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彭娜 攝影 劉澤瑞)東新街道冠云中里社區7.7萬平方米的大板樓節能改造工程日前已接近尾聲,1884戶家庭告別了冬冷夏熱的“大板樓”,住進了“節能房”。改造后供熱用戶室內平均溫度由14℃-16℃提高到20℃以上,每年節約標準煤1000余噸,并可以有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記者在冠云中里社區看到,這片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混凝土大板樓已經徹底改頭換面,原有的破舊空腹鋼質、木質門窗被新安裝的塑鋼雙玻璃門窗所替代,樓梯間也安裝了保溫門、中空玻璃塑鋼窗,整個住宅樓面貌煥然一新。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天津市在抗震恢復建設時期,規劃修建了許多“大板樓”住宅。所謂“大板樓”就是墻體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運用傳統的磚堆砌技術,建造的拱形結構住宅樓房。這些住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確實解決了相當多群眾地震后有房居住的問題。然而,由于這種結構的房屋保溫性能差,能耗大,夏季悶熱,冬季寒冷,燃煤取暖一般僅為13℃至15℃,集中供熱室內溫度往往低于額定溫度,不僅使居住者感覺不舒服,也造成供熱站不能全額收取住戶取暖費的現象。
據工程負責人介紹,在此次大板樓節能改造中,引入了先進的技術材料,通過多道工藝處理,采用加厚外墻保溫、中空雙玻璃窗、屋面保溫等方式,可使室內溫度長時間處于恒溫狀態。在墻體處理上,對原有墻面進行鏟除、鑿毛、打磨、清洗、找平等一系列處理后,鋪設墻體保溫層并刷抗裂砂漿等,有效地阻隔了室內外空氣通過墻體的對流,相當于給老樓穿上了新“棉衣”;在屋頂處理上,重新更換屋面防水層,鋪設保溫材料,焊接安裝鋼骨架并鋪設油氈瓦,實現雙層防水、雙層保溫,相當于給老樓戴上了新“棉帽”;此外,以前開敞的樓道入口處及頂層閣樓出口處均被保溫安全門所替代,又相當于給老樓戴上了“口罩”。住戶窗戶則采用目前高質量、高檔次的斷橋鋁合金中空玻璃窗,具有隔音、保溫的功能,既減少了居民噪聲污染,又提升了居室檔次。
在節能改造的同時,還對樓體內部進行了綜合整治,清整了堆物、粉刷了樓道,既美化了“面子”,又做足了“里子”。而且改造后,給每戶安裝了分戶熱計量表、鎖閉閥、過濾器、調節閥等,用戶可以按需自主調節,并按熱量表計數交納供暖費,多用多交,少用少交,真正實現了按需計費。
社區居民張阿姨美得合不攏嘴:“現在是冬暖夏涼,外墻也漂亮了,樓道也干凈了,跟住上了新房一樣,我們真是太高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