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資料顯示,儀器儀表與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外資市場占有率超過了70%。《中華工商時報 》近日發表署名文章--“增長與安全:一個外資的悖論”很值得一讀和供行業管理者和企業家思考。
我們引進外資,就是要把外資納入能幫助我國發展經濟的良性發展軌道,引進只是我們創新的一種手段,絕不能再陷入“引進落伍、再引進、再落伍”的“外資悖論”。
25年來,有效吸引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人所共知。但到今天,利用外資過程中暴露的深層次問題,也必須得到重視。比如,多個領域本土品牌相繼消亡,一些領域技術“空心化”,國內產業正日趨“邊緣化”、“外圍化”。中國產業安全論壇秘書長李孟剛認為,中國經濟對外資依存度提高以及潛在的壟斷效應,有些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并對未來發展形成潛在的阻礙。他把這個問題稱為“外資悖論”。
讓我們看看這些深層次問題的嚴重程度。近十年來,隨著外國產品與合資品牌涌入中國市場,接近70%的中國傳統品牌消失了。比如,膠卷市場被柯達、富士占領,寶潔系列吞沒了日化用品市場。即使是我國的高端制造業,許多“排頭兵”企業也紛紛落入跨國公司“囊中”。2004年的一個數據顯示,我國工業39個分行業中,已經有9個行業的外資市場占有率超過了40%,4個行業過半,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儀器儀表、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幾個行業,外資市場占有率甚至超過了70%。而現在我們對外資開放的28個行業已經有21個行業被外資占領!
我們給外資以優惠,目的是為了通過部分出讓市場、出讓股權、出讓品牌,最大程度地獲取外資的技術。然而,實踐證明,我們想要獲得的高新技術、上游環節技術、產品開發技術很少投入中國,我們付出的太多,不僅有巨大的市場,還有接近70%的中國傳統品牌消失!北京交通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后蔣志敏表示,外資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和對本土企業的蠶食,正在觸及中國產業安全的警戒線。
盡管利用外資過程中暴露出的深層次問題日趨嚴重,盡管有國外刊物提醒我們,中國經濟有可能被外資左右,有可能發生連鎖性破產,但我國仍有一些官員和專家忌諱說中國產業安全問題是中國經濟安全問題。筆者實在不明白的是,一向高喊與國際接軌的人,為什么在經濟安全上不與國際接軌呢?蔣志敏博士稱,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外資市場控制率警戒線標準(通常為20%,一般行業為30%,少數競爭性行業為50%)來衡量當前外資對我國產業市場的控制率,則亮起紅燈的行業已經很多。外資正在控制市場,外資正在蠶食中國本土品牌,外資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什么一些官員和專家會視而不見呢?
筆者向來認為,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經濟發展是需要引進外資,但是引進外資是要為我所用,是要培育發展我國的民族經濟,因為振興中華最終還得靠民族經濟的崛起。筆者不清楚,世界上有沒有專為發展他國經濟的好外資,但我國的外資企業偷漏稅現象嚴重,一邊大面積虧損,一邊大規模投資擴大規模,他們沒有幫助我們發展民族經濟的跡象。這說明,我們在外資政策上有失誤,接近70%的中國傳統品牌消失了,甚至高端制造業中許多“排頭兵”企業紛紛落入跨國公司“囊中”,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可喜的是,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新企業所得稅法的頒布,以及嚴防外資惡意并購的相關措施,就是在“亡羊補牢”。
“外資悖論”是一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經濟安全問題。我們有必要堅持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政策,但是我們不能繼續走過去的老路了。一是引進外資要引進優資,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收益的外資就不能再引進。二是允許并購,但要防止惡意并購,并且筆者以為不允許外資并購我國高端企業,嚴格杜絕外資“掐尖”現象和賤買“靚女”(國家高端企業和地方優勢企業)現象。三是要注重引進高端技術,培育本土品牌,發展壯大我國民族經濟。我們引進外資,是要“鯰魚”,而不是要“鯊魚”,這是原則問題。所以,我們引進外資,就是要把外資納入能幫助我國發展經濟的良性發展軌道,引進只是我們創新的一種手段,絕不能再陷入“引進落伍、再引進、再落伍”的“外資悖論”。
我們引進外資,就是要把外資納入能幫助我國發展經濟的良性發展軌道,引進只是我們創新的一種手段,絕不能再陷入“引進落伍、再引進、再落伍”的“外資悖論”。
25年來,有效吸引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人所共知。但到今天,利用外資過程中暴露的深層次問題,也必須得到重視。比如,多個領域本土品牌相繼消亡,一些領域技術“空心化”,國內產業正日趨“邊緣化”、“外圍化”。中國產業安全論壇秘書長李孟剛認為,中國經濟對外資依存度提高以及潛在的壟斷效應,有些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并對未來發展形成潛在的阻礙。他把這個問題稱為“外資悖論”。
讓我們看看這些深層次問題的嚴重程度。近十年來,隨著外國產品與合資品牌涌入中國市場,接近70%的中國傳統品牌消失了。比如,膠卷市場被柯達、富士占領,寶潔系列吞沒了日化用品市場。即使是我國的高端制造業,許多“排頭兵”企業也紛紛落入跨國公司“囊中”。2004年的一個數據顯示,我國工業39個分行業中,已經有9個行業的外資市場占有率超過了40%,4個行業過半,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儀器儀表、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幾個行業,外資市場占有率甚至超過了70%。而現在我們對外資開放的28個行業已經有21個行業被外資占領!
我們給外資以優惠,目的是為了通過部分出讓市場、出讓股權、出讓品牌,最大程度地獲取外資的技術。然而,實踐證明,我們想要獲得的高新技術、上游環節技術、產品開發技術很少投入中國,我們付出的太多,不僅有巨大的市場,還有接近70%的中國傳統品牌消失!北京交通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后蔣志敏表示,外資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和對本土企業的蠶食,正在觸及中國產業安全的警戒線。
盡管利用外資過程中暴露出的深層次問題日趨嚴重,盡管有國外刊物提醒我們,中國經濟有可能被外資左右,有可能發生連鎖性破產,但我國仍有一些官員和專家忌諱說中國產業安全問題是中國經濟安全問題。筆者實在不明白的是,一向高喊與國際接軌的人,為什么在經濟安全上不與國際接軌呢?蔣志敏博士稱,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外資市場控制率警戒線標準(通常為20%,一般行業為30%,少數競爭性行業為50%)來衡量當前外資對我國產業市場的控制率,則亮起紅燈的行業已經很多。外資正在控制市場,外資正在蠶食中國本土品牌,外資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什么一些官員和專家會視而不見呢?
筆者向來認為,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經濟發展是需要引進外資,但是引進外資是要為我所用,是要培育發展我國的民族經濟,因為振興中華最終還得靠民族經濟的崛起。筆者不清楚,世界上有沒有專為發展他國經濟的好外資,但我國的外資企業偷漏稅現象嚴重,一邊大面積虧損,一邊大規模投資擴大規模,他們沒有幫助我們發展民族經濟的跡象。這說明,我們在外資政策上有失誤,接近70%的中國傳統品牌消失了,甚至高端制造業中許多“排頭兵”企業紛紛落入跨國公司“囊中”,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可喜的是,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新企業所得稅法的頒布,以及嚴防外資惡意并購的相關措施,就是在“亡羊補牢”。
“外資悖論”是一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經濟安全問題。我們有必要堅持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政策,但是我們不能繼續走過去的老路了。一是引進外資要引進優資,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收益的外資就不能再引進。二是允許并購,但要防止惡意并購,并且筆者以為不允許外資并購我國高端企業,嚴格杜絕外資“掐尖”現象和賤買“靚女”(國家高端企業和地方優勢企業)現象。三是要注重引進高端技術,培育本土品牌,發展壯大我國民族經濟。我們引進外資,是要“鯰魚”,而不是要“鯊魚”,這是原則問題。所以,我們引進外資,就是要把外資納入能幫助我國發展經濟的良性發展軌道,引進只是我們創新的一種手段,絕不能再陷入“引進落伍、再引進、再落伍”的“外資悖論”。








