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沈陽市將結束供暖。我的同事,主要是民生部的記者,與讀者們相約下個供暖期再見。就像是一個大型的聚會散了場,大伙依依惜別互道珍重。
這里面透出一股共患難才能建立起的真情。 一件事,如果能被津津樂道一個月就是絕對的熱點。而供暖的話題卻被熱議了近半年之久。2009年供暖期中所發生的氣溫驟降、凍雨來襲、管線爆裂、意外漏水等等豐富素材,以及有居民在家凍哭了,旁人趕過去送溫暖時又激動地哭泣等等細節,都易讓人動情。
所以,讓我們向戰斗在供暖一線上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們和那位凍哭的大姐一樣,都不容易。這一年,我們一同分析了很多原因,查找出許多辦法,多次強調了理解與寬容。又一個供暖期結束了,真的會感受到我們年復一年的討論、查找、投訴,是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的。在此時,我們的供暖部門不應如釋重負,而該為下一個供暖期未雨綢繆。比如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熱計量改革。說供暖一年之計在于春,正是此意。
現在沈陽已經有小區在試點供暖按熱量計費,目標就是“像用水、用電一樣,用了多少量就收多少錢”,來解決供暖矛盾。道理很簡單,情況很復雜,遼寧省城鎮供熱協會秘書長于洪說過,“難度很大,老舊小區的熱計量改造問題很復雜,難度也大,現在主要是在新建小區推廣使用熱計量表 。 ”
供熱計量以及測溫退費,表面是純粹的技術問題,實質是一個復雜的利益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可是如果我們不加大動作,那么十年之后,就供暖問題還要繼續談論理解與寬容,這將讓我們的孩子失望。
改革開放逾30年,一些領域的改革已由“摸石頭”進入到“深水區”。與此同時,在繼續改革的進程中,我們更需要像當初推進供暖市場改革那樣,拿出膽識與智慧,超越現狀,著眼未來。
北方城市的供暖矛盾說到底還是沒有足夠多的市場競爭,因此企業就不會主動去降低價格、改進質量、創新技術,就容易造成用戶和企業在利益博弈的過程中處于弱勢。所以就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法治規則。就像以前可以懶懶散散上班,現在必須上班打卡,一定會有人不情愿,所以就需要拿出勇氣來突破阻力。畢其功于一役,則是沈陽全城百姓的幸事。
□張 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