內容之一,截止到2008年,全市共鋪設供熱管網11072公里,其中熱水管網10542公里、蒸氣管網530公里,累計為2405萬平方米老住宅補建了供熱設施,結束了老住宅無暖氣的歷史。全市居民住宅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38億平方米,集中供熱率為92.5%,分別是1980年的26.7倍和8.31倍,一舉跨入了全國領先行列。
最大供熱管網工程進展迅速
新聞摘錄:1998年10月4日,
《天津日報》報道了“市內最大供熱管網工程進展迅速”的新聞。據了解,楊柳青發電廠供熱管網工程是本市歷史上最大的集中供熱項目,總供熱面積1260萬平方米。
背景資料:暖氣逐漸進入千家萬戶,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也預示著供暖工作的水平在逐步提高。
8大片集中供熱施工進入尾聲
新聞摘錄:2000年10月13日,《天津日報》報道了“8大片集中供熱施工進入尾聲”的文章。據介紹,市委、市政府確定的3年熱化重點工程進展喜人,其中8大片集中供熱工程的施工已進入尾聲。
背景資料:8大片集中供熱工程總投資為10.24億元,規劃建筑面積66427平方米,總供熱能力735萬平方米,可滿足11萬戶居民采暖的需求。(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