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0月21日以來冷空氣大范圍席卷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到5-14攝氏度,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將會啟動集體供暖讓這兒的居民度過溫暖的冬天,而部分南方卻依然要靠電熱油汀、空調等設備自己供暖,其取暖效果并不理想且能源消耗與集中供暖并無太大差異。南方地區由于地理條件等原因導致溫度比氣溫要低4-5度,因此人體對寒冷的感受比北方更多。而隨著新能源和技術的發展,用清潔能源和智能計量的方式為南方地區供暖,并非不可行也并非浪費和不值得。
1、南北界限劃分不科學
南北供暖的分界線是秦嶺-隴海線,此線以南地區一律不集中供暖。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專家介紹,這些地區累年日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攝氏度的天數不夠90天,因此不值得集中供暖;就人體感受來說,氣溫跟溫度也并非同一概念,濕度等因素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南方地區平均濕度達70%北方僅20%,而濕度每增加10%溫度則降低1度。
南北分界線劃定已102年,最初僅為耕作參考用
中國劃分南方和北方的這條分界線是1908年由中國地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提出的,“北嶺淮水”這條線,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一直到陜西安康,長約上千公里寬約數十公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條線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界帶。這種分界線兩邊的氣候差異大,主要意義是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當地民居建筑起著參考作用。當時的這種考慮并沒有從人對溫度的感受出發,因此建設部并不應該以此分界線為標準,將其設定為集中供暖的分界線。當時國家建設部規定以該分界線為標準,南方不實行集中供暖,但該分界線制定到現在已過百年,這期間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厄爾尼諾等現象導致極端氣候頻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地區的大面積雪災,這也嚴重考驗了我國南方的冬季供暖機制。
而國家建設部規定,當時從地理上考慮,秦嶺對南北冷熱空氣有一定的阻擋作用,南方處于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天最低溫度不超過零下5度,且冬季時間持續較短,沒有必要為鋪設安裝供暖管道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北方背靠歐亞大陸腹地,冬季受蒙古低壓冷空氣影響較多,持續時間長,采用管道供暖比較經濟。但其實溫度“不超過零下5度”是最初制定集中供暖的時候參考的數據,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現在“南方”很多地區冬季平均溫度經常性打破這個記錄。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氣襲擊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就已經跌至零下,其中長沙瀏陽的最低氣溫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現-8度等氣溫,并在零度間浮動持續一周左右。這種南北分界線一刀切來決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對接近分界線的周邊地區來說并不算合理。
南方冬季寒冷與濕度有關,平均室溫比北方低10度
氣象專家介紹,評判冷暖的標準有四個:溫度、濕度、風速和光照。其中,濕度對于人體感受到的冷暖影響比較大,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攝氏度。對比我國南北方情況可看出,長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濕度平均在70%左右。以上海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節,平均氣溫為3-5攝氏度,氣溫小于-5攝氏度的天數約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濕度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區平均濕度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區濕度高了40%;按照濕度對溫度的影響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溫度”實際是1度到-1度左右,而這一溫度下,北方地區已經實行了集中供暖,將室內溫度提高到標準溫度16-18度。長江流域室內溫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區室內溫度低10度左右,極端最低氣溫甚至在0度以下。而科學家認為18度是人體感受最舒適的溫度,11度則為人對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長江流域地區以及南北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冬季因為沒有集中供暖的暖氣,而只能采用火盆、電暖器、空調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不供暖,是因為這些地區年日均溫度低于或者等于5攝氏度的天數不到90天,而這個氣溫并沒有考慮濕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
2、南方集中供暖或可更節能環保
有業內人士分析,南方取暖目前是間歇式分散取暖的方式,以用電取暖為例,一般情況下一個采暖季一平方米僅需要耗電5千瓦時-10千瓦時,費用約2-5元;若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以南方某城市試點來看,一個月一平方米需要支付7元多,老百姓負擔增加。因此專家斷定南方不宜推廣集中供暖。但隨著清潔能源的推廣、智能的計量方式收費等方法和技術的出現,南方居民在取暖方面的資金消耗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南方地區可集中供暖分戶計量
南方地區并沒有所謂的“嚴寒期”,其溫度最低的時期也只是一到兩個月,這也就成為很多專家學者不建議南方使用集中供暖的理由,他們認為不足90天的嚴寒期,會導致能源的浪費并且給居民帶來經濟上的負擔。但包括北歐多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驗表明,我們完全可以有更新更好更經濟的供暖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集中供暖,分戶計量。事實上中國亦一直在論證這種方法在供暖地區大范圍推廣的可行性。
分戶計量就是將供暖管線,由原來的串聯式改為并聯式,即每個家庭一個閥門,如果不適用暖氣就不必交費,使用暖氣就可以根據安裝在供暖設備上的計量表收費。而其他居民不會因為鄰居沒交費而受到牽連。這種供暖方式有很多優勢,可以讓住戶自主決定每天的采暖時間、室內溫度。南方地區家庭冬季可將溫度調低,而當有寒潮或雨雪天極來襲時,可以將暖氣溫度調到標準溫度;而如果天氣回暖則可將暖氣閥門關閉,從而節省能源的消耗,在經濟上也更為合算。根據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采用集中供熱計量收費的措施,可節約能源20%-30%。此外,這種供暖方式還能夠解決收費的難題,如果不交錢就可以停止該用戶的供暖而不影響其他住戶,這將方便供暖公司的收費和管理。以北京市2002年冬季開始的“集中供暖分戶計量”試點小區來看,每平方米收費26元左右,與北京市集中供暖價格相當,比單獨采暖的其他小區低很多。而且每個熱量表前還配有一個閉鎖閥,若住戶拖欠供暖費時物業公司可以將這一住戶的供熱管道強行單獨關閉。建設部、發改委與環??偩值炔块T已于2003年聯合出臺了指導意見,目前已將東北、華北、西北以及山東河南等15個省作為開展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省份,以點帶面地在全國推行以集中供熱分戶計量為主要方式的城鎮供熱體制改革。
南方集中供暖能源并非問題,集中供暖資源多元
對于南方地區是否應集中供暖的問題,曾有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南方由于缺乏豐富的煤炭資源,且擔心造成更多的空氣污染而不建議推行集中式供暖,采用間歇式自給自足的取暖方式。實際上,居民分散地使用空調、電熱器等取暖設施,耗電量和取暖的效果不如集中供暖。
一位長期致力于能源效率研究的學者,在回答媒體提出的“加入給南方裝暖氣”的問題時表示,讓南方冬天更舒服不應靠大量燃燒煤炭,應以發展核電、風電等新興清潔能源為主,應對增加南方供暖可能帶來的電力負擔增加。在中國經核準的三個核電站,都位于南方地區。同時西氣東輸二線東段等項目的開工,也保障的了我國南方地區的能源供給。而內蒙古的風電,每年冬季用電低潮期空轉。輝騰錫勒風電場發出的風電,被棄用的電能則達30%。在太陽能發達的西南地區,則可以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為城鎮居民供暖。其實清潔能源電力供暖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煤情的可行性方案。中電聯一位專家曾表示,如果煤電雙方因為價格的巨大分歧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加上國家保增長措施效果顯現后工業生產逐步恢復引起的電力需求上升,則很有可能再次出現大面積缺煤停機的情況。
除此之外,“地源熱泵系統”可以將冷水作為媒介,灌入地底深處(地表下40米左右)。用冷水吸收地底的熱量后,再將之抽上來,通過預留的管道,將熱量輸送散布到相應的房間內。這樣可保證室內溫度在20-26度左右。在湖北一些城市中新建的建筑物已有取暖系統但因費用高昂,可以將發電廠等企業的余熱和居民的供暖聯在一起,實行“廢物利用”式樣的供暖,既能達到供暖需求又可減少能源浪費還可減少居民的負擔。
結語:
湖南省建設廳曾對人大代表關于集中供暖的建議表示興趣并認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調查研究與科學規劃。同樣在所謂的“南北分界線”以南較為接近北方的地區,如何推廣集中供暖仍需要城市規劃者探究。但不妨可在新興的住宅區或居民區小范圍試行,通過新型能源與分戶計量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享受集中供暖的便利,并最終能推而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