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的供暖季,山東威海將在7個小區進行熱計量收費試點。用戶可根據自家需要選擇開、關供熱閥門,供熱公司會根據熱量表的數據收費。供熱前,用戶仍需按面積一次性預交供暖費。供暖季后,供熱公司按計量收費標準,對居民用戶預交的暖氣費實行多退少不補。
“用多少熱,交多少錢”是許多早出晚歸市民的呼聲,熱計量收費后,這一矛盾將得到有效解決。自去年開始,威海正式開展了熱計量收費改革試點,對按熱量計量收費的集中供熱用戶實行基本熱價和計量熱價相結合的兩部制熱價,計算公式為:供熱費=基本供熱費+計量供熱費=基本熱價×收費面積+計費熱價×用熱量。其中,采暖基本熱價按面積計費價格的40%計算,即25元×40%=10元(威海供熱收費標準為每平方米25元);計量熱價為每吉焦30.6元。居民用戶收費面積為使用面積,非居民用戶收費面積為建筑面積。
今年,威海將在文化名居小區、鳳凰城一期、華能小區、政府生活區的A樓和B樓、金谷大廈、濱海明珠小區、中信家屬區的B樓和C樓等7個居民小區進行熱計量收費試點,住戶加裝熱量表、室內溫控裝置所需費用全部由財政和供熱企業承擔。供熱前,用戶按面積計費額一次性預交供暖費;供暖結束后,按用熱計量計費低于按面積計費的,差額由供熱公司退還給用戶,高于按面積計費額的不需補交。非居民熱用戶按兩部制熱價據實計算,實行多退少補,但補交部分不超過預交供熱費的10%。
據威海市燃氣熱力管理處熱力科的陶澤民科長介紹,供熱計量收費對于大部分用戶是省錢的,但由于房屋結構和保溫性能的差異,供熱計量收費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用戶,保溫性差的老建筑用戶、頂樓用戶、上下樓停暖的用戶在通暖時,熱量會大量流失,計量收費往往出現比按面積計費還要高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