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冬季供熱改革正在推行,逐步取締按面積計費方式,施行按熱計量收費的辦法。但對“熱量”的測算,什么才是標準呢?省計量所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讓這一問題得以解決
本報5月28日訊 (記者岳晉峰)目前,我國正在推進供熱體制改革,旨在節能降耗。但劣質的熱量表充斥著市場,為供熱改革設置障礙。尋找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監管部門都拿不出準確的檢測設備。昨天,一套我省自主研制的檢測裝置正式使用,可以檢測DN32-DN200口徑的熱能表,填補了國內DN80口徑以上熱能表無檢測校準裝置的空白,也為熱量表生產企業設定了更高的 “準入”門檻。
供熱體制改革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視。一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建筑能源的消耗量約占全國商品能源消耗總量的25%,我國北方供熱采暖能源消耗量又約占建筑能源消耗總量的50%。供熱體制改革,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而供熱計量則是節能減排的“眼睛”,通過可以“看到的”檢測和控制手段,使熱能的利用率提高10%~15%。
既有建筑約4.4億平方米,120天左右的供暖期,尤其是機關辦公建筑是普通住宅能耗的4.5倍,讓山西無法逃脫在供暖方面節能降耗的重任。對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從2010年開始,我省要求所有新竣工交付使用和完成節能改造的項目,全部取消按面積收費,一律實現按熱計量收費。對2007年10月至2009年年底竣工交付使用的建筑和完成節能改造的既有建筑,到2012年全部實現按熱計量收費。除民用之外,工業、商業領域熱能計量也要逐步推開。
伴隨著節能減排政策的強制化、供熱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供熱技術的加速發展、熱量結算手段的多樣化,大口徑熱量表的安裝使用正在大量增加,熱量表也正在成為水表、電表、煤氣表之后的第四個家庭計費用表。預計我省從2011年開始熱量表的檢定量每年大約有20萬只~30萬只。但受檢測技術的限制,大口徑熱量表的量值保證問題成了一個全國性難題,造成熱量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干擾到供熱計量。
大口徑熱量表是決定供熱體制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因素。在省政府及省質監局的支持下,省計量所于2007年開始積極籌建山西省大口徑熱量表實驗室,進行科研攻關。此次研發的裝置已順利通過國家相關專家的現場考核和性能測試,可以開展檢測項目48種372個參數,覆蓋了熱量表全項目的檢測,基本滿足了全省供熱體制改革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