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面是自供暖企業訴苦虧本經營,一面又是居民對自供暖質量的抱怨和質疑,今冬供暖已開始將近一個月,但市區自供暖小區的供暖問題依然層出不窮,管網設備老化供暖效果太差,想并入集中供暖卻又面臨熱源不足等難題,小區自供暖究竟出路何在?日前,本報記者深入市區一些供暖“問題小區”及有關部門一探究竟。
■事例
鳳臺小區:家里暖不暖,太陽說了算

鳳臺小區不少居民都靠這種小鍋爐取暖。
12月4日,鳳臺小區77號樓502室,房主馬先生一邊將一個煤球放進門外自家的小鍋爐里,一邊向記者抱怨:“從我住進這里,年年都是自己燒暖氣。”在馬先生身后,煤球從地面一直堆到了天花板上,一股刺鼻的煤煙味彌漫在樓道中。馬先生無奈地說,家家都是燒煤球取暖,煤煙味隨熱氣上涌,5樓就成了重災區。
記者進入馬先生家將手放在暖氣片上,發現暖氣片溫度幾乎感覺不到,“小鍋爐效果這樣差,家里能暖和嗎?”馬先生指著窗外,無奈地說:“這不還有太陽嗎?”
據馬先生回憶,像這樣“家里暖不暖,太陽說了算”的日子,他已經過了10多年了。據他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他家就搬進了鳳臺小區77號樓,但不知什么原因,房子一直沒有供上暖氣,居民們只能各自安裝這樣的小鍋爐,用來取暖。
自己燒鍋爐取暖效果不好,那么鳳臺小區由小區供暖的居民家中暖氣質量如何呢?記者隨手敲開了一家住戶的門,剛進門就感覺室溫明顯偏低,客廳的溫度計顯示只有14℃。這家住戶告訴記者,家里除了暖氣,還備著電暖器,否則就得挨凍。隨后記者又走訪了幾戶居民,發現他們家中的暖氣質量都不太好。
在小區的鍋爐房,記者看到不少工作人員正在里面忙碌著,一打聽才知道是一臺設備出現故障。一名負責人在了解記者的來意后介紹說:“鳳臺小區已經有20多年歷史了,現在鍋爐房共有5臺鍋爐,全部是超期服役的‘老家伙’,平時故障十分多。”他告訴記者,鳳臺小區自供暖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供暖設備老化嚴重。“不少管道老化嚴重,連維修人員都不敢動。”這名負責人說。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鳳臺小區供暖情況十分混亂,大部分居民由小區自供暖,剩下的居民既有像馬先生這樣燒小鍋爐取暖的,也有部分樓自設鍋爐房,集體供暖,還有個別樓房是由市熱力公司供暖。
小區鍋爐房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幾年他們就想將小區并入市熱力公司集中供暖系統,但市熱力公司熱源不足,不能接受他們的并網申請,他們也沒什么辦法。
鳳苑小區:并入集中供暖,居民喜洋洋

鳳苑小區的管網并入集中供暖后,居民對供暖效果十分認可。
與鳳臺小區一樣,鳳苑小區也是有20多年歷史的小區之一,供暖問題也曾讓該小區居民和物業關系十分緊張,甚至一度出現居民拒交供暖費的現象。2007年,鳳苑小區整體并入市熱力公司的供暖系統,小區供暖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居民不再為暖氣不熱而發愁。
12月5日,記者來到鳳苑小區發現,這里的居民對供暖效果十分認可。3號樓住戶田先生指著家中的溫度計笑呵呵地對記者說:“看,23℃”。這跟以前相比,暖和多了。同樣住在3號樓的王女士正在家中和小孫女看電視,談起暖氣,她笑成了一朵花。王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小區一直是物業燒暖氣,效果特別差,2007年改成集中供熱后,暖氣效果好多了。
鳳苑小區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由澤州縣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熱力并網改造前,該小區供暖設施嚴重老化,供暖鍋爐年久失修,供熱管道多處殘損,盡管每年修修補補,但供暖效果一直處于“窒息狀態”,說熱不熱,說冷不冷,半死不活,“帶病”喘息。為了改善小區供暖質量,澤州縣政府決定將該小區并入市熱力公司集中供暖,并將此事列為澤州縣2007年民心工程之一。為此,澤州縣政府撥了部分款項,居民按照有關規定繳納二次網費和室內管網改裝費,兩項合計894萬。2007年11月,鳳苑小區熱力并網工程完工,為了讓居民放心繳費,鳳苑小區實行“先取暖后繳費”的政策,讓居民先感受供暖質量再收費。
“以前是屋涼心也涼,現在是屋暖心更暖。”小區居民這樣說。
■分析
從爭搶客戶到主動要求并網
自供暖小區錯過最佳入網時機
據記者了解,在市區像鳳臺小區這種屬于自供暖的小區至少有十多家,其中還包括鳳鳴、鳳慶這樣的大型居民小區。
采訪中,不少小區的物業都坦陳:煤價上漲,供熱成本增加,物業年年虧損,供熱設備又年年老化。暖氣燒不熱,居民就不愿交費,居民不交費,物業虧損更大,就更無力更換供熱設備———區域供暖就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面對困局,這些小區的管理者都希望小區也能早日并入市熱力公司的集中供暖系統。一些小區的管理者甚至表示,他們曾和市熱力公司進行協商,但因熱源問題無法解決最終無果。
“自供暖已經成為這些小區的包袱。”市熱力公司集管辦負責人說。據他回憶,2000年他擔任市熱力公司集管辦主任時,我市集中供暖呈現小馬拉大車的局面,熱負荷十分充足,為發展用戶,他曾動員不少自供暖小區并入集中供暖系統,但沒有一家愿意,甚至還發生過自供暖與集中供暖爭搶客戶的事情。
這名負責人分析,從爭搶客戶到主動要求并入集中供暖系統,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煤價的一路走高。2004年前煤價最高也就是幾十元錢一噸,自供暖小區覺得有利可圖,所以不愿放棄。但是這一切都在2004年發生了變化,當年煤炭接近100元/噸,并一路飆升,小區自供暖開始虧損,不少小區開始考慮并入集中供暖系統。然而,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市區集中供熱負荷已接近飽和,只能接受一些較小的自供暖小區入網申請,無力接受大型居民小區的并網要求。“像鳳苑、昆玉、太行太岳、金輦等小區都是在2004年后改接集中供暖的。對于尚未并入集中供暖的小區來說,他們錯過了最佳的入網時機。”這名負責人說。
■難題
熱源不足、改造成本高,并網仍需面對兩大難題
“自供暖小區并入集中供暖成為我們的客戶,可以有效改善這些小區的供暖質量,作為集中供暖主體,我們是歡迎的,但要想具體落實,這些小區仍然需要面對市區集中供暖熱源不足和管網改造成本高這兩大難題。”市熱力公司一名負責人說。
據他介紹,目前我市城市供熱面積需求達到1000多萬平方米,已供熱小區和住宅主要采用三種供熱方式:熱電聯供、區域集中供熱、小區自行供熱。其中市熱力公司供熱能力760萬平方米,實際供熱面積也是760萬平方米,現有城市集中供熱熱源已全部滿負荷運行,暫時無力接受自供暖小區的入網要求,
“那么,這些自供暖小區只能像現在這樣‘帶病’喘息嗎?”記者問。“那倒也不會,今年國投大熱電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該工程建成投產后,每年可解決市區1084萬平方米建筑的供熱需求,將極大緩解市區供熱壓力,屆時相應的供暖配套管網、換熱站等設施建成后,市熱力公司集中供暖系統將有充足的熱負荷來接受自供暖小區的入網申請。”這名負責人說。
“與熱源不足問題相比,管網改造成本高才是自供暖小區并入集中供暖系統最大的攔路虎。”該負責人說。目前我市的自供暖小區大多建成歷史較久,像鳳臺、鳳鳴已經有20多年歷史,其供暖管網年久失修,如果不改造管網,即使并入集中供暖系統,居民家中供暖效果也差強人意。而熱力管網鋪設成本較高,對于居民來說將是一大筆投入,居民肯定會有不同意見。
看來,自供暖小區并入集中供暖系統,將是一道考驗小區管理者的難題。
(文/記者 郜晉龍 圖/記者 焦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