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指出,我國建筑節能潛力最大的六大領域首推城鎮供熱計量改革。
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要節能20%,全國要節約2.4億噸標煤,其中建筑節能要達到1.01億噸標煤。供熱節能是建筑節能的重點,而供熱計量是供熱系統節能的重點。按照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方案》要求,在建筑節能中,供熱采暖節能必須承擔至少1/3的任務指標。然而,據世界銀行“供熱改革與建筑節能”項目辦專家辛坦提供的數字,目前實施熱計量收費的面積只占我國總供熱面積39億平方米的1.2%。自原建設部1996年頒布《建筑節能“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以來, 14年過去,我國北方絕大多數城市的熱計量收費改革并未見到成效。
“大手小手”共推熱計量
參與“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研工作的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張廣宇高級工程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00年前后,熱計量被一大一小“兩只手”推動著“大前進”。“大手”是國家的供熱體制改革。住宅商品化,北方地區住宅冬季供熱也必然的從史前文明的“暗補”改道為“明補”,棄暗投明。“但是熱量有很大的特殊性,它不是像水電一樣具體的商品,用戶購買了熱以后無法將其老老實實地關在家里,相鄰房間之間只要有溫度梯度它就穿墻過戶地傳遞。”張廣宇強調。
曾有開發商作過實驗,在一住宅樓內的中間單元關閉其戶內供暖系統,僅靠從鄰家傳遞的熱量,其室內溫度即可維持在10℃。有人測算,為了維持這10℃,相鄰的用戶大概不得不負擔1.5倍的能量。這對計量收費來說,有失公平。而如果在戶間墻上增加保溫則令建筑面積和層高上的損失更大。
技術研發的空間加之公平節能的前景,吸引了大量企業甚至個人的興趣,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院長徐偉的話說,就是“千軍萬馬搞計量”——熱量表法、熱分配表法、時間面積通斷法、流量溫度法……據統計,目前按不同方法生產熱計量設備的企業已有200多家。
“還有一只小手,是一批賣管子的企業,手不大勁兒不小。”張廣宇坦言。據記者了解,我國老的采暖系統用管量少,立管多,各組散熱器的調節比較麻煩。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塑料管材作為一種新型建材脫穎而出,加之供熱體制改革、熱計量,“管子企業”的春天到了。老系統被遺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戶內水平供暖系統。新系統的優點是供暖系統是以戶為單位的,可以加裝分戶熱計量表,或者安裝關斷閥;間接優點是供熱末端的阻力變大,雖然在泵的能耗方面有所增加,但是有利于水力平衡;潛在“優點”是需要多用大量的塑料管材。然而各種塑料管材的孺變性能最多50 年,有20年的供暖無法保證。加之土建、裝修施工時的突發事故,新建小區入住兩年集體滲水的事層出不窮。
面積收費還是熱量標準?
據記者了解,熱計量收費改革實施階段,西歐國家只用了兩三年,東歐國家大體也只用了六七年時間。波蘭在1995-2002年7年時間內,一口氣完成了采暖費暗補變明補、熱計量價格改革、供熱壟斷體制改革和熱計量收費改革。辛坦對歐洲國家的供暖改革研究發現,從提出改革設想和要求,到進行有關技術產品的選擇示范,再到出臺有關技術產品標準,“波蘭用了2年時間,而我們的改革似乎到現在還沒走完這一步”。
歐洲國家難道沒有技術難題?張廣宇介紹說:“大部分歐洲國家是把供熱的費用分成了兩部分,分別按面積和熱計量的結果收取。部分按面積收取費用的做法被一些人簡單地認為是“改革”不徹底,其實這跟吃“大鍋飯”是有很大不同的。正因為熱量作為商品的特殊性,用戶在享受熱權力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為鄰居提供局部溫度環境的熱義務。在不同的國家,按面積收費的比例是不一樣的,這主要是因為各國的氣候、采暖期不同導致。反映到我國緯度跨度大、氣候變化復雜,把中國北方采暖區劃分成若干個區域,針對不同區域制定不同的收費比例,這本身就是個結合多個學科復雜課題。”
看似模糊的歐洲做法其實是基于嚴格的科學論證,我們一邊笑著歐洲人沒有天平就不會做飯的同時,卻要精確計量這世界上最難抓住的東西。
問題在技術、體制、還是方向?
“問題不在技術,而是體制。”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程宏認為,體制問題是供暖改革最大的障礙,根源在于中國供暖行業的壟斷性地位。“營利性”供熱單位,最關心的是每年的熱能銷售總量是否增長。程宏認為供熱企業對于熱改的態度過于消極,是因為隨著熱改帶來的熱能管理精細化,有可能導致總耗熱量的下降,最終影響其收益。本應是供熱改革最大的力軍的供熱企業現在卻是最大的“阻力軍”。
和他持相同觀點的人不在少數。2007年,時任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分戶供暖”難實施主要是體制問題。他舉例說,科技部大樓是節能建筑,供熱期間的實際用熱量只有一般大樓的1/15,但供熱仍按面積計費。仇保興直言,這背后就是體制問題,因為供熱公司大部分都是政府的附屬機構,機制僵化,不可能迅速采用市場的辦法,像水費、電費那樣計量到戶。
而張廣宇則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第一是調整出發點。熱計量不是目的,關斷供熱系統也不是目的,節能才是終極目標,“分室溫控”才是關鍵。試想,熱計量很好地被實施了,某房間由于水利平衡等原因,室溫28℃,人家也能拿著合同說“16℃-20℃”是合法的,28℃也是違約。在計量收費之前,分室溫控必須實施;第二以樓為單位熱計量。對于集中供熱的集合住宅的熱量來講,以樓棟為最小計量單位是科學的。熱計量表阻力大,不宜多裝,如果是按戶安裝,成本是個問題,而且這東西嬌貴,易損后續難題難以計數;第三建立和諧社會,樓內按面積分攤熱費用。中國式的模糊控制,是解決熱計量的好方法。行為節能,也需要熱用戶有和諧的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