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暖和多了,今年過年在家不用穿外套了!”今年冬天,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安居小區的一位住戶告訴記者。青龍縣城里的不少居民還發現,過去遍布整個縣城的126座小鍋爐都被拆除了,大煙囪們再也不冒煙了,縣城里的空氣干凈了許多。
這些變化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河北省青龍縣縣城首次實現了集中供熱。
“大城市集中供熱,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小縣城里實行集中供熱,我還真沒有聽說過。這次去青龍,讓我們參觀的一個項目,就是青龍瑪滿族自治縣的集中供熱。”一位去青龍出差的網友感慨地在日志中寫道。
記者在青龍縣實地采訪時了解到,事關集中供熱的種種惠民政策的實現,離不開青龍縣政協委員們的不懈建言。
將“統一供暖”寫進提案
“原來,全縣基本上是一個小區配備一套供暖設備,甚至是一棟住宅樓就單獨取暖,整個縣城鍋爐遍地,煙囪林立!就連代表全縣形象的街心娛樂廣場也被十來個鍋爐所包圍。”據青龍縣副縣長彭樹香介紹,過去一到采暖期,滾滾黑煙嚴重影響了縣城的空氣質量。由于管道安裝不盡合理等因素,居民的室溫也經常達不到標準。
冷暖牽動委員心。青龍縣不少政協委員不僅感同身受,而且積極為供暖問題建言獻策。
在2007年召開的青龍縣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楊瑞、趙榮、黃文斌、張紅梅、董方、韓文寶六名委員提出了《關于解決安居小區管理及鍋爐問題的建議》。建議中寫道:“安居小區是縣政府重點安居工程……由于種種原因,鍋爐及管道連續損壞,造成小區既不能按時供暖,其間又曾多次斷暖,使居民飽受寒冬無情的痛苦。特別是老人和孩子,每次都要被凍成感冒,真是苦不堪言。”其實,有這種煩惱的遠遠不止安居小區。但當時不少人的期望還僅僅限于“由縣政府及城建局出資更新鍋爐及管道”。
也有少數人明確地提出了“統一供暖”。劉金山委員也在《加強小區物業管理,確保居民安居樂業》這一提案中寫道,“建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盡快實現縣城統一供暖”。這一建議得到許多政協委員的呼應。
提案推動86個小區和單位實現供暖
2008年,在青龍縣政協六屆二次會議上,韓文庭、武滿兩名委員提出了《關于在我縣建立熱力公司的建議》,建議“實行集中供暖”,并建議“可采取分片設爐的辦法,解決管線連接難的問題。”同時,李志宏委員提出了《加強廣場周邊地區集中供暖的建議》,李翠俠、王成文兩名委員提出了《物業管理不規范,部門居民區周邊環境差,冬季取暖服務不到位》的提案。
委員們的提案引起了青龍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2008年5月,青龍縣政府與吉林宏達熱力有限公司就縣城集中供熱項目正式簽約。該公司投入1.5億元,分兩期建設縣城集中供熱項目,并對其進行為期25年的特許經營。2008年7月3日,投入9600萬元的一期工程開工建設。2008年11月5日,面積104萬平方米的86個小區和單位全部實現供暖。
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青龍縣還投入2700萬元,對居民住宅管網建設成本費進行全額補貼。
為提高供暖質量不斷建言
然而,在集中供熱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太滿意的情況。
蔡德義委員注意到,“縣城集中供熱項目一期工程已建設好三臺鍋爐,供熱能力達到200萬平方米,二期工程上馬后供熱能力更達到300萬平方米。2008年實際上是兩臺鍋爐運轉,供熱面積僅為104萬平方米,形成‘小馬拉大車’局面,造成部分小區室溫達二十七八度,既使這部分居民易患感冒,又增加了成本,而縣城每年的新增建筑總面積也僅為20萬平方米左右”。
“住水暖樓房的居民大都反映,不同的樓層溫度相差比較大,住一層的和住二層以上的溫度相差4到6度,甚至達到十多度。有的居民說:‘住上面樓層的人過的是夏天,我們住一層樓的過的依然是冬天。’”這些呼聲也反映到許艷俠、李朝暉兩名委員那里。
為此,委員們依然執著地關注著提高供暖質量的問題。
2009年1月,青龍縣政協召開了六屆三次會議。蔡德義委員提出了《關于增加縣城集中供熱用戶的建議》,建議“盡力給有能力、有意愿接入集中供熱網的非樓房住戶(包括家屬院、農戶)提供服務,增加用熱戶數,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成本”。許艷俠、李朝暉兩名委員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熱力公司集中供暖的技術改造》的提案,建議“縮小樓層之間的溫差”。
記者了解到,委員們的提案得到了認真落實,2009年,又有面積60萬平方米的小區和單位實現供暖,一些小區的供暖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楊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